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鱼生历史和鱼生文化
鱼生,就是以生鲜的鱼贝,经切片处理,蘸调味料或拌佐料同食的菜肴,其起源于中国,有着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鱼生(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有很多成语、诗词,也有不少故事,所以说鱼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第一节 中国吃鱼生的历史
中国鱼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历经众多朝代,数度兴盛,形成了丰富的鱼生饮食文化,流传至今。
中国史书记载中的“脍”或“鲿”多是指鱼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脍是指细切肉,并不单指鱼脍,还包括羊脍、牛脍、鹿脍等,但到了后来,脍则多指鱼脍,甚至还出现了“绘”字。《辞海》中,则将“脍”定义为“细切的肉丝,特指生食的鱼片”。
由古至今,人们喜食鱼生的原因:一是古代用火烹饪不方便,就地取材,生食简易快捷;二是鱼生新鲜清甜可口,从营养学角度说,生鱼片没有经过传统的炒、炸、蒸等烹饪方法,营养物质完全没有流失,是一道极富营养的菜肴。
中国最早食鱼生的文字,是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诗经·小雅·六月》所咏:“饮御诸友,鱼鳖脍鲤。”“鱼鳖”就是烧甲鱼,“脍鲤”就是生鲤鱼。文中所说,就是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内)迎击猃狁,胜利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和生鲤鱼片。看来,在先秦时期,鱼脍是宴请重要人物的菜肴。
驴游记(旅游领域创作者)公众号,2020年9月4日的帖文对鱼生的描述最为详细,以下引用其对鱼生的一些描述。
东汉时鱼生已经成为流行食品,东汉应劭写了一本叫作《风俗通义》的书,专门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不食生鱼”。祝阿即今天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作者认为这里的居民不吃鱼生,真是奇风异俗。
汉魏时期,食脍之风渐盛,鲈鱼脍名气极大,《三国志》也有关于吃鱼生的记录,包括曹操就曾亲自点名要吃松江的“鲈鱼脍”。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更是极爱吃鱼生,后来得了寄生虫病。华佗帮他治好了,后来因食鱼生再发病时华佗不在了,从而不治身亡,这大概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死于吃鱼生的人物。
南北朝时,出现金齑玉脍,此名称出现于北魏贾思勰所着《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齑”一节里,贾思勰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上菜时,金齑、芥末酱及其他调料与生鱼片分别装碟,食者按自己的爱好自由选用。
汉魏六朝时期,人们普遍食用鱼脍,鱼脍也成为一种文化原型。西晋末年,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市)人张翰在洛阳的司马囧齐王府中任职。晋惠帝太安元年秋天,正是司马囧权势高涨之时,张翰看到满天飞舞的黄叶,忽然想起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生鲈鱼片搭配莼菜羹下茭米饭的滋味何等鲜美,禁不住赋唱:“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唱罢,随即辞官回乡吃鲈脍解馋去了。不久,司马囧在皇族内斗中被杀,他的许多下属受到株连,张翰侥幸逃过一劫。秋风鲈脍自此成为一个典故,当有人思念故乡时,或憧憬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时,或感觉仕途风波险恶有意急流勇退时,无论老家产不产鲈鱼,都使用这个典故。此后“莼鲈之思”这个成语便成为怀念故乡或思乡避世的代名词,被后世文人吟咏。
隋唐五代是鱼脍发展的繁荣时期,此时的斫脍技艺、鱼脍种类、鱼脍保存都值得一提。特别是隋代探究出了储存干鱼脍的技术。《太平广记》载有干鱼脍的制作流程。干鱼脍经过简单浸渍之后,色泽、味道、品相与鲜鱼脍相近,这一技术在鱼脍的食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有一条讲到兴趣广泛、喜爱花鸟鱼虫的玩家祝翁,因不问生产,以致一贫如洗。他家中却藏有一部唐代烹调专着《砍脍书》文中详细描述切鱼生的刀和砧板,还有鲜鱼肉处理,特别是写到切鱼片的技法,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蛱蝶”“千丈线”等,切鱼生刀法和切出鱼片细薄,令人叹为观止!最后还讲到用豆豉和醋调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