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记叙我国20世纪60—80年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状况,以及在相关政策下作者家乡农耕生活的点点滴滴,涉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祭祀、节庆及婚丧嫁娶等,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过去生活的怀念。
本书主要记叙1960—1980年前后,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政策,农民又如何保持着千百年来的一些习俗和文化,按照一年四季家乡的农耕习俗时序(尽可能按照家乡的叫法,首词出现在其后括号中有备注),描述了农民的艰苦生产生活场景和作者的所见所闻,对那时的匠商、建房、织布等百工,以及婚俗、祭祀、葬礼等传统礼仪,进行了表述,力求让人身临其境。
后 记
我出生在农村,在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嘉兴长大,对农民和农村始终怀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家乡的河流村舍、田野庄稼,还有那里的村民和乡音,总在我心头萦绕。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愫,自然纯粹、发自内心,也无法替代,正如古人说的:“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乡,好似风筝的一根线,牢牢拴住我们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家乡的牵挂,变得越来越浓烈。我的内心经常会泛起复杂的情感回忆,也经常在想,我能为生养我的这片土地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我们的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内外形势的要求,实行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经济政策,这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打下了最初的经济基础。然而这也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可以说没有广大农民的巨大付出和牺牲,就没有我国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今天。
1980年前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稳定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从传统保守、封闭拘谨中解放出来,政治上拨乱反正、教育上恢复高考、农村分田到户、文化百花齐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社会经济模式也从传统农耕转向现代工业文明。
有人说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多、见识多、收获多,所以“寿命最长”。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跨度和生活变化,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喜欢总结过去、分析思考,觉得凡是能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皆是精华。古人的智慧,我们必须学习,并应当努力践行与升华。虽然夫人经常骂我狗抓耗子,但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本书主要记叙我国在1960—1980年前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农民又如何保持着千百年来的一些习俗和文化,按照一年四季家乡的农耕习俗时序(尽可能按照家乡的叫法,首词出现在其后括号中有备注),描述了农民的艰苦生产生活场景和我的所见所闻,对那时的匠商、建房、织布等百工,以及婚俗、祭祀、葬礼等传统礼仪进行了表述,力求让人身临其境,这也是本书最花精力之处。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丁燕、张觉民、姚仲金老师和峙宇大师的悉心指教、帮助,邱剑忠、张明华、钱宝良、孙根寿、阮连观等好友给予了内容修正并提供了很多信息、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一定存在很多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董发根
2025 年 3 月
上篇 桑梓情怀
一、嘉禾屯田 / 004
二、陆路水路 / 007
三、信息交往 / 010
四、褕身布襕 / 014
五、人民公社 / 018
六、包产到户 / 026
七、梦中老家 / 029
八、继往开来 / 034
中篇 四季乡愁
一、春季 / 044
(一)过大年 / 044
(二)走亲戚 / 050
(三)元宵节 / 052
(四)春播准备 / 053
(五)早稻秧田 / 053
(六)春菜收成 / 056
(七)春色烂漫 / 058
二、夏季 / 062
(一)立夏节 / 063
(二)春耕 / 064
(三)种菱 / 074
(四)春蚕 / 075
(五)端午节 / 078
(六)晚稻秧田 / 079
(七)抢收抢种 / 080
(八)夏日趣事 / 089
三、秋季 / 093
(一)粜谷 / 094
(二)杂粮收成 / 096
(三)寒菜播种 / 097
(四)中秋节 / 099
(五)采菱 / 099
(六)秋蚕 / 101
(七)春菜播种 / 101
(八)秋的记忆 / 101
四、冬季 / 105
(一)秋收冬种 / 106
(二)寒菜收成 / 107
(三)卖咸菜 / 111
(四)罱河泥 / 112
(五)卖猪 / 114
(六)农闲活 / 115
(七)年终分红 / 119
(八)冬季忆旧 / 120
下篇 百工礼仪
一、匠商 / 128
(一)泥木工 / 130
(二)修船匠 / 130
(三)箍桶匠 / 131
(四)修缸补甏 / 131
(五)磨剪刀抢菜刀 / 132
(六)补铁锅 / 132
(七)弹棉花 / 133
(八)棕匠 / 134
(九)裁缝师傅 / 135
(十)鸡毛换糙纸(换糖) / 136
(十一)通烟囱 / 136
二、织布 / 138
(一)轧棉花 / 138
(二)制棉花条 / 138
(三)纺线 / 139
(四)缚纱 / 139
(五)染色 / 139
(六)浆纱 / 140
(七)经布 / 140
(八)织布 / 142
三、建房 / 145
(一)准备 / 148
(二)定磉 / 150
(三)上梁 / 151
(四)装修施工 / 157
(五)打灶头 / 157
四、婚俗 / 160
(一)看亲 / 160
(二)吃篮 / 161
(三)定亲 / 161
(四)话亲 / 162
(五)担盘 / 162
(六)结婚 / 163
(七)对月回门 / 174
(八)担夏 / 175
(九)担糖 / 175
(十)抓周 / 176
五、祭祀 / 178
(一)庙会 / 178
(二)杭州烧香 / 181
(三)清明节 / 183
(四)七月半 / 184
(五)冬至节 / 185
(六)莲泗荡烧香 / 185
(七)除夕 / 186
六、葬礼 / 188
(一)转尸 / 188
(二)守灵 / 190
(三)出殡 / 197
(四)做七 / 200
(五)脱白 / 201
七、其他 / 202
后 记 /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