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脑海扬帆(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背后的故事)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6565
  • 作      者:
    编者:刘丽萍|责编:沈红芬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内容介绍
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由美国心脏协会与美国卒中协会主办的国际卒中大会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在卒中临床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自1992年设立以来,已有33位科学家获奖。《脑海扬帆: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背后的故事》通过全面梳理历届获奖者的科学研究轨迹、核心贡献与思想精华,深入挖掘获奖者的学术发展及研究历程,向读者展现卒中研究的前沿动态,传递榜样的精彩片段。
展开
精彩书摘
1992菲利普 A.沃尔夫(PhilipA.Wolf)
  弗莱明翰心脏研究:70年的不朽丰碑
  菲利普 A.沃尔夫作为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的*席研究员,因揭示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于1992年获卒中卓越贡献奖。
  从布朗克斯区走出的医学天才到改写卒中防治史的学术巨擘,沃尔夫用毕生探索诠释了跨界创新的永恒价值。这位16岁考入医学院的少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半工半读的岁月里打磨出临床与科研的双重锋芒,更在弗莱明翰心脏研究中实现了医学认知的范式革命——当整个医学界还将心血管疾病视为“命运诅咒”时,沃尔夫已将高血压、房颤等危险因素从混沌中剥离,使卒中从不可知的神秘杀手转变为可预防的慢性病。
  一、从布朗克斯到医学圣殿:天才少年的破茧之路
  沃尔夫的传奇人生始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家中**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员,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学术天赋,16岁时便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进入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攻读医学学位。在这所著名医科大学求学期间,沃尔夫遇到了两位对他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神经解剖学教授戴维 惠特洛克(David Whitlock)和神经病理学家彼得 达菲(Peter Du.y)。在他们的引导下,沃尔夫对神经系统的复杂结构和疾病机制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医学教育的高昂费用迫使他不得不半工半读。他在圣约瑟夫医院(St.Joseph’sHospital)担任实习医师,同时在克劳斯 欧文纪念医院(Crouse Irving Memorial Hospital)兼职夜班接生员。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临床技能,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基层医疗的挑战。凭借卓越的学术表现,沃尔夫以*优等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荣膺Alpha Omega Alpha荣誉医学学会会员资格——这个成立于1902年的荣誉医学学会,拥有多名诺贝尔奖得主。
  二、跨界者的蜕变:在**实验室锻造双重视野
  完成波士顿市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培训后,沃尔夫的学术足迹遍布美国**医学殿堂:在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精研流行病学,于彼得 本特 布里格姆医院(Peter Bent Brigham Hospital)接受严格的内科训练,*终在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完成神经病学专科深造(图一)。这段经历使他成为同时精通临床神经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少数专家之一,为他日后在卒中和痴呆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奠定了基础。1969年,这位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正式加入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同时在医学院担任神经病学与医学研究教授,在公共卫生学院兼任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教授。
  三、弗莱明翰心脏密码:在小镇解码卒中风险
  沃尔夫毕生致力于卒中和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他的科研生涯与弗莱
  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密不可分。FHS始于1948年,是美国医学史上*具影响力的长期队列研究之一,旨在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沃尔夫于1989年成为该研究的*席研究员,并在此后的25年里领导了多项关键发现的研究。作为该项目历史上*位(也是长期唯一的)神经病学家,沃尔夫将这项原本聚焦心脏病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心血管病学的范畴,重塑了现代医学对慢性病的认知范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项改变医学史的研究背后,蕴藏着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故事。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时,美国社会面临着一场悄然而至的健康危机。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在抗生素和疫苗的“围剿”下逐渐退场,但另一种无形的威胁正悄然蔓延——心血管疾病如同潜伏的暗流,以每年40%冠心病患者*发即猝死的残酷方式,成为笼罩在民众心头的阴云。
  那个年代的医学界仿佛置身迷雾:医生们能精准诊断肺炎链球菌肺炎,却对夺走罗斯福总统生命的脑血管破裂束手无策;人们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却将心肌梗死视为“命运随机抽取的厄运”,就像无法预测的车祸或雷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公共卫生署(U.S.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做出了划时代的战略转向。其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这个原本专注于传染病的机构,毅然将研究重心转向慢性病,于1948年成立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HLBI)。更具革命性的是,研究者们决定将当时仅用于追踪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方法,大胆移植到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这无异于在未知海域抛下**只锚。如今被全球学者视为常识的慢性病研究范式,在当时却遭到学界强烈质疑:**医学期刊充斥着反对声浪,权威专家讥讽这种尝试就像“用渔网捕捉空气”。
