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研究(精)
0.00     定价 ¥ 2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8072
  • 作      者:
    作者:廖小罕//吴朝阳//王自发//金凤君//江东等|责编:董墨//赵晶雪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研究》系统回顾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详细阐述了美丽中国时空全景、全要素、多尺度本底数据库的建设内容,构建了涵盖“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四个维度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发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旅游资源与展示系统、大气健康环境模拟系统、“三生”空间统筹优化模拟系统以及全景美丽中国大数据综合集成平台。此外,《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云南省临沧市和河北省雄安新区为例,分别从“三生”空间优化、可持续发展评估以及科学规划示范等角度,深入探讨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地方实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美丽中国建设背景及其意义①
  导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本章*先从广义和狭义角度阐释了美丽中国的含义;其次,梳理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明确其目标追求为可持续发展;*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等方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1.1美丽中国的含义
  美丽中国建设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长效目标、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质量的阶段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其基本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方创琳等,2019)。
  1.1.1广义内涵
  在广义层面,美丽中国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遵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到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上,形成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文化传承、政治稳定的建设新格局。它是到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青山绿水但落后贫穷不是美丽中国,繁荣昌盛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做到经济绿色增长、政治体制完善、文化传承复兴、社会和谐幸福、生态文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图1-1)。
  图1-1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建设目标(陈明星等,2019)
  1.1.2狭义内涵
  在狭义层面,美丽中国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遵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将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落实到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上,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要生产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1.2美丽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
  1.2.1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都强调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性。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人民新期待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己经得到了全面改善,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有了新要求,其不但希望在物质产品上进一步提高质量,而且希望在生态产品、精神产品上也能够得到满足,具体表现在从要温饱到要健康的新期待、从要生计到要生态的新期待、从生活的单一性到多样性的新期待、从量的增长到质的优化的新期待(以下简称四个新期待),这四个新期待反映了人民的需要为生存需要一安全需要一健康需要一幸福需要,体现了需求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规律。生态产品的需求快速全面增长,逐渐登上市场舞台。绿色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权重越来越大,以绿色为基调的美丽中国也越来越为人民群众所期待。因此,幸福经济学应运而生,绿色经济、绿色产品受到公众青睐,专家用真实发展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来补充完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导。
  2.产生新危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隐患,这些隐患对于实现中国梦将是重大的约束,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产生新的危机。西方国家在几百年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公众亚健康等问题,我们在这几十年中都“涌现”出来。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工业文明危机,成为新时期的“四大危机”,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障碍。
  3.踏上新征程
  在这紧要关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推动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构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与推进生态文明的理念、方针、原则和要求深刻融入,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胡锦涛,2012)。党的二十大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新的目标与新的任务,即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以及未来五年“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习近平,20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随后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放到一个分组中统筹安排,这就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牛鼻子”,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余谋昌,2010),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不难发现,从站立起来到富裕起来再到美丽起来,后者都必须以前者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我们主要是走上*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使中华民族站立起来,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个里程碑;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们走上*立自主、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二个里程碑;以后的40多年,我们将走向*立自主、全面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三个里程碑。
  1.2.2美丽中国建设的全球责任和国家战略要义
  建设美丽中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成果检验,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的现实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具体行动(葛全胜等,2020)。
