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普研究导论/科普人才培养丛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1997
  • 作      者:
    编者:郑念//张利洁|责编:张莉//姚培培|总主编:庞晓东//王挺//郑永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内容介绍
《科普研究导论》阐述科普研究的内涵,系统梳理科普研究的理论、方法、内容,以及研究与写作过程,揭示科普研究的内在规律与*特研究特点。在内容编排上,《科普研究导论》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尽量做到基础性、实用性。《科普研究导论》分为五章及一个附录。**章为科普研究概述,探讨科普的内涵、要素与功能,阐述科普研究的内涵、特征及科普学科建立的基本要素。第二章聚焦于科普研究的理论,从哲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四个学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适用于科普研究的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为科普研究的方法,系统总结科普研究常用的八类研究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每类方法的应用。第四章为科普研究的内容,借鉴传播学**5W模式,将目前科普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内容划分为理论与政策、主体与对象、传播媒介、场馆建设、监测评估、内容创作六个方面,对每个方面内容的背景、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为科普研究的过程,梳理从选题到成果呈现的全流程工作。附录部分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可视化呈现2013~2022年我国科普研究的演进轨迹。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科普研究概述
  科学技术进步深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史前时期使用简单工具,到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革命,再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渗透并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公众与科技之间的距离,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应运而生,早在17、18世纪,科学家就努力向公众说明和展示科学,将深奥的科学原理、复杂的技术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出现了科普读物、场馆、仪器和演讲等多样的形式。随着科普的不断深入,与科技发展和公众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科普不仅推动形成了先进的科学理念、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带动了实用的技术革新,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经济社会结构,还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播,在科学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相应地,科普研究的作用也愈发重要。科普研究是以科普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探究科普的本质特征、功能机制、传播路径、效果评估及其与社会系统互动关系的系统性学术活动。科普研究将科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旨在理解科普的本质、目标、方法、效果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科普研究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为科普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工具。科普研究不仅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还深入地探讨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受众心理、传播策略等多个维度,为科普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本部分将对科普研究进行概述,揭示其重要性、发展历程、主要领域及未来趋势,以期全面呈现我国科普研究的样貌。
  **节科普的内涵、要素与功能
  关于科普的内涵、要素和功能的研究,是了解科普这一对象的前提,也是科普研究的基石,可为全面理解科普并深入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一、科普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的表达形式和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拓展。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通常使用科普、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等术语。
  在国外,*初使用科学大众化(popular science)来表示科普,指科普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自20世纪40年代起,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面向大众的科学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性科学作品和活动日益丰富,深奥科学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逐渐普及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公众理解科学》(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表示科学技术的普及活动要从面向公众的单向知识灌输逐渐走向公众的理解和接受。1992年,《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杂志创刊,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公众理解科学在西方语境中一度成为科普或科学传播的代名词。但无论是科普还是公众理解科学,都坚持科学传播中的“缺失模型”,即将公众视作知识匮乏的群体,认为公众是科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也显示出传播上主体和对象的不对称关系。因此,西方国家为了鼓励公众以不同方式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建立双向的回应、参与和问责制度,遏制错误信息传播,消除反科学环境,从根本上实现公众与科学的互动,出现了公众参与科学(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以及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的新趋势。
  在我国,谈到科学技术的普及时,多使用“科学普及”“科学技术普及”的说法。“科普”作为专有名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出现成为广泛使用的概念,并在1979年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同时,研究中也使用“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等术语。
  回顾我国科普的发展历程,科普*初的内涵是指知识普及,这也与西方的
  “科普”相一致,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向广大群众的识字运动和医药卫生、农业技术教育,就是教授公众通俗化的科学知识。1949年9月,“普及科学知识”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普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自然科学知识普及为核心,通过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指导生产实践,服务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这也成为科普的重要使命。1978年,“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大量有益的科普实践的开展,科普的内涵也从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被吸收进对科普的内涵的阐释中,有学者将科普定义为:“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有关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用以提高学识,增长才干,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章道义,1983)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从科普工作的内容上讲,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2002年,我国颁布了世界上唯一的科普专门法律《科普法》,其中指出:“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基本围绕“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展开,可以看到,我国科普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并且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科普内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普及科学知识、开启民智、服务提高生产力,逐渐发展成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刻内涵的、涵盖价值引领的综合性社会实践。
  二、科普的基本要素
  科普涵盖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与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对象、内容、媒介与形式。这些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适应公众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一)主体
