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本书研究背景
1.1.1 本书现实背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围绕创新型社会转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战略平台布局等方面,我国的创新实践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一是一大批创新平台布局持续加强,初步构建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发展基础。到2022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33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有1601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有212家。2022年,R&D经费支出实现了10.4%的年增长。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著提升,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之列。二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显著增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基础科学领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合成生物、中微子、干细胞和脑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我国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重点创新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布局态势明显。各地积极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这对培育新的增长点、开拓新的赛道以及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创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是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已超过3/4。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50万家。在成果转化方面,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到4.8万亿元,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二是创新的产业孵化能力持续增强。2022年,我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41家;《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显示,孵化器毕业企业上市和挂牌累计超65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103家为孵化器毕业企业,占比1/4。三是特色创新产业集聚形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快速发展,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科技型企业在补链延链强链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杭州“天堂e谷”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贵阳“中国数谷”、中国(南京)软件谷等特色地区产业链集群在巩固中持续发展。
但是,站在纵向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横向的复杂国际形势角度来看,创新链不均衡、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果关联性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重为6.32%,低于发达国家15%的总体水平。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较低制约了科技创新的自主性,不利于构建完整科学知识体系,难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领域“大而不强”等困境。产业界对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增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动能。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市场亟须加强。跟发达国家横向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决策过程缺乏专业市场前景及产业化潜力评估;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风投机构、大企业和创新公司等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紧密相连、协同共生的制度仍须进一步探索。第三,创新主体与企业的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有关政策供给还有待完善,政务、科研、金融、中介、法律等基础服务支撑有待提升。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大企业对整个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在创新领域中,创新经常被视为一种结果。但是,随着创新短视、创新步调凌乱、创新节奏失衡等问题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时间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研究,关注企业创新行为过程,即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逐渐从静态化、片段化转变为动态化、序列化。在这种转变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企业在创新过程出现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创新管理的实践中,有些企业的创新过程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轨迹,也就是说,在某些时期创新活动大量涌现,但是在另一些时期内则停止创新活动;另一些企业是以一种比较规则化的行为轨迹进行创新。企业在这一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时间要素可以用节奏的概念来衡量,指的是创新轨迹的规则化程度,即创新节奏。节奏的背后,是时间视角(temporal len)。