  1.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国家样板
  2015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成为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规模*为宏大和*具雄心的发展议程,其目标就是创建一个采用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消费和使用自然资源,兼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野生动植物和其他物种得到保护的世界。我国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担当出发,积极响应并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具体目标和300多个技术指标基本一致,涵盖了“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各个维度。可见,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土化,就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就是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国家样板,共同面对全球性发展问题,共同分享发展经验,从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成效的定量检验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自然恢复、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同年9月,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并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国家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的顶层部署。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评价结果、公众满意程度、生态环境事件5类23项考核目标。从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国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理念、目标、指标、重点与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理念、目标、指标和重点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美丽中国评估指标体系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不同视角上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检验。
  3.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是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视察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可见,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守住“绿水青山”就能赢得“金山银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美丽中国建设,将生态资本作为区域发展的*大财富和*大资本,以生态资本积累生产资本,提升生活资本,从靠山吃山转变为养山富山,从浏览美丽风光转变为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进而通过生态红利催生发展成效。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2.3美丽中国建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及其意义 1
1.1 美丽中国的含义 1
1.1.1 广义内涵 2
1.1.2 狭义内涵 2
1.2 美丽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 3
1.2.1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3
1.2.2 美丽中国建设的全球责任和国家战略要义 4
1.2.3 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追求:可持续发展 6
1.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7
1.3.1 理论基础 7
1.3.2 基本原则 10
1.3.3 主要内容 13
1.3.4 实施要求 16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美丽中国本底数据建设 21
2.1 华夏故土文明数据集 22
2.1.1 疆域与人口变化 22
2.1.2 气候变化 30
2.1.3 耕地与森林变化 36
2.2 美丽中国人文数据指标 49
2.2.1 人文数据集的指标构成 50
2.2.2 美丽中国人文数据集 52
2.3 资源环境生态数据集 53
2.3.1 中国水资源本底数据集 5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2.3.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承载力分析 61
2.3.3 能矿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69
2.4 无人机三维实景数据集与三维地图服务平台 77
2.4.1 实景三维时代全面到来 78
2.4.2 三维实景数据获取与处理 80
2.4.3 无人机三维实景数据集 82
2.4.4 三维地图服务平台 88
2.5 未来气候情景下空气质量分布模拟数据集 94
2.5.1 研究背景 94
2.5.2 三种未来气候情景数据收集和处理 96
2.5.3 RCP 未来排放源数据收集和处理 102
2.5.4 未来空气质量数据集建立 118
参考文献 141
第3章 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 146
3.1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46
3.1.1 可持续发展 146
3.1.2 典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47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原则 157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57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60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60
3.3.1 “天蓝”评价指标体系 160
3.3.2 “地绿”评价指标体系 161
3.3.3 “水清”评价指标体系 162
3.3.4 “人和”评价指标体系 164
3.4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167
3.4.1 天蓝指标的计算方法 167
3.4.2 地绿指标的计算方法 172
3.4.3 水清指标的计算方法 179
3.4.4 人和指标的计算方法 186
参考文献 190
第4章 美丽中国评估系统建设 194
4.1 旅游资源与展示系统 194
4.1.1 总体设计 194
4.1.2 模块设计 195
4.2 大气健康环境模拟系统 209
4.2.1 基于NAQPMS 的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模拟 209
4.2.2 大气污染省市间跨界输送量化传输贡献量模拟研究 213
4.2.3 大气环境容量与承载力预报系统 220
4.3 “三生”空间统筹优化模拟系统 223
4.3.1 “三生”空间统筹优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223
4.3.2 “三生”空间统筹优化与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 229
4.4 全景美丽中国大数据综合集成平台 241
4.4.1 平台概述 241
4.4.2 架构设计 243
4.4.3 全景美丽中国大数据综合集成平台功能模块 245
4.4.4 综合集成(全景美丽中国故事讲述) 260
4.4.5 系统登录及安全 270
参考文献 271
第5章 美丽中国建设典型示范集成研究. 273
5.1 宁波示范区研究 273
5.1.1 宁波市“三生”空间演化格局分析 274
5.1.2 宁波市“三生”空间冲突识别 276
5.1.3 宁波市“三生”空间统筹优化 282
5.2 临沧示范区研究 287
5.2.1 临沧市概况 287
5.2.2 临沧市SDGs进展综合评估 288
5.2.3 临沧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互作用 292
5.2.4 特色产业助推SDGs 实现 296
5.3 雄安新区示范区研究 302
5.3.1 示范区概况 302
5.3.2 示范内容 303
5.3.3 示范效果 308
参考文献 31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