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麦克林托克传(情有独钟)(精)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2227477
  • 作      者:
    作者:(美)伊芙琳·凯勒|责编:李睿|译者:阳曦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编辑推荐

◆ 遗传学研究领域shou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故事,不被主流科学接纳30余年,依然心无旁骛、不屈不挠地做研究,在81岁高龄获得世界级最高褒奖,这其中曲折,放置到当下,也犹为鼓舞人。

◆ 麦克林托克是美国著名植物学家、遗传免疫学家,1927年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她的“跳动基因”学说指出:基因可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跃到另一条染色体。这一发现为研究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基因进化与癌变等找到了重要突破口。这种坚持源自其独立之精神,对自我的坚持,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可谓真正的“独立女性”。

◆ “我做的研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因为我热爱科学。”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玉米细胞遗传学研究,她的发现远超当时人们的理解范围,以至于科学界多年来基本上忽视了她的研究。但她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相信显微镜下的证据。她的一生,就像许多充满激情、投身钟情事业的女性一样,是一场艰苦的斗争,与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困难作斗争。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所在的时代被忽略甚至被抵制,她从未结婚,也从未获得终身职位,以冷泉港实验室中一位独立科学家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本书敏锐地传达了麦克林托克认为重要的东西——只有科学!

◆ 本书作者伊芙琳·凯勒是在女性主义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很有影响和权威性的学者,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生物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在讲述麦克林托克生平故事的同时,也花了一些笔墨介绍和呈现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结合麦克林托克所遭受的冷遇,更能理解科学发展历程的不易,人类前行道路的不易,进而珍惜我们当下的生活。

◆ 《从一到无穷大》译者阳曦倾情献译,文笔流畅自然,使得一位可爱的、独立的女性科学家跃然纸上。

◆ 精装典藏:业内口碑设计师操刀设计,特种纸印制封面,叠加烫金工艺,质感up;内封采用压凹、烫金等多种工艺,含蓄而精致。

展开
作者简介

[英] 戈弗雷·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  1877.2.7—1947.12.1):

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0世纪上半叶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英国分析学派。

 

出生于英格兰萨里郡,1896年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1900年毕业。1903年获得硕士学位。1906年开始在剑桥任教。1911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1913年发现印度数学天才拉马努金。1919年进入牛津大学担任萨维尔几何学教授(罗素留下的位置)。1931年回到剑桥,最后病逝于剑桥。

他在丢番图逼近、堆垒数论、黎曼ζ函数、三角级数、不等式、级数与积分等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是回归数现象发现者。

 

译者介绍:

凌复华

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后在上海机械设计院担任工程师。

1979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学习,198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此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讲师、教授,美国史蒂文森理工学院研究教授。

 

2015年退休后从事英语和德语图书翻译工作,已翻译出版《有闲阶级论》《货币战争》《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等多本科技类学术专著、科普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麦克林托克传:情有独钟》是一九八三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的传记,讲述了这位“钟情”于科学的女生物学家一生的故事。麦克林托克生于1902年,1927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植物学博士,她的工作得到了摩尔根和埃默森等科学巨擘的支持。1939年,她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1944年,成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担任美国遗传学会主席。之后,她将自己的研究转向不被认可的转座基因研究,运用观察法来研究玉米细胞遗传学,游离于主流科学之外。她的选择和实验在整个五六十年代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但麦克林托克仍然“钟情”于此,奉献了大半生。她的科学成就在美国遭忽视和冷落达三十年之久,最终在1983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终身未婚,她的一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她“钟”于遗传学,“钟”于科学事业。她把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荣誉,都献给了她所“钟情”的自然科学。本书呈现了一个女性生物学家的魅力,非常打动人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独处的能力

 

丧曼哈顿以东40英里,25A号公路旁,离冷泉港镇还有一英里的地方,你很容易错过长岛生物学实验室的路牌。小小的转角毫不起眼,完全看不出这条通往实验室的邦城路有多重要。每年夏初,当大学里的实验室开始放慢脚步,来自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就会在此云集,工作、研究,或者仅仅是会面、互相分享最新的工作成果。一年一度的专题研讨会引来的大量人群让简陋的设施不堪重负。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人们在眉飞色舞地谈话,长凳和小路上口沫纷飞。从6月到9月初,对这些生物学家来说,邦城路更像一条中央动脉,而不是不起眼的乡村公路。

