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青少年法治思维培养的历史解读(从水浒传管窥宋代法律制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5237
  • 作      者:
    作者:迟渼洪//韩晗|责编:姜雅雯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作者简介
  迟渼洪,女,1965年生,山东龙口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史、刑事法学,著有《实证刊法学(犯罪篇)》。

  韩晗,男,1992年生,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兼任山东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心理学会法律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在《法学家》《法律科学》《山东大学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等多项课题;曾获第九届“陈光中诉讼法学奖学金”。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青少年法治思维培养的历史解读——(从《水浒传》管窥宋代法律制度)》选取《水浒传》中的部分代表性人物,分析相关人物的主要行为与事件,解析司法制度的时代背景。上篇着重于对宋代法律文化的分析,中篇着重分析宋代的刑事犯罪,下篇则对宋代的相关司法制度进行分析,每章最后都会运用现代法治思维与刑法知识加以评析,在历史与现实、法律与实践之间来回穿梭,以趣味而不失严谨的方式实现道德与法的启示和教育,找寻青少年法治思维培养的新方式,增强青少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从水浒看宋代法律文化
  第一章 从梁山好汉看绿林文化
  “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名伶雅士、绿林好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其中,“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名伶雅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与之相对,“绿林好汉”则构成另一条主线,尤在民间盛行。《水浒传》作为绿林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品,其所体现的侠义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关注。
  梁山好汉作为一个群体性的人物经典形象,在《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篇中就提及,“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由此按照天罡星36星、地煞星72星来排定;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排定了众星位次。观察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出身、性格品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聚义梁山的事由更是五花八门,其中,高官小吏、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和尚道士等各不相同,但在梁山泊之上,他们共同聚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实现了在信念上的某种统一,从此意义上而言,梁山好汉可以视为绿林阶层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 “绿林好汉”的称号缘起
  根据《辞海》对“绿林”一词的解释:新莽末年,王匡、王凤等聚众起义,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水),号称“绿林军”。后称聚集山林,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诛锄恶霸土豪的好汉为“绿林”。亦用指群盗股匪。
  由此可见,“绿林”的概念大致出现在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彼时王莽把持朝政,先杀汉平帝立两岁幼童刘婴为帝,后又废刘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王莽登基之后,试图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缓和当时日趋激烈的社会矛盾,史称“王莽改制”或“王莽新政”。与其篡位的“决绝”相比,王莽的改革则显得颇为“癫狂”。针对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流民膨胀、苛捐杂税沉重等流弊,王莽试图力挽狂澜,但他有一种理想化、异常执着的复古情结。客观来讲,王莽推行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一,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上古时期的井田制,将耕地重新分配,更改官制与官名,改革币制,废止奴隶制度,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均恢复西周时代的模式。其二,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篼政策等。但这一系列理想化的改革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因为“在经济上,他以《周礼》讲的封建初期的井田制度来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用不准买卖人口来解决奴婢问题,前者是复古,后者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自然都行不通。以小易大、用轻换重的钱币改革,再配合五均赊贷,使人民不论在交易或贷款中,都遭受深重的剥削。在政治上,王莽也一味地‘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来实施官名、地名的更改,频繁琐碎,只能造成无聊的纷乱,毫无实际意义。很明显,王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切改革措施,无不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除了成为全国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之外,别无可取之处”。由此,改革不仅没有解决西汉以来的各种流弊,反而激起了全国此起彼伏的起义浪潮,赤眉军起义与绿林军起义就在此时爆发。
  ……
展开
目录
1 前言

上篇 从水浒看宋代法律文化
3 第一章 从梁山好汉看绿林文化
17 第二章 从鲁智深看“行侠仗义”
26 第三章 从宋江看宋代吏胥制度
37 第四章 从晁盖看宋代保甲制度
50 第五章 从吴用看宋代编敕制度
63 第六章 从柴进看宋代八议制度

中篇 从水浒看宋代刑事犯罪
73 第七章 从卢俊义看“十恶重罪”之一
86 第八章 从杨雄看“十恶重罪”之二
101 第九章 从李逵看宋代七杀犯罪
111 第十章 从花荣看宋代窝藏犯罪
121 第十一章 从石秀看宋代教唆犯罪

下篇 从水浒看宋代司法制度
137 第十二章 从杨志看宋代正当防卫制度
151 第十三章 从武松看宋代刑事审判程序
162 第十四章 从朱仝看宋代侦查制度
175 第十五章 从董平看宋代监察制度
188 第十六章 从林冲看宋代刺配制度
204 第十七章 从雷横看宋代监狱制度

215 参考文献

219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