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喀斯特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贵阳市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3861
  • 作      者:
    作者:王济|责编:刘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喀斯特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贵阳市》紧紧围绕贵阳市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贵阳市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贵阳市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耕地地力及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耕地地力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状况的总和,体现在土壤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高低和耕地环境状况优劣三个方面[1]。耕地地力不仅受气候、地形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农田灌排设施和水土保持设施等众多社会设施的影响[2]。
  耕地地力和耕地地力评价是农业科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耕地地力是指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即在不施加外部物质的情况下,土地在其自然状态下所能提供的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潜力。耕地地力评价则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标准,对耕地的地力状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与评估,以确定其农业生产潜力和可持续利用性。耕地地力,顾名思义,指的是耕地所具备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气候条件等。具体而言,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水平、土壤质地、酸碱度(pH)、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气性、土壤生物活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耕地的地力。
  耕地地力评价是基于对耕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人为管理措施的分析,确定其生产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它通过对土壤、气候、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施肥水平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来确定耕地的地力水平,并提供科学依据以指导农业生产。耕地地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土地的生产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农业生产者可以了解耕地的优劣势,优化种植结构和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对政府部门而言,耕地地力评价是制定农业政策、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实施土地保护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耕地地力评价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及生产效益中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县域耕地生产力水平、按照统一标准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等定级,对了解养分状况、科学配方施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县域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耕地地力评价的必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尤为显著,尤其是对耕地资源的依赖[3]。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全球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攀升,迫切需要更大面积的耕地以及更高质量的耕地来保障粮食供给[4]。这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的高低和农业效益的实现。农用耕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左右,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资源之一,耕地不仅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5]。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2022年的数据,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9.14亿亩(1亩≈666.7m2),虽然在数量上看似庞大,但在质量和可持续性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先,耕地质量偏低,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难以满足高强度农业生产的需求。其次土地的可持续性较差,部分耕地因过度利用或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耕地的长远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在粮食产出方面,我国的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提高,但由于耕地的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粮食产出的质量仍然偏低。此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地区存在“占优补劣”的现象,即优质耕地被占用,而用于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导致耕地资源的整体质量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种背景下,农业用地尤其是优质耕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7]。大量的建筑设施和工业项目占用了优质的耕地,而余下的耕地大多质量较差,难以满足高产高效农业生产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粮食生产,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而出口量则相对减少。这种“进口多、出口少”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农业生产的压力,也反映了我国在农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加之土地流转不畅,导致大面积耕地撂荒。耕地撂荒不仅意味着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使许多耕地无人耕种,或因管理不善导致地力下降,进一步削弱了这些耕地的生产潜力。此外,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许多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难以获得适宜的土地,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8]。
  为保障粮食自给自足,耕地保护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和各地情况的复杂性,耕地保护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优质耕地的大量流失和低质量耕地的增多,使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均受到了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9]。耕地地力评价不仅是一项科学工作,也是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耕地地力的系统评价,可以准确评估耕地的生产潜力,揭示土地资源的实际价值,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先,耕地地力评价能够揭示耕地的生物生产力水平,确定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用途中的*佳利用方式。通过评价,农业生产者可以了解耕地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其次,耕地地力评价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在评价过程中,能够识别出易于退化或已经退化的耕地,从而采取必要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避免土地资源的进一步损失。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能延长耕地的使用寿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再次,耕地地力评价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和农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科学的评价结果,政府可以更好地规划土地资源的配置,合理制定耕地保护措施,防止优质耕地的流失。此外,耕地地力评价也可以为土地补偿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确保“占一补一”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占优补劣”的情况再次发生。总的来说,耕地地力评价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在全球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科学地评估耕地地力,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久发挥*大效益。
  1.3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耕地地力评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俄国。1877年,俄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对黑钙土地区进行考察期间,*次提出了基于土地收益的土地评价概念。这一评价方法标志着人们开始从科学角度认识土地生产力,为后来的土地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20世纪初土地合理利用和农业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土地评价逐渐从简单的土壤考察发展为系统的农用地评价研究[10]。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清查和合理利用,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地利用需求的增加,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农用地的评价研究。从这一时期开始,各国逐渐从土地清查转向系统化的农用地评价,并逐步制定了各自的土地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土地的自然条件,还引入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评估方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决策依据。1976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正式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这一纲要是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土地评价方案之一,它为全球土地评价研究提供了标准化的框架[11]。