冬天冷泉港的人会少一些。随着夏天的会议热潮退去,到访的科学家离开,只有少量生物学家还留在这里。天气变得凉爽,小小的长凳空了下来,树叶开始变色。到这时候,常驻于此的科学家们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研究中,不再像大学和城里那些研究中心的同行们那样为外界的侵扰而烦恼。这里没有让人分心的城市灯光,没有扰人的大学规定。对那些以这里为家的人来说,冷泉港为他们提供了重要实验室里难得一见的平静与安宁。

1978年秋,我驱车前往冷泉港,用磁带和纸张记录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想法与回忆。很多年前,我曾以研究生的身份在长岛生物学实验室度过了一个夏天。我记得当时见过她——从容,超然,可能甚至有些古怪——进出于自己的实验室,或者独自在小树林中或长凳旁散步。但我从没跟她说过话,也没拜访过她的实验室,尽管我和她在同一栋楼里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她的领地和我跟随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家之间隔得很远,而且在当时,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甚至并不好奇。20年后,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实验室的环境似乎同样安静——凉爽的秋风刚刚开始吹拂,阳光与湛蓝的海面依然明亮。这幅画面和我学生时代记忆中夏天的冷泉港很不一样。这与世无争的一幕充满隐居的浪漫——在这里,工作可能就是你的一切。

我在麦克林托克的实验室里找到了她,但“实验室”不足以描述这个地方,它更像是一个世界。这绝对是我进过的“长期有人使用”的氛围最浓厚的实验室。她的办公室与实验室相邻,藏在一座巨大的水泥建筑最远的角落,尽管这栋大楼在1973年就冠上了她的名字,但这间办公室唯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简朴。长岛湾的一个河口离她的窗户只有一箭之遥。从我上次见到她以后,这些年来她似乎毫无变化,只是那头短发变得更灰了一点,脸上多了几条皱纹。她的休闲裤和上衣明显抗拒着女性的时尚,但经过仔细熨烫。她惜字如金,绝不做没有必要的动作,她的穿着和言行——无不反映出一种严苛的朴素,一种崇尚秩序和功能的审美,看起来和这个年代格格不入。

开车过来的路上,我有些担心地想起别人是怎么向我描述这个人的:“让人紧张”“难以接近”“伟大的头脑”“敏锐,咄咄逼人”“一个非常内敛的人”。事实上,她欢迎我的时候温和得惊人,我们立即展开了直接的私人交谈。与此同时,是谁掌控局面也一目了然:她安排我坐在她办公桌后面那张安乐椅上,而她自己坐在对面的直背椅里,我才是先接受采访的人。我尽可能详尽地介绍了我自己,我的背景,还有我的兴趣。然后我们聊了起来。短短几分钟里,我们就深深陷入了这场即将持续5个小时的首次谈话。我们聊了女性,聊了科学,聊了她的生活——但她不想接受采访。

她觉得外界不会对她的生活有任何兴趣。当然,她也不认为她的经历对女性有任何特殊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她很固执;她太与众不同,太特立独行,太“离经叛道”,很难想象能对其他女性有什么益处。她没有结过婚,无论是童年时代还是成年以后,她从来没有追求过任何对女性来说合乎传统的目标。她从来对——按照她的说法——“装扮躯体”没有任何兴趣。通过我的努力,我渐渐说服了她允许我以她的视角记录她的生活。我的论点是,她的故事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如此不寻常。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孤身一人——无论是物理上,情感上,还是智性上。但见过她的人都不会怀疑,她的生活完满、安适、妥帖。也许用这个词来描述她的状态最恰当:“自主”。自主,加上它附带的对传统期望的漠视,是她的商标。

这种非同寻常的“独处的能力来自哪里?

 

根据麦克林托克自己的说法,她“独处的能力”在摇篮中就初见端倪:“我的母亲会在地板上放一个枕头,给我一个玩具,然后就让我待在那里。她说我既不哭,也不要任何东西。”她说,她的这种性格导致父母在她只有4个月大的时候就给她改了个名字。最初他们给她起的是一个特别女性化、特别柔弱的名字,埃莉诺,很快他们决定,对这样一个刚毅得反常的女孩来说,“芭芭拉”才更合适。他们觉得这个名字更阳刚。根据家族传统,他们本来希望生个男孩,好继承祖父的名字本杰明。

