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智环境下社会网络舆情管理(2024)(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0.00     定价 ¥ 2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7716
  • 作      者:
    作者:梁循|责编:邓娴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数智环境下社会网络舆情管理》以数智化背景下的社会网络舆情管理为核心研究内容,从舆情早期识别、舆情溯源分析、舆情趋势预测到系统集成实践,系统地展示了全流程的分析框架。基于用户身份识别、社区分析、知识管理、文本挖掘、知识图谱构建等多个视角,深入解析了社会网络中的舆情传播特征与管理方法。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了在海量网络数据中识别舆情趋势的方法,同时以知识图谱构建为基础,构建结构化的社会网络舆情信息,提升了舆情管理的系统化和精准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数智时代标志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紧密结合,它通过将数据置于核心位置,依赖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实现信息的深度整合和智能化处理。随着社会治理进入数智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区块链等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社会治理的传统模式。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信息流动速度,也重新塑造了风险感知和决策流程,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向更加精准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社会网络(也称社交网络,本书统称社会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和舆情形成的关键平台,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网络上的舆情动态快速变化,不仅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也为治理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问题和公众反应的即时可见性增加,政府和组织能够更快地响应公众关切,实现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因此,掌握和利用这一平台的能力对于提升治理效果、预防和处理各类社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技术驱动的治理模式不仅要求政府和相关组织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也要求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海量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公共舆论,防范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冲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社会网络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势必将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为构建更加开放、
  智能化和包容的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1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1.1.1数智时代的社会治理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使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转型不仅体现在治理效率和效果的显著提升上,更在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手段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的融入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现有的社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探讨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时,研究人员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类观点强调数字技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社会治理的手段和路径。数字技术改变了政府的职能定位,同时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社会参与和社区自治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传统社会治理要素的功能,使得社会治理能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第二类观点则更加聚焦于数字技术本身为社会治理带来的根本性变革(这包括通过数据化手段提高社会行为的可视性和可测性,通过网络平台增强社会主体间的互联互通,以及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对社会复杂系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认为数字技术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治理模式变革的核心动力。
  从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来看,数字技术的确带来了至少三方面的增量变化。*先,数字技术通过网络化、平台化手段,提高了社会主体之间的连通性,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其次,通过数据化手段实现了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可量化、可追踪,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后,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增强了对社会系统复杂性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为应对传统社会治理中的挑战带来了新的思路。
  尽管数字技术对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如何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等,都是当前和未来社会治理转型中亟须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深入探讨数字技术革新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模式演变,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与局限,从而为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1.1.2社会系统复杂性对舆情管理的影响
  在数智化时代的背景下,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适应并利用社会系统的内在复杂性。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社会系统由众多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通过复杂的交互关系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在这种环境下,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也显示出相似的复杂特性,例如快速变化的舆论动态和难以预测的舆情爆发。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具备多主体、自组织、非线性等特性,反映了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高度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社会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上,还体现在社会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中。
  社会系统的多主体性意味着系统由众多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通过复杂的交互关系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多主体间的交互不仅产生了丰富的社会现象,也使得系统行为呈现出高度的不可预测性。自组织性是指社会系统能够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通过个体间的局部交互自发产生有序结构和行为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赋予了社会系统极大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治理的难度。非线性则意味着社会系统的输出不一定与输入成比例,小的变动有时会引起系统行为的巨大变化,甚至产生不可逆转的转折点。社会集群行为是社会系统复杂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它是众多个体通过简单规则的局部交互,在没有中心指挥的情况下共同产生的一种宏观行为模式。从舆论的形成到社会规范的建立,从时尚的流行到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都是集群行为的例证。这些行为的涌现,展示了社会系统在内生机制驱动下的自我组织和演化能力。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系统会通过自组织产生新的结构和行为模式,以适应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自我调整和演化过程中,社会系统可能会经历相变和分岔,导致社会稳定性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维护系统稳定的同时,促进其健康演化和创新?如何在保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舆情和危机?