《土地评价纲要》不仅在形式上规范了各国的土地评价方法,还为土地资源的分析和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这一纲要,全球土地评价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在土地利用决策中逐渐采用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提升了土地资源的管理效率。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对土地潜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系统。这一系统特别强调了农田立地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旨在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LESA系统不仅关注土地的自然条件,还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一评价系统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12]。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成为土地研究的核心议题[13]。土地资源可持续评价逐渐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热点,研究者们开始更加注重土地利用的长远影响和可持续性。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评价标准。该纲要明确了五项评价标准:土地的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这些标准成为全球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指导方针,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土地评价和管理实践中[14]。这一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土地评价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阶段。研究者们在进行土地评价时,不仅关注土地的当前利用效率,还考虑了土地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变使土地评价研究不仅服务于农业生产,还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3.2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基于不同土壤性质的肥力区分和分类研究。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早的耕地评价实践之一[15]。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特别是在解决粮食问题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耕地评价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粮食短缺和推动经济发展,国家迅速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肥料工作。20世纪50年代,国家召开了**次全国土壤普查暨土壤肥料工作会议,强调了垦荒和土壤改良的重要性,这一决策直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评价工作[16]。通过大规模的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我国初步掌握了各地土壤的肥力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1958年,我国开展了**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这是耕地地力评价的重要里程碑。普查系统地收集了全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和土壤的基本性状信息。这一普查奠定了我国耕地资源基础数据的初步框架,明确了各地区土壤的基本状况。1979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更加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在普查之后,进一步开展了土壤类型资源性调查,明确了土壤的分布特点和基本性质[17]。1994年,基于这两次普查的数据,编写了《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中国土壤普查数据》等重要文献,并绘制了包括1∶100万的土壤比例图、1∶400万的土壤改良分区图和土壤养分图在内的多种图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发展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我国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在数据更新、动态评价和评价精度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技术使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理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为大规模耕地地力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自1984年以来,农业部门建立了200多个全国点位的耕地地力监测和评价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的耕地地力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为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耕地地力及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1
1.2 耕地地力评价的必要性 1
1.3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动态 3
1.3.1 国外研究动态 3
1.3.2 国内研究动态 4
第2章 区域概况 6
2.1 位置与区划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行政区划 6
2.1.3 农业区划 6
2.2 自然环境概况 7
2.2.1 地形地貌 7
2.2.2 气候条件 7
2.2.3 植被资源 8
2.2.4 水文条件 8
2.3 社会经济概况 10
2.4 农业生产概况 10
2.4.1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10
2.4.2 耕地利用情况 11
第3章 耕地土壤 13
3.1 土壤的成土过程及形成特点 13
3.1.1 主要成土过程 13
3.1.2 土壤形成特点 16
3.2 土壤分类 18
3.2.1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18
3.2.2 土壤分类级别及标准 19
3.3 土壤分布规律 21
3.3.1 土壤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 21
3.3.2 土壤区域分布规律 21
3.4 耕地土壤类型及面积分布 23
3.4.1 主要土壤类型特点 23
3.4.2 不同土类与亚类面积分布 26
3.4.3 不同土属与土种面积分布 27
3.4.4 各县(市、区)土壤面积分布 31
第4章 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方法 38
4.1 调查方法 38
4.1.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8
4.1.2 样点布设与调查 38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9
4.2.1 样品采集 39
4.2.2 样品制备与分析 39
4.2.3 质量控制 40
4.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0
4.3.1 工作依据与技术标准 40
4.3.2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41
4.3.3 数据库建立 44
第5章 耕地土壤主要性状 50
5.1 养分状况 50
5.1.1 土壤有机质 50
5.1.2 土壤全氮 53
5.1.3 土壤有效磷 55
5.1.4 土壤速效钾 58
5.1.5 土壤pH 61
5.2 立地条件 63
5.2.1 地形部位 63
5.2.2 耕地坡度级 65
5.2.3 海拔 66
5.2.4 灌溉能力 67
5.2.5 抗旱能力 68
5.3 土体构型 70
5.3.1 耕层质地 70
5.3.2 土层厚度 71
5.3.3 质地构型 72
第6章 耕地地力等级分析 74
6.1 耕地地力等级总体情况 74
6.1.1 耕地地力等级概况 74
6.1.2 各县(市、区)耕地地力等级情况 74
6.1.3 不同土壤类型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情况 76
6.2 各等级耕地质量特征 79
6.2.1 一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79
6.2.2 二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84
6.2.3 三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89
6.2.4 四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96
6.2.5 五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102
6.2.6 六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108
6.2.7 七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114
6.2.8 八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120
6.2.9 九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126
6.2.10 十等地耕地质量特征 132
第7章 耕地施肥 138
7.1 耕地施肥现状 138
7.1.1 国内施肥现状 138
7.1.2 贵州省施肥现状 139
7.1.3 贵阳市施肥现状 140
7.2 科学施肥推广模式 140
7.2.1 依托科学施肥项目促进技术推广 140
7.2.2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广科学施肥 141
7.2.3 发展节水农业 141
7.2.4 科学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减少化肥使用 142
7.2.5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142
7.2.6 强化肥料市场管理保障用肥安全 143
7.2.7 构建多种**施肥方式及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143
7.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45
7.3.1 耕地用养失调 145
7.3.2 耕地利用效率不高 145
7.3.3 产业区域化不明显 146
7.3.4 农业生产要素支撑能力亟待增强 146
7.4 综合改良措施 146
7.4.1 推行用养结合 146
7.4.2 科学施肥 147
7.4.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48
7.4.4 调整种植结构 150
7.4.5 防治土壤污染退化 152
7.4.6 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152
7.5 政策建议 153
7.5.1 强化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宣传和示范 153
7.5.2 多技术运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落地 153
7.5.3 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153
7.5.4 进一步完善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机制 153
7.5.5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推广 153
7.5.6 强化科技支撑 154
7.5.7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154
第8章 测土**施肥推广应用 155
8.1 配方肥质量监督和推广网络体系 155
8.1.1 配方肥市场质量监督体系 156
8.1.2 配方肥销售网点的建设及肥料市场监管 156
8.1.3 配套多种**施肥方式及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技术应用 157
8.2 配方施肥信息化推送模式 157
8.2.1 网站推送 158
8.2.2 短信推送系统 158
8.2.3 触摸屏信息服务系统 159
8.2.4 手机信息查询系统 165
8.2.5 桌面信息服务系统 170
参考文献 17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