按照马乔里·麦克林托克的说法,第三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压力很大。由于她自己的成长环境相对比较优越,所以要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养育4个小孩,面对这样的艰辛,她几乎毫无准备。麦克林托克医生花了好些年才在医疗界站稳脚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经济一直很紧张。他的妻子给人上钢琴课补贴家用,同时还试图为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保留一点空间。麦克林托克医生也尽量帮忙(“他爱宝宝”),但第四个孩子的到来耗尽了这位母亲的所有力量,而芭芭拉承受的压力最大。芭芭拉和母亲的关系从最开始就很紧张,汤姆出生后才刚满一年,芭芭拉就被打发到了马萨诸塞州,和父亲那边的一对叔婶一起生活。在她的回忆中,学龄前断续与叔婶同住的日子温暖惬意:“我非常自得其乐。”她骄傲地宣称,自己“一点儿也不”想家。

她的叔叔是个鱼贩子,她特别喜欢跟他一起驾着马车先去水产市场,然后去乡下。“一个嗓门洪亮的大块头男人,(他)总在喊,‘想来点儿鱼吗?’然后家庭主妇就会答应着出来。”后来她的叔叔买了一辆卡车,麦克林托克觉得自己最早对发动机产生兴趣就是因为看到叔叔一次又一次修理这台老是罢工的新机器。机器、工具、机修技能天然和叔叔、父亲绑定在一起。“我的父亲说,我5岁的时候就管他要一套工具。他没给我买大人的工具,而是弄了一套适合我双手的,我觉得它们不够用。但我不想告诉他,我要的不是这样的工具。我想要真的工具,而不是儿童专用的。”芭芭拉回家以后,她和母亲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疏远。妈妈试图拥抱她,结果得到了一声响亮的“不!”。母女间的紧张似乎有增无减,她猜测自己反常的自立可能正源自于此。无论如何,根据家族传说,芭芭拉从小就是个独立自主的孩子。

1908年,这家人搬到了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地方,当时这里还是城乡接合部。孩子们上了当地的小学,后来又上了伊拉斯谟霍尔中学。到了这个阶段,日子变得好过了一点,全家可以去长滩的另一头——当时还是人迹罕至的荒郊——过夏天了。芭芭拉回忆,父亲和母亲希望孩子们学着在水里感受自由。“我记得一大早起床,带狗去散步。我喜欢一个人顺着海滩漫步。”到了晚上,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她会到外面,用一种她自己发现的特殊的方式奔跑:“你站在那里,背挺得特别直,然后你真的会飘起来。每一步都是有韵律的飘浮,不会感到任何疲劳,只有强烈的快感。”多年后,她在玛格丽特·米德的书中读到,她的秘密别人也曾体验;西藏的佛教僧侣发展出了同样的技术,他们被称为“奔跑的喇嘛”。

她最珍贵的儿时经历全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她是个狂热的阅读者,她最爱独自坐着,全身心投入,纯粹地“想事情”。这样的独坐让她的母亲感到担忧。“她觉得情况不太对劲,”芭芭拉回忆道,“我知道其实没什么不对劲;我坐在那里是在想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她的母亲显然也很欣赏芭芭拉的思考。她在一本笔记簿上记录了一些芭芭拉的想法。芭芭拉只记得母亲写下的一条她早年的科学解释:“当时母亲正在碾碎草莓,打算做草莓奶油酥饼(我不知道自己那时候几岁,但肯定很小),我看着她。‘现在我知道血是从哪儿来的了,’我说,‘它来自草莓!’”

芭芭拉热爱音乐,但跟着母亲学钢琴的课程很快半途而废,因为她弹起琴就紧张得痛苦,麦克林托克夫人觉得这对她没有好处。换老师也无济于事,最后钢琴课干脆彻底停了。“这种紧张,或者说对情况感到不安的感觉,又或者过于高估事情的难度,让我前后几次停学。”

大体来说,他们家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大部分情况下,父母双亲最重视的都是孩子自己的偏好。如果芭芭拉不想上学,那她就不去;她的兄弟姊妹也一样。有时候她会长时间停学——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更久。她特别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害怕去上学是因为老师的评价让她感到烦恼,那位老师说她“看起来很丑,不光样子丑,性格还别扭,情绪也古怪”。不过她现在意识到,自己记忆中的画面有点夸张。“我仍能看到那夸张的画面,活灵活现。”考虑到她的敏感程度,父母决定,她甚至不必尝试上学。(“我的父亲应该去当儿科医生,因为他很懂孩子。”)

展开
目录

前言

作者序

第一章 历史性概述

第二章 独处的能力

第三章 成为一名科学家

第四章 女性的职业生涯

第五章 1936—1941:密苏里大学

第六章 插叙:学界概况

第七章 冷泉港

第八章 转座

第九章 另一种语言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

第十一章 重新发现转座

第十二章 钟情生命体

致谢

词汇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