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航天企业班组效能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925226
  • 作      者:
    作者:任全彬|责编:赵宏颖
  • 出 版 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以高质量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精细化管控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一线班组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生产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及运营管理等理论方法,开展了科研类、生产类以及保障类班组效能量化评价,分析了制约班组个体效能提升短板的瓶颈,揭示了制约班组整体效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分层制定了班组效能提升措施,形成了班组效能提升的多层级联动管理模式。本书适合军工企业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一般而言,班组岗位效能指的是班组所能达到预期运营目标的程度,用于衡量其内部要素运行的合理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与绩效水平。然而,理论界在科学评估班组岗位效能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鉴于此,本书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班组岗位效能测评模型,实现班组岗位效能的科学评估,进而再结合大量的实地访谈、量表调研及归纳分析,深入挖掘与系统总结企业科研、生产以及保障等班组的运营实践,为班组岗位效能的提升提供优化路径与经验借鉴,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效能的航天企业价值创造队伍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
内容介绍
  《航天科技出版基金 航天企业班组效能理论与实践》以高质量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精细化管控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一线班组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生产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及运营管理等理论方法,开展了科研类、生产类以及保障类班组效能量化评价,分析了制约班组个体效能提升短板的瓶颈,揭示了制约班组整体效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分层制定了班组效能提升措施,形成了班组效能提升的多层级联动管理模式。《航天科技出版基金 航天企业班组效能理论与实践》适合军工企业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篇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班组效能理论
  1.1 班组的定义及特征
  班组作为企业内部实施产品研发、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单元,是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协作需求以及工艺或产品(劳务)要求划分的基本作业单位。它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均在班组中进行,因此,班组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绩效。班组特征详见表1-1。
  班组中,班组长作为班组的直接领导者,其业务与管理技能的熟练程度及管理水平对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班组成员在班组长的领导下,各自承担明确的责任并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完成既定的产品研制任务。
  1.2 班组效能的概念及辨析
  1.2.1 效能的内涵及辨析
  效能是衡量行为主体为实现目标所付出努力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行为主体的功能发挥、效益实现和目标达成程度,综合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以及效率与效益。其中,行为主体指的是以高效率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个体、团队或组织。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效能可分为3类:1)装备系统使用效能;2)组织经济效能;3)政府部门行政效能。鉴于行为主体是能够根据资源输人执行相应的行动,并产生预期结果的实体,因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它由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构成,这些要素决定了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其次,系统中的投入要素、产出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推动系统的动态变化;最后,为了实现系统目标,系统会通过控制和反馈机制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性能,构成系统的基本运作方式。
  目前,学界对效能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不同组织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梁百川和唐世荣(1998)认为效能是对系统达到规定目标程度的定量表示,是对系统进行分析比较的一种基本标准。2005年颁布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的军用标准(GJB451A-2005)中将效能一词定义为: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够满足某一组特定任务要求的程度。潘高田等(2007)认为装备系统在特定的一组条件下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的大小称为系统效能,该指标是一个需要从综合角度衡量的数量指标。白松浩(2010)将系统效能定义为系统实际行为表现与系统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王立民(2017)认为效能是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是事物质和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统一,表现为事物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事物内部诸要素运行的合理性,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科学合理的效能目标能够准确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可见,以上效能定义主要是针对装备系统效能而言的,缺少对班组效能的定义。
  1.2.2 班组效能的概念
  班组效能可以被定义为,班组通过采用更为高效的研发或生产组织方式,所能达到预期经济目标的程度。其中,高效的研发或生产组织方式主要指以下几点:
  1)团队协作。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合理的任务分配及协调,形成高效的班组运营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组的研发或生产资源和时间,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快的交付速度。
  2)精益生产。班组需要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设计、模拟、生产和管理等智能制造技术,不断追求生产过程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减少资源投入与时间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使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3)开放式创新。科研班组需要加强和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并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和创意进行开放式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明确的是,班组所开展的科研、生产活动实际上也构成了一个运营系统,具体测量班组效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班组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投入→产出”结构的生产或经济系统,班组效能概念及测量要体现系统的结构问题;
  2)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衡量班组效能,要能全面反映班组的“多投入一多产出”结构;
  3)班组效能需要充分兼顾资源、过程与目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考虑效能衡量问题。
  ……