  面对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传统的中心化、等级化的治理模式显然已难以适应。引入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为理解这一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工具。这些技术有助于预测社会行为模式并优化治理策略。具体来说,通过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社会数据,我们可以揭示个体行为和集体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为制定基于证据的治理策略提供了支撑。同时,数字平台和网络技术也为社会主体提供了更多参与治理的渠道和方式,有助于实现更加开放、包容、动态的治理体系。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治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在数字化时代,深入理解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社会治理,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1.1.3当代社会网络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社会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治理成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在全球范围内,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给个人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并持续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数据安全治理能力通用评估方法》等标准的实施,将数据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合规监管上,更是各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安全情报供应商Risk Based Security(风险安全性)的报告显示,数据泄露事件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也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先,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全局角度,构建数据安全的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这包括明确数据安全的法律地位和治理原则,设立统一的数据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全面的数据安全政策和标准。其次,数据资产的可量化、可归类、可评估追溯能力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基础。通过对数据资产进行全面的梳理、分类和分级,建立数据资产清单和风险地图,为数据安全提供科学的管理和防护策略。此外,构建全场景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对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还需要实施动态的数据流转监控和风险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响应数据安全事件。在数据梳理、分类分级、风险评估、防护策略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及时高效、可持续优化的安全防护和运营体系,是实现数据安全治理目标的核心。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通过加强安全与业务的深层融合,实现数据资产在安全保障下的自由流通,*大化实现“安全保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数字时代,数据安全治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作的系统性工程。各方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可靠且高效的数据环境,从而为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006数智环境下社会网络舆情管理
  1.1.4社会网络治理的国际研究动态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着这一转型,对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机理和治理机制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数字化社会治理不仅关乎技术的应用,更涉及如何在数字时代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以及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全球众多国家一样,正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在国内,从社会治理转型的视角出发,研究聚焦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传统治理模式,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党建引领、社区居民自治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这些研究强调了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但在探讨如何将数字技术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其在治理中能发挥的*特作用方面还有待深入。国外的研究则更加关注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寻求智能化治理的路径。这些研究揭示了社会治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底层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在“信息-物理-社会”系统复杂性机理和治理机制方面,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提升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目标。这些战略部署不仅强调了数字技术在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迫切需求。此外,国内外的学者已经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深入探讨了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对于社会经济复杂性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在公共管理领域,分布式治理、自组织理论等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被提出,为我们理解和应对数字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显示了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复杂过程。它不仅涉及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关系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数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001
第1章 绪论
1.1 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002
1.2 社会网络风险的多维度分析/007
1.3 社会网络智能化风险感知与治理策略/010
1.4 舆情动态与社会网络的时代挑战/019
1.5 社会网络舆情研究前沿/022
1.6 社会网络的结构与治理机制/024
1.7 知识管理与社会网络舆情管理/030
1.8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挖掘/043
1.9 知识图谱与网络舆情/048
**篇 舆情早期识别与数字社会监测
第2章 数字社会的社会网络结构解析
2.1 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理论/054
2.2 连接模式与社交动态:社会网络特性解读/058
2.3 关系网络与紧密程度:社会网络中的关联密度分析/064
2.4 行为模式与社会影响:社会网络中的用户行为/069
第3章 数字社会监测中的文本分析与舆情识别
3.1 早期舆情监测的文本分析方法/076
3.2 早期舆情文本风格识别与分析/087
3.3 早期舆情文本情绪识别与分析/098
3.4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舆论生态/109
第4章 知识图谱赋能数字社会舆情早期识别
4.1 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129
4.2 舆情知识图谱前沿与发展趋势/133
