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那不只是身体的病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1329453
  • 作      者:
    作者:(英)阿拉斯泰尔·桑豪斯|责编:黄洁//强紫芳|译者:陈赢
  • 出 版 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编辑推荐


l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与病对话》作者胡冰霜作序

l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推荐

 

【呈现当代读者关心的健康问题】

一个年轻男子在六个不同专科做过不计其数的检查,希望找到眩晕的原因。那些检查和治疗让他恶心又疲惫,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推迟了求婚,也影响了工作,症状却并未见好转。

一个年轻女性长期被慢性疲劳所折磨,除了疲劳之外,还逐渐出现了肌肉痛、头痛、咽痛、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力降低等症状。她做了许多无用的过度检查,还花了大量的钱购买各种药物。

……

当他们来到桑豪斯医生的诊室之后,学到了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症状,也找到了意想不到的治愈方式。

 

【提出身心合一的健康观】

• 我们的文化观念认为,一个人得的不是身体上的病,就是心理上的病。可为什么要非黑即白呢?难道就不能是身体和心理同时生病?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换个思路想,其实疾病——应该说所有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身心原因?

• 症状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多时候,疲劳、疼痛、眩晕和背痛并不代表任何疾病。如果因为这些症状而放弃了正常的生活,只会让自己的人生萎缩。

• 可穿戴设备监测我们的睡眠、心率和每日步数,却很少有证据证明这样能改善长期的健康状况,反而会让脆弱群体出现疑病症状——对健康数据的密切关注触发了他们对健康的焦虑,而焦虑则会侵蚀健康的身体。


展开
作者简介

阿拉斯泰尔·桑豪斯(Alastair Santhouse):早年于剑桥大学学习医学,后进入伦敦皇家医院完成研究生阶段临床医师培训。1996 年,在莫兹利医院完成精神科专科医师转型培养,现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及皇家精神科医师学会双料院士、伦敦莫兹利医院和盖伊医院双聘顾问精神科医师。

 

译者:

陈赢,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语言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译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曾经是一名内科医生,后转而成为精神科的资深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接手过许多从其他科室转来的疑难病例,他们明明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却查不出生理方面的原因,这究竟是为什么?直到作者从心理角度抽丝剥茧,真正理解这些患者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关注他们得了什么“病”,一切才豁然开朗。

这本书站在生理与心理的交叉地带,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讲述了人们的心理如何对健康产生巨大而未被重视的影响,从而提醒我们:人不是一部由复杂零件构成的机器,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决定健康的关键一环。

作者不仅是一位一流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极其敏锐、富于同理心、真正有天赋、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用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医生,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作为患者,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如何过好生活,不要受困于某个症状或检查报告单上的某个数字。这本书充满洞察,发人深省,让大众看到通往健康的真正路径,也帮助医生始终把“人”放在“病”的前面,更好地治病救人。

展开
精彩书评

桑豪斯医生精彩地揭示了我们的个人经历是如何以奇妙而神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本充满同情心、见解深刻且引人入胜的书。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 洛莉·戈特利布

 

全书文笔优美,扣人心弦。作者大声疾呼,反对割裂地看待疾病的身心原因,反对健康问题的污名化,反对把正常现象当作医疗对象,堪称肺腑之言。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乃至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伦敦国王学院神经学教授 盖伊·勒施齐纳

 

令人震撼的动人笔触……正如你对一位精神科医师的期待,桑豪斯医生以精妙笔触描绘患者时,始终聚焦于那些极易被

忽视的细微之处——神情举止的微妙变化、言语间的细微震颤,这些往往湮没在厚重病历档案中的生命细节,实则比任

何诊疗记录都更具启示性。一部充满智慧、切中时弊且饱含深情的作品。阅读此书本身就是一场智性愉悦之旅。

——英国《卫报》

 

精彩动人,充满同情,信息量大,令人深有启发。

——英国亚马逊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随着人们对身体的科学知识不断积累,医学也变得支离破碎,分裂成太多不同的分支,毕竟这么大的知识体量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掌握的。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对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系统都有非常深入的专业理解,患者的某个器官得病了,可以得到高水平的治疗。缺点则是许多医生对他们专业之外的领域不甚了解,只知皮毛。视域不广,则智慧不深。也就是说,医疗提供的是聚焦式的技术手段,因而不太可能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病人的人格或心理健康状况,而这些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症状的表现。可见,把技术取向套用到医学上是场灾难。那些症状与疾病毫无关联的患者因此经历多次医学检查寻找病因,却徒劳而返。就好比开门用错钥匙,虽然拼命转动钥匙,一次比一次更用力,却都是白费力气。这么做不会有任何好处,通常还会造成糟糕的结局,医学也是同理。