展开
目录

第1篇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班组效能理论 3
1.1 班组的定义及特征 3
1.2 班组效能的概念及辨析 3
1.2.1 效能的内涵及辨析 3
1.2.2 班组效能的概念 4
1.3 班组运营系统的结构及特征 5
1.4 班组效能的量化评价模型 5
第2章 班组效能的评价方法 7
2.1 班组效能诊断评价与分析方法 7
2.1.1 班组效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7
2.1.2 班组效能评价方法选择 7
2.1.3 班组效能诊断评价方法 9
2.1.4 班组效能诊断分析方法 10
2.2 班组效能效果评价与分析方法 17
2.2.1 基于固定标杆的班组效能评价方法 17
2.2.2 班组效能提升效果分析方法 17
2.3 班组绝对动态效能评价与分析方法 18
2.3.1 班组动态效能评价步骤 18
2.3.2 班组投入与产出指标标准化 19
2.3.3 班组动态效能评价方法 19
2.3.4 班组绝对动态效能分析方法 21
第3章 班组效能测量数据及处理 23
3.1 科研班组效能测量指标选择 23
3.1.1 投入指标选择 24
3.1.2 产出指标选择 26
3.2 生产班组效能测量指标选择 28
3.2.1 投入指标选择 28
3.2.2 产出指标选择 30
3.3 保障班组效能测量指标选择 31
3.3.1 投入指标选择 31
3.3.2 产出指标选择 32
3.4 班组效能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33

第2篇 诊断分析篇
第4章 典型个体班组效能诊断 37
4.1 班组效能评价指标选取 37
4.2 班组效能结果分析 39
4.3 班组资源利用效率与期望产出率 40
4.3.1 资源利用效率 40
4.3.2 期望产出率值 41
4.4 班组效能提升路径 42
4.4.1 资源视角下班组效能提升路径 42
4.4.2 产出视角下班组效能提升路径 43
4.5 班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效能贡献度 44
4.5.1 班组投入指标对效能改进的贡献度 44
4.5.2 班组产出指标对效能改进的贡献度 45
4.6 班组效能提升策略 45
4.7 班组投入与产出数据的改进预估 48
第5章 科研班组效能诊断 50
5.1 科研班组整体效能 50
5.2 科研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 52
5.2.1 科研班组效能增长贡献率 52
5.2.2 科研班组效能一产出增长率矩阵图 53
5.3 科研班组效能改进路径 55
第6章 生产班组效能诊断 56
6.1 生产班组整体效能 56
6.2 生产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 57
6.2.1 生产班组效能排序 58
6.2.2 生产班组效能增长贡献率 59
6.2.3 生产班组效能一产出增长率矩阵图 60
6.3 上下游生产工序班组效能耦合协调性 62
6.4 生产班组效能改进路径 64
第7章 保障班组效能诊断 66
7.1 保障班组整体效能 66
7.2 保障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 67 
7.3 保障班组效能改进路径 67

