提到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科大),不知道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容词是什么?我想是“低调”但却“奢华有内涵”。那提到华科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简称新闻学院),大家又会想到什么呢?这次我的答案是“热情与坚定”。
高中时,我有幸和毕业于华科大新闻学院的师哥师姐们交流过。我永远记得,提到新闻专业时,他们言语中洋溢着的热情;谈起对未来的规划时,他们眼睛里闪着的坚定。那种对探索新知的追求,对提升自我的渴望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了在这样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理工名校里,新闻学子独有的人文关怀,而我也想做那样一个充满热情的华科大人。
还未进入华科大时,QQ群里辅导员老师细致周到的安排与解答,学长学姐们自发的线上答疑会,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号内精心制作的新生系列推文,都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华科大新闻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而初入华科大的这几天里,感觉它与我曾经梦中泛着金光的样子又有些不同,它不仅仅承载着对学术的追求和热爱,在生活中亦是亲切而热情的模样。在新闻学院里,我切实感受到的是辅导员们无微不至的安排与关心;是学长学姐在我们因初入校园而手忙脚乱、焦头烂额时给予的帮助;是“走寝”时学院领导对我们生活的体贴与牵挂……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从未独自一人离家,也未曾体验过宿舍生活的我在新生周的忙碌中渐渐适应了华科大的生活,也安抚了我随时泛起的焦虑,更让我体会到了在“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滋养下的华科大精神与华科大品格。未来四年我们面临未知的挑战,但此刻我相信我们不是一个人在为梦想奔跑,有这么多优秀的师长同行,此时的我们也多了一分信心与勇气。
提起专业梦想、新闻理想,那是我在心中描摹过千百遍的方向。我很享受传递声音的过程,在校园里,通过一个话筒和一方小小的调音台,我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向他人传递能量。我也很喜欢采访他人,接触不同的人,与不同的观点碰撞,感受思维碰撞下有力量的思考。我很敬佩那些传递理想之声、真理之声的播音员:齐越、萧岩、夏青、葛兰。他们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他们的故事让我对新闻学院外刻下的“秉中持正,求新博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儿时的记忆中,难忘的是爷爷戴着老花镜,坐在藤椅上读报的场景。我也喜欢学着爷爷的样子对着硕大的报纸频频点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报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享受从报纸中感知世界的感觉,所以我很仰慕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报人:邹韬奋、邵飘萍、张季鸾、林白水。一个个燃烧着热情的名字,一位位前辈让我对新闻行业心驰神往……那么,不知在同学们的心中,新闻人是什么样的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吗?是求真务实?又或是敏感灵通?我相信,关于新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答案。或许此刻我们的想法有些幼稚,但我希望我们都能永远葆有十八岁的单纯和热情。
记忆中第一次深入了解华科大,是在2020年,当时新冠疫情肆虐江城。从新闻报道中,我了解到华科大是全国投入*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我深深地为这份义无反顾的大爱而感动,更对华科大和每一位华科大人的担当心生敬佩。疫情当前,奋战在一线的不仅仅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也有许多优秀的传媒人、新闻人。他们也是勇敢的逆行者,奔赴在抗疫第一线,用镜头展示疫情之下真实的武汉、真实的中国。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一段段采访,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疫情防控下的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与中国温度,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在任何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一代又一代传媒人、新闻人奔赴在重大事件的第一线,扛起记录时代、记录历史的重任。
十一年前,我院知名校友新华社记者周科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下一个“肩上扛着生活,怀里搂着希望”的“春运母亲”;十一年后,在决战脱贫攻坚的2020年,周科再次将镜头对向那位“春运母亲”。这时的她已经用双手奋斗出幸福,顺利脱贫摘帽。高中暑假时,我曾有幸参与脱贫攻坚微电影的拍摄,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品诞生背后新闻人的辛苦付出。他们身体力行,为大家带来*新鲜的消息,心怀大爱去倾听更多人的声音,肩担责任去触摸这个社会的毛细血管,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与此同时,我也从社交媒体账号上了解到了华科大新闻学院师哥师姐们的努力。他们用镜头记录事实,用微电影作品《山》聚焦脱贫第一线,“讲好华科大故事,传播校园好声音”;他们登上一个又一个演讲舞台,“用声音传递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讲好华科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相信有如此优秀的师哥师姐们作为榜样,我们的前途也不再迷茫!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未来四年,我们将成长于华科大这片沃土中。校园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多种多样的社团在等着我们施展身手,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等着我们展露才华,不可计数的课程与项目在等着我们自由发展……我们应努力学习,以机敏的“脑力”踏实前行,课内认真听讲,勤思考、多思考、善思考;以朴实的“笔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下发的各种作业和任务,更要用心经营文字,用朴实的文字吸引人,用生动的笔触感染人,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我们应开阔视野,以善于发现的“眼力”关心时事,了解天下,培养自己的格局与胸怀,在独善其身的同时,也慢慢开始学会兼济天下;我们更应用踏实的“脚力”,从“知”向“识”实现学习升级,从书斋走向社会实践,进一步完善人生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学出丰富、学出精彩,努力成为“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新闻人!
这里是我们求学生涯的新起点,回想暑期填写新生问卷时,我曾写下对自己的期待: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永远以理性、热情之心省察前方道路,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微信公众号推文中我也看到了大家五彩斑斓的梦想,期待我们能够在这里遇见一个更加优秀明智的自己,靠近一个更加清晰切实的梦想,收获一段融洽友好的友谊,邂逅一次浪漫舒适的爱情……愿我们都能在华科大这片广袤的追梦舞台上,用坚实的脚步为青春标下生动的注脚。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肩负重任。作为2022级本科新生的我们,与华科大70周年校庆的荣光与喜悦同行,而作为2022级新闻学院新生的我们,更应与新时代传媒事业、新闻事业同行,担当时代重任,展现青年作为,怀揣浓厚的家国情怀,坚守新闻理想,守望公平,捍卫正义,赓续红色基因,把成为“秉中持正,求新博闻”的新时代传媒人作为奋斗目标,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