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媒体融合与传播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5735974
  • 作      者:
    编者:顾洁|责编:于水莲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作者简介
  顾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澳大利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网络媒体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前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专职副秘书长(挂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访问学者;《现代出版》(CSSCI来源刊)副主编,《中国新闻传播研究》(CSSCI来源集刊)责任编辑;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评委;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会奖、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北京市青年英才”、“《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第三届‘希望英才’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教学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媒体融合与传播》探讨了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关键问题,提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全媒体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文章以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了实验室建设的时代意义及其对媒体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了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格局与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性。
展开
精彩书摘
  推动新时期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基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陈文申
  摘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的更迭推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发展,全媒体格局建设和现代传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是当代信息技术变革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新时期媒体融合研究为基础,结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其对媒体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展望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媒体融合;服务模式;传播形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事业已经从全面铺开步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进入攻坚期。值此关键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于2019年11月正式被批准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的依托单位,既得以助业界以一臂,亦堪称学界之首举。在中宣部和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学界应响应党中央号召与国家战略的需要,紧跟世界科技前沿,紧扣媒体融合与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态势,以中国传媒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这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还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紧迫课题和重大使命。本文拟简述实验室建立的时代意义并未来之研究方向,为我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研究打开新场域,引领新方向。
  一、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时代意义
  如何理解媒介和传播?人类从诞生起既要与物打交道,又要与人打交道一一前者产生技术,后者形成社会关系。一方面,人类自远古便与技术伴生共存,没有什么无技术的伊甸园,从发明衣服、篝火、语言、文字开始,技术就成为人的外在身体,而不仅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另一方面,从原始部落到当今社会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和完善心智,得以成之为人;且人结群而居,彼此交互联系而形成团体、组织、国家乃至世界。由此便可发现媒介与传播依赖于特定物质技术,来聚集转换和生成各种关系,从而能够塑造人类的社会形态。伊尼斯用媒介的透镜来探视世界文明史,认为微小的纸张和石头会与庞大帝国的命运兴衰相连。媒介与传播乃是塑造人类文明的一大动力,不可轻视。
  如今,新媒介与新传播兴起,深刻改变了人的定义和社会的形态。当5G技术使得医生能够远程操作机械手臂进行手术,“我”在此处而“我”的行为发生在彼处,预示着人类将可以实现其他时空的远程数字在场(digital present);“我”不再是此时此刻的唯一肉身,还分裂为其他时空的数字分身。更甚者,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普及,芯片植人人体的赛博想象也并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如果技术与人融合而出现“后人类”,且数字信息与意识直接联通,那么现有的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传播内容与媒介载体的二元分立,都将被抹平和消解。。就社会来说,如果媒介遍布到了各个生活场景,人或将每时每刻都能进行具身传播,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我们并非置身历史之外,而是存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既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与高校院系,当有何作为?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有前瞻性的国家战略,在传媒领域处于全国顶尖行列的中国传媒大学,当响应党中央号召,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作出应有之贡献,实验室之成立,就是要回答时代的命题。
  (一)建设全媒体布局与现代传播体系是国家的战略需求
  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以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符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格局与现代传播体系这一国家重大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来认识新闻舆论工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也意味着媒体融合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议题,成为中央层面部署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因此,对媒体融合与传播的基础性理论建构,有助于从长远规划上持续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的基础理论体系并开展相关应用性基础研究,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关乎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举措。
  ……
展开
目录
推动新时期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基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陈文申 1
试论我国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内容、框架与模式 段鹏 8
媒体融合质变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2019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分析 曾祥敏 刘日亮 20
中国媒体融合的本质、使命与道路选择——从数字传播理论看中国媒体融合的新思维 方兴东 钟祥铭 28
媒体融合的本质与驱动范式的选择 龙小农 陈林茜 40
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的关键机制——以融合出版为视角 王晓红 54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短视频叙事效果与提升策略 陈先红 袁文霞 62
新系统与新动能: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研究 赵淑萍 吴昊 80
社交媒体大V营销的价值与传播路线图——基于大众人际传播模型的分析与探讨 喻国明 牛星慧 92
抖音“出海”与中国互联网平台的逆向扩散 张志安 潘曼琪 104
不对称性依赖与链接报酬: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 陈文沁 刘昶 116
论互联网平台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以腾讯为例的考察 朱春阳 毛天婵 129
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 张晓锋 江小轩 138
再造现代性:风险社会的媒体传播与社会治理 秦瑜明 周晓萌 153
AI时代媒介治理的伦理体系内涵、特征及实践原则 龙耘 吕山 163
互联网媒体平台企业履责实践与社会期望差距研究 邓理峰 谷素梅 174
新闻生产中算法运用的技术路径与价值逻辑 陈昌凤 张舒媛 194
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 彭兰 206
逻辑与场域:透视信息传播新秩序 黄升民 刘晓 223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媒业发展的三个维度 黄楚新 许可 235
社交媒体空间的著作权:西方的研究视角 朱鸿军 彭桂兵 245
当阅读遇上智能技术:数字时代内容出版机遇与挑战 沈浩 元方 258
加速与离散:数字时代的广播生态考察——基于时间的视角 张红军 刘煜 269
“城市即平台”:城市生活经验的数字生产 姬德强 蒋效妹 279
从媒体融合与传播主体多元化共构看传播学本科课程改革 杨帆 隋岩 293
从翻页电子书到融媒体出版物——后接受美学视野下融媒体编创的跨界探索 程素琴 郑志亮 30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