  在这场医学范式革命的浪潮中,一群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成为破冰者。经过周密考察,他们*终将目光锁定在麻省的弗莱明翰小镇,这个选择堪称医学史上的神来之笔:30年前当地居民抗击结核病时形成的医研合作传统,造就了*特的社区信任基础;稳定的人口结构如同活体标本库,完整保留着20世纪4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图谱;距波士顿医学中心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保障了**医疗资源的支持,又避免了都市化对研究对象的干扰——这片方圆不过数十公里的土地,就这样被锻造成观察人类心血管命运的“天然实验室”。
  1948年研究启动时,*任主任托马斯 R.道伯(Thomas R.Dawber)面临的挑战堪比科学拓荒。面对医学界的冷眼、经费的掣肘和民众的疑虑,他以约翰 F.肯尼迪(John F.Kennedy)的名言自嘲:“Victory has a hundred fathers and defeat is an orphan.”(成功有千百个父亲,失败却是个孤儿。)但这位执着的科学家选择成为“孤儿”的守护者,带领团队在晨雾中叩响居民的门扉,在油灯下整理数千份体检档案。他们的坚持*终撕开了慢性病研究的天幕:当全球学者还在争论冠心病病因时,弗莱明翰已经建立起追踪数十年的人群健康数据库;当其他国家将心血管病视作个人命运时,这里的数据正在揭示吸烟、血压与疾病间的隐秘联系。
  1968年,当这项原计划持续20年的研究面临关键节点时,美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动荡——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Jr.)遇刺引发的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引发的社会撕裂,都让FHS的未来充满变数。NHLBI召开特别委员会审议后,认为FHS已经积累了关于心脏病的大量数据,达成了预期目标,建议终止项目。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已转任波士顿大学预防医学系主任的道伯挺身而出,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在全美医学界的共同呼吁下,*终不仅延续了研究,更将其拓展至第二代(原队列参与者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第三代人群(原队列参与者的孙子和孙女),使FHS得以在21世纪跨入分子流行病学新时代,探索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作用及相互影响。一项成功的高质量科学研究需要诸多关键要素的完美配合:研究人员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工作人员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及受试者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在这一点上,FHS堪称科研典范。这项跨越三代人、持续70余年的追踪研究,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随访记录——**代参与者的失访率低于4%,这在同类研究中实属罕见。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5000名志愿者加入这项意义深远的研究,他们展现出的志愿精神和利他情怀令人敬佩。值得一提的是,**代参与者中*年轻的成员如今已99岁高龄,而仍在世的**代参与者中*高龄者更达到了110岁,这些数据生动诠释了这项研究的持久生命力。
  在此回望,这座小镇播下的种子已在全球医学土壤中生根发芽。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流行病学方法,如今已成为慢性病研究的金标准;当年备受争议的“危险因素”概念,现在连社区医生都能娓娓道来。更令人感慨的是,这项诞生于冷战初期的研究,其影响早已超越医学范畴。当我们今天看着智能手表上的心率监测时,当我们看到超市食品标注着胆固醇含量时,当健身教练强调每周运动时长时,我们未曾想到,这些现代生活的健康密码都源自美国那个小镇上科学家与普通居民共同书写的生命史诗。
  作为FHS的中流砥柱,沃尔夫有多项里程碑式发现。他利用FHS积累的宝贵数据,*次科学证实了高血压与卒中的关系,这一突破性成果于197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彻底改变了临床实践。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系统论证了房颤、高血压、肥胖、吸烟、糖尿病和缺乏运动等均为卒中的风险因素。
  除了主导FHS的神经病学研究外,沃尔夫还主持了多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卒中临床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卒中数据库(StrokeDataBank)、噻氯匹定-阿司匹林卒中研究(Ticlopidine-Aspirin Stroke Study)、波士顿房颤抗凝试验(Boston Area Anticoagulation Trial in Atrial Fibrillation)、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orth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以及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预防缺血事件研究(Clopidogrel-Aspirin Prevention of Ischemic Events Study)。1981年,他成为NIH资助项目——卒中发生及预后的预测因子(PrecursorsofStrokeIncidenceandPrognosis)的*席研究员,这一课题持续获得资助直至其退休。在痴呆研究领域,他还主导了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成像、遗传与认知前兆研究(MRI,Genetics and Cognitive Precursors of Alzheimer’sDisease Study)及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nAging,NIA)支持的痴呆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y of Dementia Study),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桂冠与火炬:荣誉殿堂里的传承者
  沃尔夫的卓越贡献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1992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Council)授予他极具声望的雅文 A.贾维茨神经科学研究者奖(JacobA.Javits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同年他成为*位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与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颁发的卒中卓越贡献奖的学者。1996年,国际卒中协会(International Stroke Society)将三原脑血管疾病研究基金奖(Mihara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 Research Fund Mihara Award)授予这位开拓者;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向他颁发了象征*高荣誉的保罗 达德利 怀特奖(Paul Dudley White Award)。2010年,沃尔夫的母校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至此他完成了学术生涯的圆满循环。作为AHA、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美国流行病学会(A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言
Foreword
前言
弗莱明翰心脏研究:70年的不朽丰碑001
1992菲利普A.沃尔夫(Philip A.Wolf)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008
1993小哈罗德P.亚当斯(Harold P.Adams Jr.)
