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绘了一位建筑师眼中的黄姚画卷,对黄姚历史、文化的源流作了一次重新梳理,提 炼出黄姚的精髓和亮点,对黄姚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一次重新挖掘与整合,让我们看到一个具 象化的、有细节的、散发独特魅力的黄姚,是一部文学性、艺术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作品。作 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微山淡云、市井参差”的黄姚美景长卷,细细描画生 活在其中务实而又浪漫的黄姚人,是一本挖掘、记录、宣传黄姚人文历史和自然美景的佳作。
黄姚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是一座独具魅力但魅力又被大大低估的古镇。本书从 “黄姚”之名由何而来入题,引出黄姚古镇的“前世今生”:从黄姚的古建筑珍品——宝珠观 戏台入题,讲述古镇的历史地位和曾经的繁华,移民的来历,街巷森严的防御布局,细数黄姚 桥梁、民居建筑等的形制,再到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山水格局、信仰崇拜,进一步延伸至黄 姚的文教传统,抗战往事,最后从地理、历史角度讲解黄姚古镇形成与存留的原因,分析其发 展的利与弊,展望黄姚更明媚的未来。以“大戏上演”收束,首尾呼应。 书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形制、风俗民情、山水格局等细节的挖掘、梳理和复刻,既有建筑 师的冷静观望和临摹,又有文学作者的浪漫想象和描绘。作者找到了文字和建筑之间相通的“序 列感、节奏感和趣味性”,行文风格简洁、紧凑,别具一格;手绘图画看似随意,实则浪漫, 展现了黄姚的如诗如梦和时光凝固之美。读完此书,相信读者会产生亲近黄姚、了解黄姚的强 烈愿望。
黄姚的读书人似乎对黄姚的生活相当满意,愿意归隐于这片“桃花源”。他们徜徉于黄姚,在水光山 色中吟诗作赋,题联作画,以文会友,并把著作展示于公众。至今已留下歌咏黄姚的诗词 187 首,楹联 197 副,形成“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人文景观,使古镇内弥 漫浓厚的文化气息。 …… 在黄姚读书人这种“隐”的心态下,黄姚的公共园林景观繁荣了起来。八景构景手法是对一个地方自 然与人文景观精华的浓缩表现,黄姚的旖旎景色与黄姚文人的浪漫情怀相结合,使小小一个黄姚,亦拥有 八大景及二十四小景。“黄姚八景”颇负盛名,囊括了黄姚的自然风光、人工景观、神话传说及市井烟火 等。八景有不同版本,主流的八景为文明晴岚、宝刹晚钟、珠江夜月、黄姚归市、真武屏障、天然风光、 龙楼春潦、盘道石鱼。 …… 黄姚读书人“隐”的心态,可以用一个地方的楹联来总结,这个地方就是见龙祠。见龙祠在清中后期 曾经被洪水冲毁,重建后由梁端章书写了四副对联,题于神龛之前及祠亭的柱子上。神龛前的对联为“见 隐显微一甲咸蒙保障,龙盘虎踞千秋共仰英灵”;祠亭前联为“拓开四壁凭看石,闲对中流为听泉”,左 联为“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右联为“画意诗情山色裹,天光云影水声中”。左联入木三 分地勾勒出黄姚人洒脱恬然的境界,这就是黄姚读书人红日白云的文人光谱。 黄姚读书人的洒脱恬然,与颓废、放荡不羁无关。民国廿三年(1934 年)《昭平县志》载:“莫粹然, 字玉如,关区黄姚人,邑庠生,性聪颖,博览群书,精音律,工书法,生平以礼自持,虽盛暑不露体,口 无戏言,坐不倾侧,尤严于治家,内外肃然,客至不闻呼豕叱狗声。”这说明黄姚读书人洁身自好、以礼 自持的品格是其文人气质的重要组成。 黄姚读书人除了雅致诗性,同样具有豪迈气概。黄姚东门楼的外联“川达三江直绕过珠海姚溪雄吞西 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为林作楫所题,对联气势磅礴,把姚江流出形容为“雄吞西域”, 把东门楼比作紫禁城午门,意在夸张形容东门楼的雄壮,实则表达读书人内心的一簇心火,一股兼济天下 的豪气。正是这种豪气,使林作楫在任官员时甘冒杀身之险,违反朝廷规矩,开仓救济受灾乡民。这种豪 气,是同情弱者,不吝善心。民国廿三年(1934 年)《昭平县志》载:“莫家成,字卓庵,关区黄姚人, 例贡生,有侠气,富有资财,生平乐善好施。每年除夕,以数百金分给贫民,行之四十年不稍吝惜,至于 平日拯人之危,济人之急,更不止。此数里中,父老至今,犹啧啧称之。”这种豪气,是不屈于强权的敢 作敢为、“直道可风”的精神。古周是清乾隆年间监生,曾任知县师爷,在面对土匪洗劫黄姚街时临危不 惧,痛斥土匪的凶残,被土匪杀害。官府为表彰他的英勇,赠予其家“直道可风”牌匾。
前 言 001
这是黄姚 005
何以为名? 012
大戏唱千年 015
宝珠观戏台 016
“可以兴”,黄姚有戏 027
成长的动力 035
商机与移民 036
这座孤独成长的城 062
桃花源里的山水烟火 073
田园中的经世致用 076
曾经的荣光 095
黄姚的桥 106
无处不在的崇拜空间 121
山水格局 122
从公共信仰空间到细微个人崇拜 135
文人性情与抗战情怀 153
文人光谱 154
黄姚人的“红日白云” 159
乱世间的爱人 168
黄姚新诗篇 175
黄姚有“气” 176
大戏上演 181
后 记 186
主要参考资料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