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公益纪实文集,全面记录了“苏州市成长之树公益助学中心”十五年来扎根乡村、陪伴孩子、践行信念的真实历程。
全书通过资助人、受助学生、志愿者、合作伙伴等多元视角,以85篇亲历故事构建出一幅民间公益实践的群像图谱。文风朴素真诚,叙事温润动人,既具纪实力量,又富文学美感,展现了“点点微光汇成星河”的集体行动之美。该书不仅有助于展示民间公益的创新样本,也有重要的社会传播价值与教育意义。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顾明华
前几日,一位友人问我是否还记得在“成长之树”捐助的第一个孩子。我沉思许久,终是摇了摇头。十五年光阴流转,当初汤永坚(苏州成长之树公益助学中心创始人之一)与四位同窗萌发的善念,如今已成长为拥有五千余“大树”(捐助者)和一万三千余“小树”(受助学生)的非营利组织。时光将太多故事镌刻成巨木的年轮,但当友人追问那些孩子的近况时,我方恍然:遗忘的缘由,或许并非岁月漫长。
一切的起点,是贵州赫章山区的孩子们。十五年前,尽管国家有政策扶持,但闭塞的交通、贫瘠的经济与滞后的观念,仍让一些深山少年不得不在辍学的边缘挣扎。本该执笔的手握起了锄头,本该奔跑的脚困于田间,稚嫩的身影在校园与生计间徘徊不定。当看到老汤翻山越岭带回的照片与影像时,我心底的弦被重重拨动一一即便无法照亮他们的一生,至少能为深山中的少年燃起一盏微弱的灯。
于是,我与“成长之树”的命运齿轮悄然咬合。这一转,竟是十五年。
起初的善念如星火燎原,逐渐点燃了周围人的爱心宇宙。作为“大树”之一,我与志愿者们共同浇灌这片公益森林。而公益的枝蔓,亦悄然延伸至我生活的其他角落--为人夫、为人父、为肩负员工生计的企业主,我始终将这份内心的澄明传递给身边人,让更多人踏入爱的能量场。以“博爱牵手,让爱传递”为主题的慈善年会,已成为我们企业年尾的固定仪式。十数载春秋,舞台上分享故事的志愿者、台下动容的与会者、踊跃竞拍的爱心人士,皆化作这片森林的新苗。那些义卖的手工艺品与画作,虽价值各异,却满载赤诚;一笔笔善款汇人账户时,仿佛能听见远方的读书声又清亮了几分。
2024年,我接任“成长之树”监事长一职。从副理事长到监事长,肩上的责任愈加沉甸。合规运营、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心,但比起捐赠数字的攀升,我们更愿在时光长河中,让善意的涟漪触及更多生命。
今年公众号推送的名单中,又有249名“小树”考入大学。十五年来,累计两千余名少年由此走出深山。我记不住他们的姓名,他们亦不知晓我的存在。那盏微弱的灯或许不足以照亮前路,却能赠予一丝暖意,让他们带着社会的爱与善意,轻装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而这份温暖,亦反哺着我们的内心——助人者,何尝不是被光点亮的存在?
友人追问:“那些孩子,后来如何了?”我答不上来。并非漠然,而是深信:只要将这件事坚持做下去,让爱与光明生生不息,结局终会走向圆满。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善护念,快乐做公益
黄静玥 高飞
不知不觉,成长之树创立至今,已有十五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始终有一群人,如影随形,默默守护着它,为它的茁壮成长倾注了无数心血。徐声波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元老!他以睿智的眼光与至诚之心,为成长之树献计献策,一路保驾护航。
在组织创立之初,作为成长之树监事长的徐声波老师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为成长之树定下了明确的方向和行事准则。
做公益应该是快乐的,是不图名不图利的,名曰“快乐公益”。无论是工作团队还是捐助者大树们,只有快乐地做,这项活动才能长期做下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慈善公益本身就是快乐的事情,若不快乐,那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是目标定高了,还是期许了一些本不应该期许的回报?