“卒”不及“房”014
1994大卫G.谢尔曼(David G.Sherman)
卒中数据库的奠基者020
1996杰伊P.莫尔(Jay P.Mohr)
锁定“黄金3小时”,溶栓改写脑血管急救的生死时速026
1997托马斯G.布罗特(Thomas G.Brott)
从德国走向世界,神经重症为卒中治疗开辟新纪元034
1998沃纳哈克(Werner Hacke)
让移动卒中单元梦想成真041
1999詹姆斯C.格罗塔(James C.Grotta)
破茧与革新——血管内治疗的精准突围048
2000安东尼J.弗兰(AnthonyJ.Furlan)
神经科学界斗士的卒中防治革命055
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背后的故事
2001J.唐纳德伊斯顿(J.Donald Easton)
解码大脑的奥秘060
2002朱利恩博戈斯拉夫斯基(Julien Bogousslavsky)
与时间赛跑的人065
2003约瑟夫P.布罗德里克(Joseph P.Broderick)
卒中预防与脑健康革命的领航者071
2004菲利普B.戈雷利克(Philip B.Gorelick)
溶栓疗法的开创者与卒中防治体系的构建者078
2005约翰R.马勒(John R.Marler)
从卒中流行病学到全球脑健康的跨界先驱085
2006拉夫尔L.萨科(Ralph L.Sacco)
从时间窗到组织窗的范式革新092
2007杰弗里唐南(Geoffrey Donnan)
卒中预防机制突破与体系重构099
2008S.克莱本约翰斯顿(S.Claiborne Johnston)
机制突破推动护理变革之路106
2009拉里B.戈德斯坦(Larry B.Goldstein)
科学创新与全球卒中管理标准推动之路113
2010马尔库卡斯特(Markku Kaste)
科学发现与全球卒中倡导之旅120
2011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s)
时间与生命的守护者127
2012杰弗里L.萨维(Jeffrey L.Saver)
脑血管狭窄治疗策略的奠基之作134
2013马克I.奇莫维茨(Marc I.Chimowitz)
颈动脉闭塞治疗新路径的理念革新141
2014威廉J.鲍尔斯(William J.Powers)
卒中急救体系革新与卒中种族差异探索的奠基者148
2015刘易斯摩根斯顿(Lewis Morgenstern)
ENOS系列研究——卒中治疗的范式革命154
2016菲利普迈克尔巴斯(Philip Michael Bath)
为沉默之地命名,为迷失者点灯160
2017史蒂文M.格林伯格(Steven M.Greenberg)
以影像之光,照亮脑血管的隐秘世界167
2018乔安娜M.沃德洛(Joanna M.Wardlaw)
在时间裂隙中追光173
2019帕特里克D.莱登(Patrick D.Lyden)
颈动脉斑块成像技术开启卒中预防精准评估的新纪元179
2020J.大卫斯宾斯(J.David Spence)
世界卒中事业的引擎与守望者187
2021布鲁斯奥比亚盖尔(Bruce Ovbiagele)
跨越大脑里的甜蜜陷阱191
2022卡伦C.约翰斯顿(Karen C.Johnston)
脑力盛宴上的传奇195
2023何塞比勒(José Biller)
卒中遗传学拓荒者200
2024詹姆斯F.梅希亚(James F.Meschia)
中国临床研究的开拓者:从病历本上的泪水到国际领奖台上的光芒204
2025王拥军(Yongjun Wang)
缩略词表2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