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从水浒看宋代法律文化
第一章 从梁山好汉看绿林文化
“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名伶雅士、绿林好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其中,“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名伶雅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与之相对,“绿林好汉”则构成另一条主线,尤在民间盛行。《水浒传》作为绿林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品,其所体现的侠义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关注。
梁山好汉作为一个群体性的人物经典形象,在《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篇中就提及,“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由此按照天罡星36星、地煞星72星来排定;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排定了众星位次。观察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出身、性格品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聚义梁山的事由更是五花八门,其中,高官小吏、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和尚道士等各不相同,但在梁山泊之上,他们共同聚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实现了在信念上的某种统一,从此意义上而言,梁山好汉可以视为绿林阶层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 “绿林好汉”的称号缘起
根据《辞海》对“绿林”一词的解释:新莽末年,王匡、王凤等聚众起义,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水),号称“绿林军”。后称聚集山林,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诛锄恶霸土豪的好汉为“绿林”。亦用指群盗股匪。
由此可见,“绿林”的概念大致出现在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彼时王莽把持朝政,先杀汉平帝立两岁幼童刘婴为帝,后又废刘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王莽登基之后,试图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缓和当时日趋激烈的社会矛盾,史称“王莽改制”或“王莽新政”。与其篡位的“决绝”相比,王莽的改革则显得颇为“癫狂”。针对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流民膨胀、苛捐杂税沉重等流弊,王莽试图力挽狂澜,但他有一种理想化、异常执着的复古情结。客观来讲,王莽推行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一,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上古时期的井田制,将耕地重新分配,更改官制与官名,改革币制,废止奴隶制度,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均恢复西周时代的模式。其二,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篼政策等。但这一系列理想化的改革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因为“在经济上,他以《周礼》讲的封建初期的井田制度来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用不准买卖人口来解决奴婢问题,前者是复古,后者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自然都行不通。以小易大、用轻换重的钱币改革,再配合五均赊贷,使人民不论在交易或贷款中,都遭受深重的剥削。在政治上,王莽也一味地‘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来实施官名、地名的更改,频繁琐碎,只能造成无聊的纷乱,毫无实际意义。很明显,王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切改革措施,无不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除了成为全国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之外,别无可取之处”。由此,改革不仅没有解决西汉以来的各种流弊,反而激起了全国此起彼伏的起义浪潮,赤眉军起义与绿林军起义就在此时爆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