我们发起人要把成长之树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成长之树的主干必须非常明确。这棵树的树干,就是我们的“一对一资助”项目,把大树们的捐款一分不少地送到小树手上。这是成长之树最鲜明的特色,要聚焦。其他一切活动如拍卖、义卖、徒步、网络直播、月捐、同步教学、生日PARTY(聚会)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分支,都要围绕着这个主干展开。
一个慈善组织要想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一切公开透明。特别是在组织架构、财务账目、项目决策层面要做到公开透明。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财务管理必须比企业更加严格。每年都有内部审计和审计机构的审计并在网上公示,保证透明公正。每一笔捐赠的钱款,监事会会进行随机抽查。谁发放的助学款,孩子是否签收,结果是否都有反馈,所有的细节都要做到完善和清晰。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我们的资助真正落到实处,也能够让捐赠者放心、让受助者安心。一直以来,成长之树也正是按这样的指导意见操作的。
徐老师还提出成长之树任何一个项目的启动都要秉持着谨慎的态度,监事会作为组织的重要机构,其角色不仅仅是对项目进行监督,更应在项目初期就发挥其审议和评估的职能。每个项目在提交给理事会决议之前,都应先经过监事会的充分讨论。这种双重决议的机制保证了每个项目都是经过大家深思熟虑的,从而确保在后续推进过程中有足够的稳健性。
当问及目前经济环境不景气,对成长之树的发展有什么期盼时,徐老师说:“我们要做快乐公益。我们不用在意施助的对象是谁,谁在施助,拿什么东西施助,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尽己所能,留下并保护好自己的善念和爱心。即便经济形势不好,咱们也不用给自己压力,顺其自然地去做,可以做小一点,也没关系。就像天气晴朗,我就一天挑120斤的担子,刮风下雨那就休息一下,或挑少一点,咱们的月捐就很好,5元,10元,不一定要多,把种子多撒点,撒得广一点,开开心心地去把公益做好,而不是把公益当成一种负担。”
社会在发展。徐老师说,如果中国没有了贫困孩子,世界上其他国家可能还有,爱无国界,我们会把我们的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快乐地去帮助更多的人。成长之树的使命是让世界上不再有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最后徐老师开玩笑地说:“成长之树最终一定会消灭成长之树,但我们的爱心永存!”
岁月流转果满枝
——成长之树与泰和十五载光阴纪
汤永坚
缘于与万玉娇的一个约定,癸卯新春我再访泰和。十五年前,成长之树在江西泰和县开启了资助孩子的旅程。十五年后,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城乡巨变,更有岁月沉淀的感动一一昔年那些曾被守护的稚嫩幼苗,早已在时光流转中亭亭如盖,硕果满枝。
车轮丈量光阴铁轨延伸希望
从苏州到泰和有一班直达列车一“周恩来号”,火车头前悬挂着周总理铜像,十余年间载着我无数次穿行于江南烟雨与赣南山水之间,车轮与铁轨的铿锵声里,承载着十五个春秋的牵挂。这一列绿皮火车的时刻表仿佛为我量身定制,那时的行程总如精密的钟摆:周五暮色中启程,周六晨光里抵达,一整天马不停蹄地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发放助学款,而后星夜伴着列车的笛声归去,当朝阳再次升起,我已回到苏州,丝毫不影响我的正常工作。
彼时的泰和县城,像幅褪色的水墨卷轴。火车站孤零零伫立在郊野,街道寥落得寻不到一盏红绿灯,孩子们渴望的洋快餐更是无处可觅。而今重临故地,恍若置身新绘的工笔画卷:高铁如银龙穿山越岭而来,天虹商场折射着都市霓虹,街巷间楼宇如春笋拔节生长,崭新的校舍里琅琅书声正穿透春光。唯有站台上“周恩来号”的铭牌,依然镌刻着往昔的记忆。岁月更迭,车轮碾过十五年,归途车窗外的灯火渐次连成星河。我抚窗凝望:窗外飞逝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孤羽终成鸿雁星火点亮心灯
