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陕西通史(民族卷)(精)
0.00     定价 ¥ 2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542950
  • 作      者:
    作者:周伟洲|责编:杜莎莎//谢勇蝶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内容介绍
  《陕西通史·民族卷》是一部系统研究陕西地区民族发展史的学术著作。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全面梳理了陕西地区民族的形成、发展、迁徙与融合过程,展现了陕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首先探讨了陕西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考古发现,如蓝田猿人、大荔人等,揭示了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历史地位。接着,通过对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析,展现了氏族社会的形成与早期文明的萌芽。周代至秦汉时期,陕西成为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书中详细论述了周代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以及秦汉时期汉族的正式形成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经历了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深刻变革。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迁入,以及关中汉族的南徙,推动了陕西民族分布格局的深刻变化。书中重点分析了前赵、前秦、后秦等政权的民族政策及其对陕西社会的影响,揭示了这一时期胡汉分治与文化交融的复杂历史。
  隋唐时期,陕西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迎来了民族融合的高峰。长安成为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丝绸之路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书中还探讨了佛教在陕西的传播及其对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的民族格局逐渐以汉族和回族为主体,但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依然密切。书中分析了这一时期陕西民族分布的变化及其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全书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展现了陕西地区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在中国民族史上的独特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
  第一节 陕西石器时代文化反映的氏族社会人们共同体
  一、旧石器文化及氏族公社的产生
  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1963年至198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蓝田公王岭等地发现了远古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及一批石器材料,取名为“蓝田猿人”。蓝田猿人属第四纪中更新世中期,距今115万—65万年,比北京猿人还要早20万一30万年,处于晚期直立猿人阶段。从化石地层出土的第四纪动物化石看,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和,属于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供食用。蓝田猿人使用的石器较为粗大,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石球等,经过第二步加工的较少,处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初期阶段。1981年,在离蓝田猿人发现地不远的秦岭北麓辋川锡水洞,还发现了古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一处,出土了一批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并有灰烬堆积,这是当时古人类使用火的可靠证据。科学工作者根据古地层、石器等的研究,认为洞穴遗址与蓝田猿人的时代相近,可能就是蓝田猿人的居住地。1981年,在陕西秦岭以南的南郑梁山等地,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采集到打制的原始石器8000多件,其年代大约在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阶段。1985年,在梁山东南6公里处的龙岗寺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与梁山基本一致。因此,考古工作者把它命名为“梁山旧石器文化”,并认为它是集合了华北与华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以砾石石器为主的一种文化。
  陕西旧石器中期的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至1980年在大荔解放村甜水井发现的一个距今约20万年的人骨化石及一批石器,命名为“大荔人”。其脑容量、面部既有直立猿人的特征,又有了智人的特点,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处于猿人向智人进化过渡的阶段或早期智人阶段。大荔人使用的石器器形较小,类型简单,与华北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两大系列中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较为接近。此外,在陕西长武窑头沟(石器221件、哺乳动物化石7件)、大荔卿避村(石器3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多种)、吴堡宋家川(几件石器)、横山油坊头(几件石器)、蓝田厚镇涝河两岸等地,均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值得注意的是,涝河两岸发现的石器较为粗大,砍砸器、尖状器等与华北旧石器文化另一系列,即“查河-丁村系”更为接近。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在陕西也有发现。如1973—1974年,在韩城东北禹门口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化堆积层内容十分丰富,火烧灰烬达5厘米,说明原始人群在这里生活了较长的时期。出土的石器、石制品1202件,其特点与“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较为接近,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先声。1978—1980年,科学工作者在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萨拉乌苏河一带,继续过去外国学者发现的河套人及其文化遗址的考察工作,得到人类化石19件和石器多件。其中有部分属细石器,制作精致,大部分有二次加工的痕迹。根据人类化石及旧石器所在层位,“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距今5万-3.7万年。
  此外,考古学上称为“中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在陕西大荔沙苑也有发现,命名为“沙苑文化”。经过近10年的考古调查,新发现石器地点20多处,采集各种石器1060多件。1973年还发现了人头骨化石残片,定名为“沙苑人”,已属现代人类型,距今1万年左右。石器包括细石器和石片器两大类,特点与我国北部细石器文化的石器基本相似。
  ……
展开
目录
绪论 001

第一章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005
第一节 陕西石器时代文化反映的氏族社会人们共同体 007
一、旧石器文化及氏族公社的产生 007
二、新石器文化及氏族社会的人们共同体 010
第二节 陕西华夏族的形成及其与邻近各族的关系 015
一、古史传说中的陕西氏族、部落 015
二、陕西华夏族的形成 018
三、商代的陕西民族 019
第三节 周代陕西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028
一、西周时的陕西民族 028
二、周代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030
三、秦人的崛起及陕西华夏族的发展、壮大 032

第二章 陕西汉族的发展及其与邻近各族的关系 041
第一节 陕西汉族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043
一、秦人、汉人和汉族 043
二、陕西汉族发展的特点 046
第二节 匈奴、氐、羌、西域诸胡与陕西 049
一、汉、匈关系与匈奴人入居陕西 049
二、氐、羌等族的入徙 059
三、张骞“凿空”与西域诸胡 063
第三节 长安成为各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068
一、秦汉民族政策在陕西的实施 068
二、长安成为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070

第三章 民族的大迁徙与大融合(上) 077
第一节 魏晋时五胡向陕西地区的迁徙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 079
一、氐、羌继续向关中等地迁徙及其分布 079
二、匈奴及其属部徙入渭北等地 082
三、乌桓、鲜卑入居关中和陕北 087
四、关中汉族的南徙及陕西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化 090
五、内迁各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反抗斗争 092
第二节 前赵的兴衰及其政治、文化特点 095
一、前赵的兴衰 095
二、前赵的“单于台制”与胡汉分治 096
三、前赵的文化与内迁匈奴的汉化 098
第三节 前秦及其民族政策 102
一、立国关中的前秦政权 102
二、前秦的民族政策 109
三、淝水之战的性质及前秦失败的原因 112
第四节 西燕的建立及鲜卑的东迁 116
第五节 后秦的建立及其兴佛 117
一、后秦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之特征 117
二、姚兴的兴佛与鸠摩罗什 121
第六节 夏国的建立及其对陕西诸族的统治 123
一、铁弗匈奴所建夏国 123
二、夏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诸族的统治 124
三、统万城及其他城镇的建设 127
第七节 关中十六国墓的发掘与研究 133

第四章 民族的大迁徙与大融合(下) 137

第五章 隋唐统一时期的陕西各族 167

第六章 宋、西夏、金、元各朝统治下的陕西诸族 215

第七章 以汉、回为主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59

第八章 民国时期以汉、回为主的陕西各族及其反帝反封建斗争 287

结语 315

参考文献 319

大事年表 339

索引 363

后记 3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