第3篇 优化实践篇
第8章 多层级班组效能管理模式 71
8.1 班组层级管理 71
8.2 车间、研究室及职能部门层级管理 72
8.3 公司、工厂(研究所)层级管理.. 72
8.3.1 建立班组效能评价工作考核机制 72
8.3.2 建立班组效能量化评价与成本管控的结合机制 73
8.3.3 建立班组效能提升迭代优化机制 73
第9章 班组效能优化思路、目标与原则 74
9.1 班组效能优化思路 75
9.1.1 班组效能优化理念 75
9.1.2 班组效能优化基础 76
9.1.3 班组效能优化方法 77
9.2 班组效能优化目标 77
9.3 班组效能优化原则 78
第10章 班组8S管理实践 79
10.1 8S管理概述 79
10.1.1 8S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79
10.1.2 8S管理的含义和目的 79
10.2 8S之间的关联 82
10.3 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8S管理实践 83
10.3.1 制定计划与目标 83
10.3.2 宣传与培训 83
10.3.3 整理与整顿 84
10.3.4 清扫、清洁与节约 85
10.3.5 素养、安全与学习 85
10.3.6 制度化与标准化 86
10.3.7 监督与考核 86
10.3.8 持续监督与改进 87
10.3.9 实践成效 87
第11章 班组多能工实践
11.1 多能工概述 88
11.1.1 多能工的含义 88
11.1.2 多能工的典型方式 88
11.2 多能工作用 89
11.2.1 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整体协作水平 89
11.2.2 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和综合生产能力 90
11.2.3 促进岗位分配优化和降低生产成本 90
11.2.4 增强班组应变能力和班组正常运转 90
11.3 班组多能工培训 91
11.3.1 多能工培训内容及步骤 91
11.3.2 多能工培养要点与实施要点 93
11.3.3 多能工技能训练计划表 93
11.3.4 多能工培训的注意事项 95
11.3.5 多能工培训总结表 96
11.4 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多能工实践 97
11.4.1 第25研究所A21班组的多能工实施案例 97
11.4.2 B19生产班组的多能工实施案例 103
第12章 连续作业实践 109
12.1 连续作业概述 109
12.1.1 连续作业的定义 109
12.1.2 连续作业的目的 109
12.2 连续作业方法 110
12.2.1 按加工顺序排列设备 110
12.2.2 按节拍进行生产 110
12.2.3 站立式走动作业 110
12.2.4 设备小型化及低成本 110
12.2.5 “U”形生产线布置 110
12.2.6 作业标准化 111
12.3 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连续作业实践 111
12.3.1 作业标准化——螺钉装配合格率快速检测操作法 111
12.3.2 U型布局——安全气囊生产线 114
12.3.3 U型流水线生产,缩短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121
第13章 新技术应用实践 123
13.1 基于TC系统的图纸无纸化会签和三维模型 123
13.2 自动插棒装备系统 124
13.3 多组分树脂自动配胶 127
13.4 航天制造产品质量数据管理系统构建及应用 129
13.5 航天制造质量信息化系统建设 130
第14章 班组文化实践 134
14.1 班组文化概述 134
14.1.1 定义与内涵 134
14.1.2 文化形成 134
14.2 班组文化与班组效能关系 135
14.3 班组文化对班组效能的影响维度分析 135
14.4 典型案例 航天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实践 136
14.4.1 强调“核心一致、具有个性”的班组文化建设宗旨 136
14.4.2 基于岗位特征的特色班组文化定位策略 139
14.4.3 不同职能定位的班组文化差异分析 140
14.4.4 班组文化建设实施特点 141

第4篇 效果评价篇
第15章 典型班组效能优化效果 145
15.1 班组效能评价指标选取 145
15.2 班组效能结果分析 145
15.3 班组资源利用效率与成本调控 146
15.3.1 资源利用效率 146
15.3.2 成本调控 147
15.4 班组期望产出率与产能决策 148
15.4.1 期望产出率值 148
15.4.2 产能决策 149
第16章 科研班组效能优化效果 150
16.1 科研班组整体效能 150
16.2 科研班组效能增长成因 151
16.3 科研班组效能改进路径 154
第17章 生产班组效能优化效果 156
17.1 生产班组整体效能 156
17.2 生产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 157
17.3 生产班组效能改进路径 160
第18章 保障班组效能优化效果 162
18.1 保障班组整体效能 162
18.2 保障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 163
18.3 保障班组效能改进路径 163

参考文献 1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