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美国社会学学者,耗时10年的田野调查
☆200余位底层女性的真实诉说
☆北外教授、副院长彭萍领衔翻译
☆主流女性叙事中被遮蔽的底层女性
高档餐厅、便捷网购、聘请保姆……我们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工作者。这些工作者承受着大量辛苦劳动,但工资十分低廉,其中不乏许多女性,她们存在于我们身边常见的那些行业:麦当劳的员工、健康护理人员、居家保姆、托儿所工作人员……
两位作者耗时10年,与数百位低收入女性展开交谈,在此基础上,翔实记录了她们所面临的职场问题、家庭问题、福利问题……这些底层女性苦苦挣扎,被困在原地,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
第一章 女孩挺身而出
玛 雅
“我在学校表现优秀……接下来一切都落在了我身上。”
三十一岁的玛雅是一位拉丁裔母亲,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十分自豪,因为自己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我非常用心,表现得非常非常好,什么都参加,比如人际关系俱乐部、辩论队,每天放学后,都留在学校,自己做这些事情。我总是主动出击,就像和自己签了约。比如,参加技术项目,赢得了去纽约的旅行。所以我真的、真的很喜欢学校。”
玛雅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五个弟弟。父亲工作不稳定,不断换工作,“就像永无出头之日的工作,呃,就是说,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呃,但都是不上台面的工作。我妈妈从来没工作过”。玛雅一家的收入来源并不确定,有合规的,也有上不了台面的,还有一些社会福利。尽管家庭收入不稳定,玛雅还是很享受高中生活,表现出色。但后来,“家里的重担落在了我肩上,弟弟们需要有人照顾”。
那时,玛雅决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弟弟们身上,不再关注自己的未来。尽管毕业时成绩很好,但“在那之后就无法继续读书了,因为不得不挑起大梁,我是六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有五个弟弟……嗯,我现在三十一岁,大弟弟才二十五岁。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只有十二岁,其他弟弟就更小了。所以既然我们的父母当时真的无法照顾好我们,我就不得不挺身而出”。
玛雅的故事在很多方面显得独一无二,但对于在工作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女孩,这种经历很普遍,我们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就像一个跨越种族、民族、宗教、地域和出生国的剧本,讲述的是扮演成人角色的孩子,因为他们父母的收入不足以为这些孩子购买一个童年。家族史和文化决定了女孩“挺身而出”的天性。女性可能会从种族身份、移民经历和亲属关系网出发,谈论她们如何被教导去帮助家人克服一波又一波艰难困苦。有些人,比如玛雅,谈到了低薪父亲,还谈及了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无法满足始终由女性承担所有家务和照看的需求。一些人谈到单亲妈妈身兼两份工作,需要孩子来应付家庭生活,而且她们大多依赖女儿。一些人描述了几代同堂和重组家庭的问题,有需要照顾的堂/表弟妹,有帮助抚养孩子但随后需要回报的(外)祖母。描述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会归结为微薄的工资,归结为生活在一个无法为孩子提供保护和养育的社会。除非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富裕,否则这些工人领取微薄的工资,孩子就会像一位母亲所说的那样遭到“抛弃”。在美国,这是低收入家庭在女性少女时期的共同特点,但在大多数公平叙事和女性主义叙事中往往不被提及。
玛雅很清楚家庭需求会影响她人生的下一阶段。“所以那之后,我真的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除了上班,呃,就是照顾我和弟弟们。住在家里,你只能在家里帮忙和工作。而我又是家里的最大的孩子,当时我二十一岁,三年后,我与弟弟们继续和妈妈在一起。”
回首往事,玛雅解释了自己和伴侣做决策时如何考虑家庭需求。他们本来有能力带着自己的新生儿开始独立生活,但“我们觉得她(玛雅的母亲)没有做好独自生活的准备,比如,承担所有责任,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搁置了自己的生活,以维持弟弟们当时的生活,直到我们可以离开他们,就是搬走,搬出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不必担心妈妈和弟弟”。
作者手记
第一章 女孩挺身而出
第二章 随时轮班工作
第三章 廉价的护理工作
第四章 母性的中心地位
第五章 托儿服务的空头支票
第六章 悬崖边缘的母亲与孩子
第七章 我们被困在原地
第八章 号召我们共同前进
后记
致谢
注释
本书的主题显而易见,它聚焦了受访女性的沮丧、需求和希望。
——《图书馆杂志》
一次充满同理心、令人大开眼界的研究之旅,使人印象深刻。
——《出版人周刊》
一本洞察深刻的书,每个身负责任感的人都应该透彻理解书中所揭示的问题。
——《科克斯书评》
探索了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最为紧迫的社会问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食品劳工研究中心主任,萨鲁·贾亚拉曼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依赖他人无形的劳动,但这些人的需求却被社会弃置不顾。这本精彩的书让那些至关重要的劳动者——其中很多是母亲——走到了台前。
——范德堡大学教授、兰斯顿·休斯奖章得主,迈克尔 埃里克 戴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