  科普的主体是指科普行为的施动者,可以包括从事科普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通常来讲,人是科普的主体。从历史的角度看,在17~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初期,科学家、科普作家是主要的科普主体。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建制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结构和分工的精细化,科普的主体逐渐丰富,一些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成为科普活动的实施主体。当前,我国科普的主体范围更宽,根据《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科普主体既包括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机构主体,也包括科技工作者、公民等个人主体。
  (二)对象
  科普的对象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公众、团体或组织,也包括科学界内部。科普的对象也是逐渐变化的。在17~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初期,科普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科普的对象主要是热衷科学研究的贵族群体和对科学有兴趣的中产阶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众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科普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包括了不同阶层的公众。具体来看,我们可以根据年龄、职业、居住区域、受教育程度等对科普对象进行分类。我国科普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公民,但不同时期的科普对象也有不同侧重点。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规定,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点人群。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日益精细化,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其他专业方面存在知识盲区,因此在专业之外,高素质人群(如大学生、科学家等)同样是科普的对象。在一些情况下,团体或组织也是科普的对象。例如,为提高某行业或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水平,那么该行业或领域内的团体或组织就可能成为科普的目标。
  (三)内容
  科普的内容是指科普工作中面向对象所传递的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既包括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也涉及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的内容在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总体上看,科学知识、技术等知识性内容的普及一直是科普的主要内容,而当前除了科学知识等的普及,还注重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新时代科普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而且关注科学对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以及科学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中的作用。
  (四)媒介与形式
  科普的媒介与形式是指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及方法,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移动应用等不同类型的媒介,以及演讲、展览、实验、游戏、竞赛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普的媒介与形式也经历了17~19世纪以科普图书、报刊、科学家演讲为主,以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以图书、广播、电视和科普场馆为主的科普阶段;随着互联网发展,新兴的媒介渠道成为主流,科普在内容展示方式上也逐步从语言、文字等形式向图画、视频等形式转变。与学校教育及学术交流不同,科普的传播媒介与方式必须喜闻乐见,便于受众接受。
  三、科普的功能
  科普的功能深深植根于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之中,同时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些功能不仅作用于个体层面,还广泛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等多个领域。回顾人类历史,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都出自个人兴趣、社会需求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传播与普及,这些科技成果才得以广泛触达公众,并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可见,科普的功能既体现在个体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i
前言 v
**章 科普研究概述 1
**节 科普的内涵、要素与功能 3
一、科普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3
二、科普的基本要素 5
三、科普的功能 6
四、小结 8
第二节 科普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9
一、科普研究及其作用 9
二、科普研究的特征 11
三、我国科普研究的发展 12
第三节 科普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 17
一、科普研究的理论基础 17
二、科普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 18
第四节 我国科普研究的建制化 21
一、科普研究专门机构 21
二、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 21
三、期刊与学术交流 24
本章参考文献 25
第二章 科普研究的理论 27
**节 科普研究的哲学视角 29
一、哲学视角 30
二、科普研究中的哲学视角 32
三、基于哲学视角开展科普研究 36
第二节 科普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40
一、传播学视角 40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科普研究 41
三、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科普研究展望 48
第三节 科普研究的教育学视角 49
一、教育学视角 50
二、教育学视角下的科普研究 50
三、教育学视角下科普研究的范式 54
第四节 科普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56
一、社会学视角 56
二、科普研究中的社会学视角 59
三、基于社会学视角开展科普研究 63
本章参考文献 67
第三章 科普研究的方法 73
**节 访谈法 75
一、访谈法的概念和类型 76
二、访谈法的基本要求 76
三、访谈法的研究范例 79
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 80
一、参与观察法的概念和类型 80
二、参与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81
三、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范例 83
第三节 历史研究法 84
一、历史研究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84
二、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87
三、历史研究法的研究范例 89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90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念和特点 90
二、内容分析法的主要要求 91
三、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范例 92
第五节 问卷调查法 93
一、问卷调查法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94
二、问卷调查法的主要要求 95
三、问卷调查法的研究范例 97
第六节 实验法 98
一、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 99
二、实验法的主要要求 99
三、实验法的研究范例 100
第七节 文献计量法 102
一、文献计量法的概念和特点 102
二、文献计量法的主要要求 103
三、文献计量法的研究范例 104
第八节 科普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07
一、科普研究方法的有机联系 107
二、如何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109
三、科普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 111
本章参考文献 111
第四章 科普研究的内容 115
**节 理论与政策 117
一、研究意义 117
二、研究进展 119
三、研究的未来趋势 124
第二节 科普主体与对象 125
一、研究意义 126
二、研究进展 127
三、研究的未来趋势 130
第三节 传播媒介 132
一、研究意义 132
二、研究进展 133
三、研究的未来趋势 136
第四节 场馆建设 137
一、研究意义 137
二、主要研究内容 138
三、主要研究进展 140
四、研究的未来趋势 143
第五节 科普监测评估 145
一、研究意义 145
二、主要研究内容 146
三、主要研究进展 148
四、研究的未来趋势 152
第六节 内容创作 153
一、研究意义 153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 155
三、研究的未来趋势 159
本章参考文献 161
第五章 科普研究的过程 173
**节 确定选题 175
一、确定选题的意义 175
二、选题的基本分类 176
三、选题的确定原则 177
第二节 提出研究设想 178
一、研究设想的基本内涵 179
二、研究设想的主要作用 179
三、研究设想的建构路径 180
第三节 搜集和整理资料 181
一、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意义 181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181
三、整理资料的程序和技巧 182
第四节 撰写研究成果 182
一、研究成果的基本结构 183
二、撰写研究成果的主要步骤 184
三、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 184
第五节 验证评价研究成果 200
本章参考文献 201
附录 我国科普研究领域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2013~2022年) 203
一、数据与方法 205
二、研究结果 206
三、研究结论 22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