众多受助孩童中,谢子晨是我最为牵挂的孩子之一。十五年前,他是上模乡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母早逝,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祖孙三人每月仅靠六十元补贴度日,我第一次见到谢爷爷的时候,他几乎在哀求我“给孩子找一个出路”,希望苏州有好心人能够领养这个孩子。我们也曾尝试寻找合适的家庭,但终因领养程序复杂而放弃这个想法。而我真的无法放下这个孩子不管,老人那声叹息,总在午夜梦回时叩击心扉。于是成长之树成立了第一个学生专项助学项目一“谢子晨助学项目”。该项目由三十多位资助人完成,十四年来这些资助人始终不离不弃,直到谢子晨大学毕业。每个月三百元生活费(后来增加到五百元)会准时打到谢子晨账户上,这个项目还筹集了谢子晨大学四年的所有学费。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顾明华 001
善护念,快乐做公益 黄静玥 高飞003
岁月流转果满枝 汤永坚 005
与成长之树温暖同行沙娜 011
十五年:一颗种子长成一片森林 丁凡越 015
穿越迷雾种下希望[加拿大]米家辰/译:佳蔚 036
卖头发的女孩 汤永坚 038
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 万玉娇 041
查加笔记:原始部落秘境寻踪 汤永坚 043
深渊里急需一束光 汤永坚 046
走访杂记 汤永坚 048
河流知道答案 汤永坚 052
石板之行:当贫困击穿想象 王华 054
赫章:群山的回响 杨文菊 056
山那边的呼唤:石板村行记 田然 058
一次跨越山海的成长之旅 罗琳 060
深山里遥望最远的星空 何政 062
义行助学善举济困 [卢旺达]DonatienNiyonzima/译:佳蔚 064
用平凡诠释伟大 赵春姬 066
孤女的清华梦 李斐 068
周口见闻:被折叠的童年 陈丽霞 070
太阳部落的孩子等待阳光 何烨 072
困境里,教育是唯一的救赎 李斐075
海拔四千米的心灵觉醒 张秀刚077
年轮为证向光而行 宋国祥 079
我们在一起,就很了不起 崔云 081
在爱中坚持,在光中前行 崔丽 083
从枫桥茶楼开始的助学之旅 阙文政086
漫不经心的跟随 李新文 088
爱的年轮与希望的绿荫 张佳莹090
我与成长之树的十二年 罗湘洲 092
那年盛夏心中种下一棵树 杜柳豫 095
行至暖处树在心中 陈鹤兮097
一善染心 山海为路 陈珍芳 100
一次邂逅 十年携手 樊静103
笔墨有情光照他人 黄静玥106
线上同步教学,传递千里之爱 胡彬109
我们一起为爱奔跑 胡丽萍111
素心怀高洁蕴玉抱清辉 杜柳豫 114
从心出发遇见美好 黄继红 117
我终是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黄静玥 119
远程教学:一个表达爱的机会 蒋欣 122
我们成为彼此照亮的光 金芳 124
助人如饮水乐道自怡神 李红英 126
“陆大抠”捧出一颗“舍得心” 陆云霞129
米乐的十年成长之路 朱玮131
十年如一润物无声 黄静玥 134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善的种子高飞 黄静玥137
守望绿意播种希望彭熹139
与光同行为爱深耕 谢良平 141
愿做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苏玉144
大树与小树:七年的守望与成长王小礼147
今朝助学护小树明日凌云成栋梁 宣键清149
八年志愿路爱心绘彩虹 吉欲晓151
在奉献中安顿心灵 杨枫 153
于凡常中见真情 苑美琴 156
从心出发向光而行 张瑾 159
十五年助学见证生长的力量张维艇162
与树同行点亮希望 章爱军 165
八年同行一路生光 朱群峰 168
在最美的年华里做最温暖的事陈婷172
成长之树温暖人生路 黄自佳175
成长之树的年轮里藏着高原孩子的春天 李春香177
感恩的心 降拥拉姆 179
因为有你 无惧风雨 李江 181
向阳而生 沐光而行 龙倩倩 183
他曾经被点亮如今为人点灯 罗琳185
孤女西莫的眼泪 房玮 187
成长之光感恩之树 严顺钦 189
我的冬天不再寒冷 杨贵蓉 191
我们一起长大 金玥 193
一场爱与成长的旅程 任昕宇 195
两代人共写爱的年轮 张泽宇197
在给予中获得成长 郑陆易 200
以爱为名步履生花 黄静玥 202
不为工作而来却为热爱扎根 黄静玥206
以笔为犁开拓精神家园 罗琳 209
公益直播:为“爱”痴狂 王华212
种下星辰的人 黄静玥 215
“爱”的N种链式接力 杜柳豫 222
互联网筹款:成长的脚步与时俱进 陈丽霞226
成长之树数字公益助学平台的自述 李红英230
实施同步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徐向群236
严明的制度是组织健康的保障 房玮241
大事记(20112024) 246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