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癌症早诊早治概述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癌症发病谱是存在差异的,我国的癌谱同全球的平均发病水平并不一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不相同。总体来讲,中国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5,癌症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24%,将近1/4,死亡率约占30%,尤其一些癌种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高,如消化系统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这三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占全球的一半;鼻咽癌虽然是小癌种,但在我国的两广地区确为高发等。结合地域性的特点,我国不同地域的癌种发病率也各不相同。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改变我国的癌症高发病种也在变化,不同癌种5年生存率评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且高发癌种的预后也相对较差,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随着国家对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癌症三级预防的落实及在此领域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发病率、死亡率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结合流行病学,针对高危地区的常见癌种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农村、城市、淮河流域均有国家级早癌筛查项目,且连续多年在全国31个省份同步进行基层医务人员关于癌症早诊早治的人才培养,并投入大量的经费支持,主要通过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公共卫生项目来推进开展,且财政支持幅度逐年增加,从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来看,我国癌症的5年生存率有了显著的改善,从2003--2005年的30.9%,上升到了2012-2015年的40.5%约在10年的时间,5年生存率约增长了10%。虽趋势可喜,但仍存在改善空间。这些公共卫生项目如早诊早治的实施细节癌症普筛的效益比如何建设具有不同流域特点的癌症防控网络、基层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都在逐步探索并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行模式。
(仓顺东)
第二章 肺癌早诊早治及高危人群健康管理
第一节 肺癌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一、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腺癌起源于II型肺泡上皮细胞,肺鳞癌起源于基底细胞。肺癌早期发生机制是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去分化,干性特征增强,驱动基因突变中晚期表达增加。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2022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约为106.06万例,占当年全部新发癌症病例的22%,肺癌死亡人数为73.33万例,占当年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28.5%,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的远期预后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10%。因此,深入了解肺癌的发生、发展,最大可能地早诊早治是肺癌患者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
1.性别
肺癌目前为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肺癌极为罕见,其后开始急剧上升,最终在20世纪中叶成为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肺癌在女性患者中的流行趋势紧随男性患者,发病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上升,成为女性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男性肺癌发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降;女性肺癌发病率的高峰在20世纪90年代,随后每年略有下降。然而,肺癌发病率下降的程度因国家而异。在美国男性和女性的肺癌发病率都在下降,男性下降幅度更大。目前美国女性的肺癌发病率要高于男性。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中国的肺癌负担与高吸烟率直接相关。尽管中国男性的吸烟率在下降,但仍然很高。中国女性的肺癌发病率正在上升,这可能与接触致癌物质相关,如空气污染或二手烟。中国不同地区的吸烟情况、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自2007年以来,城市地区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已经使得吸烟率下降;相反,中国农村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上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