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乡
我叫杨依祥,生于一九五一年农历七月,属兔,家住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黄岗镇邓窑村。父亲杨连卯,母亲杨王氏,一生务农。我是长子。
单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单县历史人文厚重,古称单父,因舜帝之师单卷居此而得名,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之妻吕雉故里。相传老子曾在此隐居悟道,故单县素有“道德经的摇篮、善文化的发源地”之称。
我的故乡邓窑村位于单县城南三十里,古黄河故道北岸,古秦皇三堤之南,著名的浮龙湖景区之东南角,与河南、安徽属地隔黄河古道相望。邓窑村始建于清中期,全村现有三千余人,以崔姓、杨姓、陶姓、毛姓、楼姓为主。
杨姓,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后为隋朝、南吴的国姓。
“杨”为太阳之意,由“木”和“易”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易”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我杨姓家族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八八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单县城东二十里杨洼村的,后分三支,我曾祖是清中后期来邓窑村定居的。传说杨震任荆州刺史时,为官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于单县杨洼建家庙。家族以东汉太尉杨震为祖,依字排序,“……淑福明德绪,公依圣惠司,真传开国本,永学保身宜……”我是“依”字辈,家谱排一百零五世人。
我们杨姓人家大部分住在邓窑的村东头,我记忆中的五服家人是:老太爷生三子,长门无子,二门是我的曾祖父,三门是杨依明弟的曾祖父。我的祖父行二,按家规继承长门。祖父杨心凤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带领村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国民党的统治,一九四七年于战斗中光荣牺牲,为革命烈士。
父亲杨连卯、母亲杨王氏一生务农,勤俭持家,育有三男四女。父母始终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先后将我们兄妹几个人都送进了学校,安排了工作,进了城,充分发扬了“孝悌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精神。这在十里八村是少有的,父母也因此受到乡邻的高度赞扬。
儿时,父亲经常带着我到外面玩,有时遇到了扛着草筐子叫卖烧饼的小贩,父亲就给我买烧饼吃,烧饼热乎乎的,特别甜。当时我们住的是三间西屋瓦房,家有四亩良田,还算富足。六岁那年,我跟着陈家老爷爷去黄河故道里放羊,当时黄河故道里是一望无际的毛草和沙棘,有点像大草原,我们把羊撒开,到吃晚饭时再把它们赶回家。这些事让我至今难忘。
祖母去世得早(可能是父亲三岁时),我没有见过,但是我见过我的曾祖母。我印象中她穿一身黑衣服,裹着小脚,每次我们家请她吃饭都是父亲用木轮车接送她。她每次来都给我带糖块、花生等,而我则围着她打转,家有老年人真的很幸福。
童年有父母的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无疑是幸福的童年,是让我永远难忘的童年。
P2-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