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研究背景篇
**章绪论
**节中国居民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研究的选题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2020年中共中央*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然而,我国居民消费低迷现象一直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低消费、高储蓄”现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自2014年以来,我国*终消费支出已取代投资导致的资本形成,成为拉动GDP增长的*大需求项。2000年,我国*终消费率(*终消费/GDP)达到峰值63.9%,随后该占比持续下降,在2010年达到阶段性低点49.3%,之后开始回升,到2022年*终消费率为53.2%。自2000年到2022年,*终消费率下降超过了10个百分点。*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个部分,2010年之后*终消费占比的提高,实际上部分源于政府消费占比的提高,从而掩盖了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实。根据世界银行公开数据,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8.48%,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的55.3%,也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45.9%。因此,打通制约消费增长的堵点、进一步释放居民家庭的消费潜力对促进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的关于居民消费储蓄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已非常丰富。理论研究方面,从*早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和1949年杜森贝里与莫迪利亚尼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到1957年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再到1954年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终形成了以收入为核心的生命周期消费决定的分析框架,奠定了消费决定理论研究的基础。此后的研究将生命周期中的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重点考查家庭消费的反面一家庭储蓄的决定,先后拓展形成了“预防性储蓄理论”(Yaan,1965;Leland,1968)、“流动性约束理论”(Zeldes,1989a;Deaton,1991)和“缓冲存货理论”(Carroll et al.,1992)。另外,Barro和Becker(1989)开创性地将代表性家庭的个人效用*大化假设拓展到异质性家庭的家庭效用*大化假设,引入家庭内部的生育、人力资本投资和遗产馈赠等行为后,讨论异质性家庭的消费决策问题。
关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已有研究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基于消费决定理论中的各类收入假说,从宏观的收入分配角度出发,指出收入不平等严重制约居民的消费增长(甘犁等,2018;Chuand Wen,2017;Dynan et al.,2004;陈斌开,2012;杨汝岱和朱诗娥,2007);二是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和资产配置理论,从未来收支不确定的角度探讨家庭风险承担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认为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社会网络、金融市场等都是影响家庭风险承担进而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Brunetti et al.,2016;徐舒和路晓蒙,2019;易行健等,2019);三是基于家庭的风险偏好,从微观家庭的内部特征出发,讨论户主的年龄、性别、职业、经历、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素养等个人特征,家庭收入、资产、负债等家庭财务特征,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国内外已有研究对消费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外的家庭金融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家庭决策目标主体从个人的效用拓展到家庭的效用甚至跨代际的效用;家庭*优规划中的决策目标变量也从单一消费的决定,逐步拓展到消费、风险资产配置以及保险配置的共同决定。但迄今为止,已有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尚未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且对已有的中国居民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的研究相对分散,缺乏以中国现实为基础的整体分析框架。
要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先,需要增加居民家庭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让居民家庭“能消费”;其次,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体系,让家庭部门能够从容应对风险,使其“敢消费”;再次,要转变消费理念,让居民家庭增强其消费意愿,使其“愿消费”;*后,需要从消费供给侧出发创新消费模式和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使其个性化的消费意愿转换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让居民家庭“乐消费”。目前,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从消费供给侧出发的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也是层出不穷;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加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人们原有的传统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当前真正妨碍提振消费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前面两个因素,尤其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居民家庭面临的收入风险加大和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增加会进一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如何增加居民家庭收入和提高居民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四大抓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立足于中国消费不足问题的研究,构建一个研究中国居民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和叙事逻辑,我们把重点放在研究居民消费决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影响家庭消费的家庭保险参与和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两个方面,拓展家庭风险承担的家庭保险决策和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决策的研究,希望能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第二节中国居民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研究的基本逻辑和研究框架
一、中国居民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研究的基本逻辑
消费是*终需求,既是生产的*终目标和动力,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促进消费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福祉的必要举措。个人或家庭的目标是通过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平滑实现个人或家庭的效用*大化,消费是效用函数的核心决定变量,消费决策属于居民家庭的核心经济决策,研究微观家庭的消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的金融决策涉及家庭储蓄、负债、保险和投资等,家庭金融决策与其消费决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所有家庭金融决策的*终目的都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平滑,家庭储蓄是用当前的收入满足未来的消费;家庭负债则是用未来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消费;家庭参与保险是为了应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而为未来消费提供的安全保障;而家庭投资则是将家庭积累的储蓄进行资产配置以使其保值和增值,扩大储蓄积累的规模,以更好地满足未来消费的资金需求。
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核心变量。居民家庭收入可分为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劳动性收入的提高依赖于增加就业和就业人口工资收入的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依赖于资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进步完善;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创新创业和市场环境的改善;转移性收入主要依赖于政府层面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即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商业保险也能为个人在生命周期内实现自身收入转移提供支撑。总的来说,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受到居民家庭自身的经济金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此本书*先从家庭消费决策中的收入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应对不确定冲击的家庭风险管理的保险资产配置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相关家庭金融行为决策。
二、中国居民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研究的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四个篇章,**篇为研究背景篇,第二篇为家庭消费决策篇,第三篇为家庭保险资产配置篇,第四篇为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篇。
**篇研究背景篇中包含三章,**章为绪论,*先对本书研究的选题背景进行简要阐述,其次概括了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后对本书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对家庭经济金融行为决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评价,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展开厘清研究思路;第三章对中国家庭经济金融行为的现实背景和典型事实进行描述与特征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具体方向和结论解释提供事实依据。
第二篇家庭消费决策篇中包括了第四章到第七章,总共四章,主要探讨了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从收入风险、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和创业等方面层层深入,研究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第四章从普惠金融视角探讨了收入风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第五章同样从普惠金融视角研究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第六章进一步将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做深层次的研究,讨论机会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第七章从创业的角度,研究创业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家庭社会网络两个渠道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
第三篇家庭保险资产配置篇中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共两章内容。保险是家庭对抗风险的融资型风险管理手段,家庭保险的参与情况会影响到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影响家庭的消费。家庭对商业保险的参与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篇主要从家庭风险管理中的商业保险视角,第八章先行研究商业保险参与和家庭金融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而后第九章进一步深入研究居民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并着重关注了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
第四篇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篇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一章,共两章内容。家庭储蓄的积累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未来大额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家庭储蓄积累若能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使其保值增值,对于家庭而言也是提高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取得和提高依赖于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家庭风险资产的配置。第十章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研究了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第十一章则基于我国城镇化的现实背景,从家庭人口迁移视角研究了户主外地生活经历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为全书研究总结,对所有实证研究章节中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进行总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