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精)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1522
  • 作      者:
    编者:贾天柱//丁安伟|责编:鲍燕//于森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次组织来自全国的中药炮制教学科研人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23年末各个炮制学科在教学、科研、人物、教材、专著、研究述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展开
精彩书摘
1**章学科建设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一、发展历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是随着学校中药学专业的开设而成立的,始于1972年,经历50多年的建设,已经具有了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多层次中药炮制学人才培养的基地。建设初期,以王爱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到现在已经形成四代传承谱系。回顾中药炮制学科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创建发展阶段(1972~1999年)
  1972年,学校设立了植物化学炮制学教研组,王爱芳任副主任,没有单*的炮制教研室。直到1979年初,才成立了*立的炮制教研组,王爱芳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药厂厂长郑祥利兼任炮制教研室副主任,王兴法参与建立了炮制实验室,编写了《炮制实验讲义》。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成立,实行“系所合一”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炮制(一)和(二)研究室。炮制(一)研究室由沈道修、王兴法、任晓瑛组成,王智华任研究室主任;炮制(二)研究室是与教研组合并而成,王爱芳任教研室主任,与华卫国、吴溢敏、虞桂珍、董志颖等人从事与炮制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科在炮制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积极开展炮制研究,对炮制前后的香附、陈棕炭、莲房炭、羚羊角、三七等,从化学成分、药效学、临床应用与资源开发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每年负责带教2~3名本科学生完成毕业专题。王爱芳于1988年3月退休。1993年2月学校成立制药学科组,随着老师们的退休、出国、岗位变动等,只有董志颖留在制药学科组负责炮制学课程的教学。1996年,随着中药学院的成立,董志颖被安排在药剂教研室,继续负责炮制课程相关的工作,开设了《炮制与临床用药》选修课;同年,炮制(一)研究室改组成炮制研究室,由王兴法、任晓瑛组成,以中药炮制的文献、原理、工艺及质控标准为研究方向。这期间,王爱芳、王兴法分别负责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香附和甘遂的炮制研究”,对香附和甘遂的炮制工艺和原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2.持续推进阶段(2000~2015年)
  2000年,董志颖调任学校行政管理岗位,修彦凤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剂教研室,通过跟从董志颖学习,后续*立承担了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参加了本校中药研究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药饮片瓜蒌子、紫菀、党参的规范化研究,也承担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甘遂和补骨脂的炮制原理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2005年,张永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和修彦凤一起承担中药炮制学的相关工作。2008年,本学科招收了**个中药炮制研究方向的研究生。2012年6月,董志颖回到中药学院药剂教研室,炮制学科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从2005年开始,炮制教学团队老师参加了《中药炮制学》教材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针对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2007年开设了中药传统制药技术选修课,2009年在炮制与临床用药基础上,继续开设临床中药炮制选修课;对中药炮制学课程多媒体网络课件、实验技术录像和试题库、课程考评指标体系进行了建设;基于认知教学理论中的“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提出了《中药炮制学》SPSL(scene processing simulated learning)教学法以“模拟‘炮制’情境”进行教学,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3.快速提升阶段(2016年至今)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中药学院于2015年12月恢复组建炮制教研室,教研室由董志颖、修彦凤组成,张永太留在药剂教研室,炮制学科建设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2017年11月,孙连娜从第二军医大学(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转岗入职炮制教研室,充实了师资力量。学科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拓展校外资源,先后建立8家炮制传承教学实践基地,培育校外企业技术骨干与本校教学团队成员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人数逾30人。2016年至2022年,连续开展6届“雷公杯”传统炮制技能赛项,2023年,该赛项升级为上海市级的赛项。通过“雷公杯”与“匠心传承杯”传统技能赛项的举办,形成了中药炮制特色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劳模、工匠进入课堂,开展“匠心传承、践行教学”的课程教学公开课。围绕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与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法的共建、在线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PBL教学设计及评价方法改革、实践类课程的创建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药炮制学科产教融合下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发展、基于传承的古法炮制元素解析的主题案例等开展课程建设。除了中药炮制学理论和实验课程,本学科还开设了饮片生产实习、模拟中药房实训等课程,已经形成理论—实践—实习—应用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的特点;创建了中药炮制学——品味炮制慕课,新建通识课程说文解药;主编和参编了《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中药调剂学》《中成药学》《中药炮制学专论》《临床中药炮制学》等教材;中药炮制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和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2017年开始,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单位,学科承担了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中药标准制修订工作,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等多个项目。2022年,青年教师夏振江入职教研室,学科师资队伍更加合理,炮制学科团队意气风发、砥砺前行。
  二、学术队伍
  (一)学科带头人
  王爱芳(建设周期:1972~1988年),副教授。先后担任植化炮制教研组副主任、炮制研究室主任、炮制教研室主任等职,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中药炮制分科学会**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被评为上海中医学院优秀教师,1988年被评为上海中医学院“教书育人”奖三等奖;参与编纂1985年版《中药炮制学》统编教材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参加了1985年版《中国药典》炮制部分的审定稿工作;系统考证了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提出炮制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停滞和整理提高五个时期并探讨了中药炮制研究方向问题;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王爱芳教授的“香附炮制工艺研究”在1982年获上海市医药卫生成果奖,1984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她的陈棕炭燃气焖煅新工艺的研究成果,在上海中药行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带动了行业饮片生产的科学进步,为运用大学科研成果解决行业生产实际问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董志颖(建设周期:2016年至今),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材饮片分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中药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兼秘书、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委员,炮制学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董志颖上海市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兼负责人,荣获上海市总工会2022年“上海工匠”称号。带领教学团队建立了产教融合的中药炮制学课程体系;主编主讲了人卫慕课中药炮制学——品味炮制、人卫富媒体资源库古法炮制技术、科普慕课炮制话科学、中草药兴趣体验,共同主编了《中药调剂学》《中成药学》教材,参编了《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版),编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审方机考系统。主持上海市卫健委立项的中医药流派发展高地建设-海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创建了“海派炮制”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对上海炮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和宣传作用。2022年,指导了“百年中药老字号的守与创——海派炮制特色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调研”的社会实践项目,荣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药“沪”千万家,共筑健康梦项目,获得上海市*届药学科普大赛特等奖;依托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上海市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集聚行业资源,多措并举,开展产教融合、非遗立项、师承延续、工匠培育等工作,带领炮制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匠心传承在行业形成广泛社会辐射效应。