在所有的组织和管理问题中,时间无处不在。时间不仅仅作为各种现象和行为发生的背景,更可以用来对许多组织和管理现象中的本质进行描述。对于企业而言,其在决策时受情境和时间因素的影响,企业往往基于纵向案例的序列化角度来看待组织管理中的问题,这会导致企业在看待组织管理问题时无法摆脱单一时间节点的管理局限性,从而使企业陷入了短视化的困境中。近年来,由于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技术(IT)的快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快速转变以及团队互动的快速增加(McGrath and Tschan,2004),在此背景下,企业、团队、员工等均面临“时间现象”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时间碎片化和模糊化带来的对时间多重性与不确定性理解、企业技术轨迹的多维度时间特征如何把握、企业间的战略和创新节奏如何协时、时间荒的感觉不断增加(Robinson and Godbey,1997)。因此,时间问题已经不能被单纯地看成是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背景,还需要将其问题化以更好地研究组织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节奏作为时间的一个核心要素和属性,与时间密切相关,甚至可以通过对节奏这一概念的研究来理解组织和管理情境中的时间。节奏可以定义为行为轨迹的规则化程度(Vermeulen and Barkema,2002;Shi and Prescott,2012;Chen et al.,2016),节奏能够帮助人们对组织内部的各种创新活动进行协调,并为衡量创新活动的进度提供转折点(Gersick,1994),而且节奏创造了一个主导性的时间顺序,并反映了如何对复杂社会系统诸多方面的动态平衡过程进行协调的这一动态过程,它相当于是一个有效的时间机制,用以在不同的战略行为中分配时间。因此,在组织和管理情境中,应该将研究的焦点放在节奏这一核心时间维度以及创新行为展开的纵向过程,从而更好地协调企业的创新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节奏渗透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各方面并影响着创新模式的选择,企业行为中的节奏观视角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为例,我国光伏产业在2004~2010年发展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但是从2011年开始,受国内产业无序发展、国外贸易保护兴起等的影响,该产业创新活动大幅度甚至是“断崖式”跳水,导致全行业数年亏损。该产业出现创新异象是因为光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又具有发展路径模糊和发展经验稀缺的特征,从而使行业中的企业容易沉溺于短期的创新活动中,不能很好地根据企业内部战略和外部产业环境对长时序的创新活动的节奏进行安排。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更离不开对创新活动节奏的安排。基于光伏产业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的创新异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创新活动节奏的紊乱。因此,将组织研究中的“节奏观”引入到企业创新的研究中,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创新行为甚至创新结果的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创新异象发生的频率,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战略节奏快速转变以及互动节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新的时间问题以及创新异象接连出现。因此,在组织和管理情境中,应该将节奏这一时间要素和企业的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动态化、序列化的角度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正是在此现实背景下展开的。
1.1.2 本书理论背景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早期的组织和管理理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包括对时间尺度的选择(Ancona et al.,200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时间人类学(Hall,1983)和时间社会学(Clark,1985)的影响下,时间问题再次成为组织和管理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和时间相关的议题(Roe,2008;Sonnentag,2012),使组织和管理情境中的时间研究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立的研究领域。但是,从研究现状来看,尽管时间基本渗入到组织和管理研究的所有领域中,不同研究的重点大多都集中在时间的某一个侧面,也就是说,对时间本身缺乏集中的、系统的研究。因此,为了理解时间本身,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明确时间的构成,这就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时间维度下的时间属性(temporal attributes)。
节奏作为时间的一个重要属性,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Zerubavel(1981)描绘了时间的四个主要属性,并通过对重复率(rate of recurrence)这一重要时间属性的描述得出节奏产生于事件重复地、有规则地发生时。Schriber和Gutek(1987)在组织文化中考查了时间属性,并且开发了一个量表测量这些属性。他们认为节奏是事件展开的节律。基于对节奏的定义,节奏观逐步深入到组织理论的各个领域。Liguori(2012)从节奏的维度考查了组织变革序列问题,并指出了变革的两种节奏,即革命型节奏和渐进型节奏。Shi和Prescott(2012)研究了兼并和联盟的节奏问题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平稳-事件步调。Klarner和Raisch(2013)通过对欧洲保险公司进行探索性分析考查了变革节奏问题。Hashai等(2018)基于节奏视角考查联盟组合扩张问题,指出一个更有规律的扩张节奏会减少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创新节奏指的是创新轨迹的规则化程度,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创新节奏从时间的过程性角度来看,刻画的是创新活动的时间模式;第二,创新节奏涉及的是多个时间段的研发创新行为特征,也就是轨迹;第三,规则化程度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刻画的是研发创新行为的动态时间特性,是一种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描述。近些年来,学者逐渐开始将动态平衡的视角引入到创新节奏的应用中来,这意味着时间在组织研究中不再单纯地作为背景因素而存在,而在更大程度上处于组织理论的核心位置,企业创新行为序列节奏的研究也日趋重要。Mudambi和Swift(2014)基于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视角提出创新节奏跳跃,其描述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创新活动的投入脱离历史趋势发生的持续而显著的变化。企业的创新投入脱离发展趋势的变化通常情况下表明企业创新活动的节奏性转变,企业创新节奏跳跃的数值越大,意味着一定时期内创新投入偏离预期发展轨迹的幅度越大,创新节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较大改变;反之,企业创新节奏跳跃的数值越小,说明一定时期内创新投入越贴合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意味着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创新节奏趋于稳定。
总之,随着组织时间研究的深入,节奏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因素和属性,逐渐渗透进组织研究的各个部分,如国际化节奏、并购节奏、制度化节奏以及学习节奏。而创新经常被视为一种绩效结果,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需要从时间这一过程视角考查创新。这是本书以创新节奏为研究主题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出发点。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框架
1.2.1 本书研究目标
本书聚焦于创新节奏这一核心问题,从时间视角出发,探索“知识—能力—协时”逐步递进视角下创新节奏的前因和后果,尝试打开创新节奏的生成机制和绩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