4.3 从早期舆情挖掘到舆情知识图谱/140
4.4 舆情知识图谱实例分析/158
第二篇 舆情溯源与舆情社区分析
第5章 社会网络中的用户社区与结构溯源
5.1 社会网络中的用户身份识别/170
5.2 社会网络中社区发现的策略与方法/201
5.3 探寻社区:非重叠与重叠社区的识别/205
5.4 社区动态扩展与整合方法/213
第6章 面向广域文本分析的舆情内容溯源
6.1 形似字在舆情分析与管理中的角色/223
6.2 舆情文本细粒度实体表示:中文偏旁部*知识图谱构建/227
6.3 实体相似度在中文舆情分析中的案例研究/231
6.4 敏感词检测应用:构建形似字与谐音字的知识图谱/236
第7章 社会网络舆情知识图谱溯源推理
7.1 事理图谱与舆情分析/239
7.2 构建舆情推理相关的事理图谱/240
7.3 事件事理图谱的时空线索挖掘/245
7.4 舆情事件推理及演化分析/248
7.5 舆情事件的事理图谱分析方法/250
第三篇 舆情动态趋势分析与预测
第8章 社会网络中的舆情传播模式
8.1 舆情传播研究的理论背景/255
8.2 构建有效的舆情传播模型/260
8.3 舆情传播的宏观模型/271
8.4 社会结构与舆情传播的用户互动/273
8.5 社会网络管理中的舆情:策略与案例/280
第9章 社会网络动态与舆情社区演化
9.1 面向拓扑结构增强学习的舆情溯源研究/289
9.2 基于元路径图表示学习的舆情传播研究/293
9.3 基于特征感知图的舆情关键局部链条发现研究/296
9.4 基于大规模社会网络群组的舆情热度互融研究/299
第10章 知识图谱增强的数字社会舆情趋势预测
10.1 舆情知识图谱趋势监测/304
10.2 舆情知识图谱危机预警/309
10.3 舆情知识图谱趋势的影响力分析/312
10.4 舆情知识图谱趋势数据融合/313
10.5 智能化舆情知识图谱响应/318
第四篇 系统集成与舆情管理实践
第11章 舆情数据分析系统与决策支持
11.1 舆情数据分析系统的重要应用/323
11.2 舆情安全大数据的关键特征分析/324
11.3 舆情数据分析及应对策略/327
11.4 舆情安全大数据存储与融合/333
11.5 社会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应用实例/339
11.6 舆情数据分析与管理的未来/340
第12章 舆情管理的大数据技术应用
12.1 大数据与舆情管理的融合/344
12.2 舆情管理中的图谱构建方法/346
12.3 敏感信息大数据图谱分析与推理/349
12.4 大数据舆情主题图谱的管理策略/353
12.5 舆情知识图谱的更新与推理/355
12.6 大数据驱动的舆情管理应用/357
12.7 某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的实践案例/361
第13章 舆情管理实践展望
13.1 理论回顾与实践应用总结/365
13.2 未来研究方向与对策建议/375
参考文献/380
索 引/402
Preface/001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002
1.2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 Risks/007
1.3 Social Network Intelligent Risk Perception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010
1.4 Public Opinion Dynamic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Social Network Era/019
1.5 Frontiers of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earch/022
1.6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ocial Networks/024
1.7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030
1.8 Information Mining in Social Networks/043
1.9 Knowledge Graph and Online Public Opinion/048
PART 1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MONITORING OF DIGITAL SOCIETY
CHAPTER 2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IN DIGITAL SOCIETY
2.1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ory/054
2.2 Connection Patterns and Social Dynamics: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058
2.3 Relationship Network and Tightness: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Density in Social Networks/064
2.4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Social Influence: User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s/069
CHAPTER 3 TEXT ANALYSIS AND PUBLIC OPINION RECOGNITION IN DIGITAL SOCIETY MONITORING
3.1 Text Analysis Methods for Early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076
3.2 Recognition and Analysis of Early Public Opinion Text Style/087
3.3 Recognition and Analysis of Early Public Opinion Text Emotion /098
3.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nd Public Opinion Ecology/109
CHAPTER 4 KNOWLEDGE GRAPH EMPOWER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DIGITAL SOCIAL PUBLIC OPINION
4.1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ublic Opinion Knowledge Graph/129
4.2 Frontier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ublic Opinion Knowledge Graph/133
4.3 From Early Public Opinion Mining to Public Opinion Knowledge Graph/140
4.4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Knowledge Graph Examples/158
PART 2 TRACEABILITY OF PUBLIC OPIN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COMMUNITIES
CHAPTER 5 USER COMMUNITIES AND STRUCTURE TRACEABILITY IN SOCIAL NETWORKS
5.1 User Identification in Social Networks/170
5.2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ty Discovery in Social Networks/201
5.3 Exploring Communities: Identification of Nonoverlapping and Overlapping Communities/205
5.4 Community Dynamic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Methods/213
CHAPTER 6 CONTENT TRACEABILITY OF PUBLIC OPINION FOR WIDE-AREA TEXT ANALYSIS
6.1 Role of Similar Characters in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23
6.2 Fine-Grained Entity Repres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ex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dical Knowledge Graph/227
6.3 Case Study on Entity Similarity in Chinese Public Opinion Analysis/231
6.4 Detection Application of Sensitive Words: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Graph of Similar and Homophonic Words/236
CHAPTER 7 TRACING AND REASONING OF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KNOWLEDGE GRAPH
7.1 Reasoning Graph and Public Opinion Analysis/239
7.2 Building a Reasoning Graph Related to Public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