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老年人衰弱概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衰弱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与一系列不良健康结局密切相关,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加强老年人衰弱的识别和管理,对延缓老年人的衰弱进程、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衰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本章将介绍躯体衰弱、认知衰弱、社会衰弱、口腔衰弱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现状,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员了解和认识衰弱提供参考。
**节老年人躯体衰弱概述
躯体衰弱(physical frailty,PF)是衰弱的重要亚型之一,是衰弱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躯体衰弱不仅增加老年人的不良健康结局风险,也显著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本节将介绍躯体衰弱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现状,以加强相关专业人员对躯体衰弱的认识和理解。
一、躯体衰弱概念
衰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衰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维度;而狭义的衰弱则专指躯体衰弱,侧重于生理维度。1978年,美国联邦老龄问题委员会*次提出躯体衰弱的概念,用以描述年龄≥75岁、存在多种持续性健康问题、需要长期支持性服务以应对日常生活的老年人。此后,随着躯体衰弱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一些机构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躯体衰弱进行了定义。
1988年,Woodhouse等学者用躯体衰弱描述年龄≥65岁、无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进行日常活动并接受医疗护理的老年人。1994年,Rockwood等学者基于累积缺陷模型(cumulative deficitmodel),指出躯体衰弱是老年个体累积的多种健康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或恶化。2001年,Fried等学者基于衰弱循环模型(circleof frailty model)*次提出躯体衰弱表型(physical frailty phenotype)的概念,认为躯体衰弱是由多个系统功能累积性减退导致的机体生理储备能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不良结局发生风险的一种综合征。2004年,美国老年学会对躯体衰弱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认为躯体衰弱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涉及神经、肌肉、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等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联合国际老年医学专家在“健康老龄化临床联盟”会议上,进一步完善了躯体衰弱的概念,指出躯体衰弱是由于增龄引起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储备和功能下降,从而疾病易感性增加,导致老年人应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或急性应激源能力下降的一种临床可识别状态。躯体衰弱概念的演变表明,研究者对老年人躯体衰弱的关注已从*初的日常生活依赖,扩展到多系统功能衰退及其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全面考量。这些概念共同强调了躯体衰弱作为一种老年综合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frailty”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常被翻译为“衰弱”、“虚弱”、“脆弱”及“衰老”等,其中“衰弱”在国内*为常用。《老年人衰弱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2)》指出躯体衰弱是老年人以肌少症(sarcopenia)为基本特征的全身多系统构成的稳态网体系受损,导致生理储备下降、抗打击能力减退及应激后恢复能力下降的非特异性状态,其核心病理基础是肌少症,具体表现为肌肉质量和功能下降、步态缓慢、身体平衡能力降低和力量减弱。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躯体衰弱在概念界定上存在不一致,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躯体衰弱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及抗应激能力减退,外界较小刺激即可引起临床事件发生。
二、老年人躯体衰弱流行病学现状
了解老年人躯体衰弱的发生率,对评估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了解其健康服务需求及制订有效的干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由于躯体衰弱评估工具的种类较多,加之受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地域差异、调查场所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老年人躯体衰弱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发生率为4.0%~59.1%,整体加权发生率为10.7%。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差异较大。根据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Survey of Health,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SHARE)第2波调查
(2006~2007年)涵盖欧洲15国30800名5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平均年龄65.2±10.1岁),采用改良Fried衰弱表型(Fried frailty phenotype,FFP)评估显示:高收入国家(如瑞士、瑞典)的标准化躯体衰弱发生率为16.1%,显著低于低收入国家(如波兰、希腊)的27.6%。SHARE第7波(2017~2018年)数据显示,欧洲65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躯体衰弱的整体发生率为17.0%,其中瑞士和瑞典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较低,分别为5.8%和8.6%;意大利和西班牙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3.0%和27.3%。不同研究场所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高于医院和社区老年人。印度尼西亚一项包含20项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高,为37.9%;其次是医院老年人,为26.3%;社区老年人*低,为21.1%。使用不同躯体衰弱评估工具测得的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有所不同。一项系统评价发现,使用FFP、FRAIL量表和临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测得的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分别为27.8%、18.7%和24.0%。