对很多病人来说,我们的治疗方式完全没有帮上忙,还让他们在不必要的医学流程里受到了损害。我们把不需要医疗的正常人变成了患者。当这种聚焦于疾病的方法没能套用在有些人身上时,我们就认为是医学的失败,而通常的解决方法却是加大力度地继续套用。这的确是医学的失败,但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解人体的技术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没能理解“人”本身:人们为什么发展出症状?为什么来看医生?我们也常常没能理解病人想从治疗的互动中得到什么。

我们体验到的健康状况和测量到的健康状况之间是脱节的,由此我常想起一个关于心脏病康复的研究。心脏病发作后,一部分心肌细胞凋零了,心脏的工作效率便不如从前。这被称为射血分数,也就是从心室泵出的血量。正常的射血分数值为55% 以上,经历过心脏病后这个数值依据受损情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者发现心脏病发作后的致残程度并不总是和射血分数直接相关,而是与病人对疾病的信念有惊人的相关性。如果病人认为患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他们的人生就开始萎缩,停止锻炼和性爱,陷入久坐不动的生活。反之,如果病人认为疾病是可控的,他们就更愿意参加康复训练,从容生活,重拾过去喜欢的工作和活动。决定预后和活动能力的正是他们的信念。心脏病发作后的体力活动是有益身体的。即使心肌受损的程度更严重,情况依然如此。射血分数值为45% 的人可以因此丧失活动能力,而射血分数值低到35% 的人也可以把人生过得充实而满足。

关于人体,关于它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分析,我们知道得足够多了。问题在于,情感以种种方式左右着我们对身体的看法和对健康的体验,然而我们——包括医生和病人在内——竟然都很少关注到这一点。

人格也直接影响了我们与身体之间的交流。当身体出现症状,我们是选择无视,还是每次一感觉异样就担心到频繁看医生?我们能不能信赖他人,比如相信医生,还是认为他们的医疗决策背后是大型药企的阴谋,因而选择对医嘱置若罔闻?也许我们会觉得医生出错了,宁愿听从网上看到的建议,或者是深信某个朋友对医生的话反其道而行之的故事。又或许你是那么一个讨人喜欢又执着的人,乃至医生愿意为你付出比其他病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新的治疗方案,甚至游说医药公司给你提供某个药物。笃信宗教和文化信仰的人会把病痛理解成一种惩罚;抑郁症会让病人觉得治疗毫无意义,以致不主动求医;而我见过的躁狂症患者则以医者自居来决定自己的治疗,引发悲剧的后果。我们的信念、口才、预期、毅力和精神状态都显著影响着自身的健康状况。然而,作为应该被综合考虑进去的因素,它们的重要性却远未得到重视。

我专攻的精神病学着眼于身体与心理的交叉地带,早年在内科, 以及后来在社区和精神科病房的从医生涯让我有经验可循。近二十年里我都受雇于某个精神卫生信托机构,在一家综合医院工作。这是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的一类医院,收治内外科的门诊病人,设有住院病房和手术室。人们因为身体上的健康问题去医院,对求医问诊的预期就是诊断、开方,甚至可能还要考虑手术。很少有人料到就诊结果是去见精神科医师,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由此彻底转变了护理方式。

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要求我们理解人性、熟悉人体,来达到护理的效果,要面对艰难的决断和未知的因素。这就需要一个人保持灵活,能接纳不确定感。肉体的枯萎原因有限,而生活、经历、人格和心理却能以无穷尽的方式和健康发生关系,并最终呈现在医生面前。这是始终吸引着我的领域。

探索人格和心理如何主宰我们对健康和幸福的体验,是本书的主旨。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如此之大,可能让你难以置信,却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将成为什么样子。它塑造了我们对症状发生的理解和反应,决定了我们接受怎样的治疗,甚至对疗效亦有影响。

在本章之后的部分,你会看到很多身心问题,来源于多年来我所接诊的案例。从中也许能让你对综合医院精神科医生的工作窥见一斑,也希望本书能帮你打开认识心理、身体和健康的新视角。

展开
目录

第一章|踏入精神医学的旅途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污名

第三章|规避风险的文化

第四章|忧郁症

第五章|利他行为

第六章|慢性疲劳

第七章|自杀念头

第八章|体重问题

第九章|健康观念

第十章|医学之谜

第十一章|活出意义

第十二章|接纳病人,接受自己

第十三章|疼痛的意味

第十四章|求死之心

第十五章|思虑过度的代价

第十六章|做决定的能力

第十七章|时日无多

第十八章|新冠之疫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