  (二)学科梯队
  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共有成员4人,由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组成,形成了老中青专业人才合理分布的格局。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炮制学科队伍,创建发展阶段人员较多,有王爱芳、王兴法、郑祥利、王智华、华卫国、吴溢敏、董志颖、虞桂珍、任晓瑛等,但人员波动性大,有退休的、转行政岗的、出国的;持续推进阶段主要有董志颖、修彦凤、张永太,人员虽然减少,但学位有所提高,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快速提升阶段主要由董志颖、修彦凤、孙连娜、夏振江组成,人员比较稳定,实验室条件有所改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加。
  三、科研研究
  (一)研究方向
  1.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研究
  近现代以来,传统炮制方法的应用逐渐减少,地方特色炮制方法更是逐渐淡出主流,
  为了弘扬海派文化,传承中药炮制技术,学科在进行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查阅上海地方志,走访雷允上、蔡同德堂、童涵春堂等海派中医药老字号,了解海派文化;为各区多家老字号建立师承;涌现出了“上海工匠”王平和董志颖;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培育成大学生炮制技术生产实践实训导师;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雷允上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中药质量研究中心,在毒性中药半夏特色炮制工艺、临方调剂特色技术、特色炮制技术与文化非遗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建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万仕诚药业有限公司中药制药技术传承创新联合实验室,携手企业开展传统工艺革新、生产设备技术优化、代表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推动实现特色炮制技术的传承创新。本研究方向承担相关国家和上海市研究课题3项: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董志颖上海市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项目、中医药流派发展高地建设——海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
  2.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
  本方向是炮制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本学科从中药炮制前后成分和药效的差异,探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验证炮制的意义,特别是在有毒中药和炭药的炮制原理方面进行了探索,比较研究了中药炮制前后的成分和药效的差异,如槐米炭、陈棕炭、莲房炭、乳香、香附、甘遂、半夏、藤黄、朱砂、木瓜、葛根、鸡内金、萸黄连、紫菀、补骨脂等,优选出多种饮片的炮制工艺,结合体内药动学、组织分布、肠吸收及代谢组学等探讨了中药炮制原理。本学科主持完成“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技术委员会等6项相关课题的研究,分别对香附、甘遂、朱砂、藤黄、补骨脂和鸡内金进行了研究,发现中药炮制后中药的成分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也存在差异,炮制品的毒性降低,保留或增强了疗效,为阐明中药炮制的科学意义奠定了基础。
  3.中药材和饮片的品质评价研究
  中药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对于保证饮片的安全、有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炮制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本学科承担了银杏饮片、肝苏颗粒、头花蓼药材、滋肾丸的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项目丹参饮片质量分级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了香附、姜半夏、甘遂、补骨脂,鸡内金、藤黄、广藿香的单一成分或多个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对大麦、藜麦、赶黄草、鼠*草、刺山苷及更年颗粒、肾平颗粒、牛蒡子合剂等开展了成分的分离与药效验证、新药临床前药学研究等工作。本研究方向承担了相关的国家药典委员会课题4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1项。
  (二)研究成果
  本学科自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课题7项,同时完成了上海市市级课题7项,与饮片企业等相关企业的横向课题多项。学科研究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编写说明
**章 学科建设 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2
2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0
3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炮制学科 18
4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27
5 川渝中药炮制学科 32
6 广东省中药炮制学科 39
7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45
8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50
9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56
10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炮制学科 63
11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69
12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炮制学科 74
13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82
14 甘肃省中药炮制学科 90
1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96
16 宁夏医科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04
17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09
18 西藏自治区藏药炮制学科 119
19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25
20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35
21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42
22 青海省藏药炮制学科 147
23 河北省中药炮制学科 157
24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65
25 陕西省中药炮制学科 173
26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81
27 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194
28 浙江省中药炮制学科 200
29 海南省中药炮制学科 205
3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212
31 港澳台地区中药炮制学科 219
32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224
33 湖南省中药炮制学科 231
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炮制学科 237
35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科 244
第二章 中药炮制学科的教材与著作 249
1 中药炮制学科出版的教材 250
2 中药炮制学科出版的著作 261
第三章 中药炮制学术人物 279
第四章 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317
1 1949~1989年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318
2 1990~1999年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326
3 2000~2009年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345
4 2010~2014年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360
5 2015~2019年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377
6 2020~2023年中药炮制研究述评 403
第五章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思路 415
第六章 中药炮制分会发展轨迹 425
第七章 中药炮制分会科普与相关文化 451
跋46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