另外,躯体衰弱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在研究中得到证实,不同慢性疾病患者的躯体衰弱发生率差异较大。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躯体衰弱发生率约是普通社区人群的3倍;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躯体衰弱发生率分别为40.2%、44.5%、48.2%、66.8%和17.3%。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同样存在地域差异。我国华北地区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为13.4%,华东地区为13.6%,台湾、香港地区为9.8%。除地域影响外,不同场所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社区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为12.8%,医院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为22.6%,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躯体衰弱发生率为44.3%。在评估工具方面,不同工具测得的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也存在差异。一项系统评价发现,采用FFP、CFS和FRAIL量表测得的老年共病患者躯体衰弱发生率分别为22.2%、42.8%和8.5%。另外,躯体衰弱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患以上疾病的老年人躯体衰弱发生率分别为23.9%、39.9%和38.2%。
(刘墩秀)
第二节老年人认知衰弱概述
认知衰弱(cognitive frailty,CF)是衰弱的重要亚型之一,在老年医学研究中备受关注。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认知衰弱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单纯躯体衰弱或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相比,认知衰弱老年人更易发展为痴呆(dementia),认知衰弱对不良健康结局的预测更为准确。认知衰弱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不良健康结局风险,也加重了家庭照护负担和社会医疗负担。因此,了解认知衰弱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现状对深入理解认知衰弱的临床特征和流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知衰弱概念
躯体衰弱与认知能力下降常共存,并且这种共存状态可能预示着更高的痴呆风险。在此背景下,认知衰弱的概念得以产生和发展。认知衰弱是指在衰老过程中,个体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同时出现衰退的现象,不仅涉及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领域的轻度损害,而且与个体的生理功能下降有关。认知衰弱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变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认知衰弱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视。
2001年,Paganini-Hill等学者在一项关于画钟测试的研究中*次使用了“认知衰弱”这一术语,该研究考察了画钟测试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潜在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2006年,Panza等学者在研究血管调节因子和认知功能关系时,*次提出了血管风险因素在调节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弱风险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但并没有对“认知衰弱”进行定义。
2013年,国际营养与老龄化协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Aging,IANA)和国际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IAGG)组成的国际共识小组指出,认知衰弱的判定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躯体衰弱,FFP评分≥3分;②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分为0.5分;③排除任何原因引起的痴呆。此外,Kelaiditi等学者还基于认知障碍和躯体衰弱两个关键因素,初步建立了认知衰弱的框架,进一步提出了认知衰弱的概念,认为认知衰弱是一种与退行性神经改变有关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
为了对认知衰弱实施更好的分级预防,2015年,我国学者进一步完善了认知衰弱的概念框架,建议将认知衰弱定义为由躯体因素(包括躯体衰弱和躯体衰弱前期)引起的认知障碍,并且排除AD及其他类型痴呆。同时,认知衰弱也*次被分为2种亚型,即可逆性认知衰弱(reversible cognitive frailty,RCF)和潜在可逆性认知衰弱(potential reversible cognitive frailty,PRCF)。RCF的认知损伤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发生前期(pre-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re-MCI)的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PRCF的认知损伤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2018年,韩国健康技术研发项目对认知衰弱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将认知衰弱定义为躯体衰弱且认知功能测试比同年龄、同性别、同等受教育程度者低1.5个标准差,且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中无依赖性。2020年,有研究者提出了生理认知衰退综合征(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PCDS),此概念将躯体衰弱定义为步速减慢和(或)握力下降,将认知障碍定义为全面客观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显示各认知领域得分低于年龄、性别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个标准差。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认知衰弱尚无国际公认的概念,但陆续有学者对认知衰弱的概念进行完善。现有的概念强调了认知衰弱可能具有神经退行性疾病前兆的特性和潜在的可逆性,为概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干预管理提供了基础。
二、老年人认知衰弱流行病学现状
由于认知衰弱评估工具、诊断标准及地域环境和研究对象不同,有关认知衰弱发生率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显示,认知衰弱的总体发生率为0.7%~59.2%,且其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亚洲地区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率高于医院及社区人群。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认知衰弱总体发生率为6.0%~34.5%。意大利学者使用FFP评估老年人躯体衰弱,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认知功能,发现认知衰弱的发生率为4.4%。美国学者使用FFP评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