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几何相位与量子几何初步/21世纪理论物理及其交叉学科前沿丛书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1706
  • 作      者:
    编者:郭昊|责编:周涵//郭学雯|总主编:孙昌璞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几何相位与量子几何初步》介绍了物理学中,尤其是量子系统中的各种几何相位,包括量子纯态的Berry相位和混合态的Uhlmann相位等。作者在纤维丛理论的框架下,利用物理学家熟悉的符号和术语,对这两类相位进行了统一的几何描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量子态的几何性质,包括量子相空间的几何特征、量子态流形的局域几何与整体拓扑性质,以及其在具体物理系统中的应用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力学中的几何相位
  1.1傅科摆
  在1984年,M.Berry发现依赖于外参数的量子体系在经历周期性绝热过程后会获得一个几何相位[1],这就是著名的贝里(Berry)相位。该发现迅速在全世界物理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时至今日,几何相位已经成为现代物理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之一。几何相位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对参数空间的几何结构有着深刻的依赖。其实,几何相位在**物理体系中也并不罕见,在电磁学、光学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影,如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Aharonov-Bohm)相位。几何相位的研究历史可上溯到1956年,当时印度科学家S.Pancharatnam在对**偏振光干涉的研究中就注意到这一相位[2],但在当时并未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在Berry相位被发现后的第二年,物理学家J.Hannay也在**力学的拟周期运动中发现了非常类似的现象[3],即**力学中的几何相位,也被称为Hannay角。著名的傅科摆的进动实际上就是牛顿力学体系中几何相位的体现,我们以此为例阐述一下几何相位的物理图像。如图1.1所示,考虑在地球纬度为θ处的一个傅科摆,假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在傅科摆所在的地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注意到地球本身并非惯性系,因此摆末端的运动方程为
  (1.1)
  其中,,方程右边**项为重力,第二项为摆绳的拉力,第三项为科里奥利力,第四项为地球自转导致的惯性离心力。该方程的解描述了单摆在缓慢旋转的非惯性系中的振动,其振动平面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缓慢旋转(即单摆的进动),因此Ω可以理解为外参数。令傅科摆的振动频率为ω,一般情况下有。假定傅科摆的顶端固定,因此。另外,由于地转离心力正比于Ω2,因此也可以被忽略。受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F的方向并不严格指向球心,即.ez方向(因为地球对傅科摆万有引力的一部分要抵消离心力)。它与拉力T的综合效应可以近似为傅科摆在该xy–平面上振动的驱动力,因此有
  (1.2)
  图1.1位于纬度θ处的傅科摆
  其中,Ωz=Ωcosθ,为Ω在纬度θ处的分量。令w=x+iy,方程(1.2)可写为
  (1.3)
  这是一个常系数二阶微分方程,我们希望寻找形为w(t)=eλt的解,可得对应的特征方程
  (1.4)
  其特征根为
  (1.5)
  因此傅科摆的通解为
  (1.6)
  其中,括号内代表傅科摆在振动平面内的振动,而e-iΩzt代表在科里奥利力的驱动下,振动平面本身的缓慢转动。在地球自转一个周期后,坐标系回到初始状态,而傅科摆的振动平面会转过角度
  (1.7)
  显然,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进动。从图1.1可清楚地看出,实际为地球自转一圈后傅科摆在地球上转过的路径相对球心的立体角,这是一个典型的几何相位,它仅仅依赖于所在的纬度,而与傅科摆的具体运动毫无关系。此外,通解(1.6)的括号内的项在地球自转一周内给出相位
  (1.8)
  这是傅科摆在一昼夜运动所积累的动力学相位。由此我们可以对几何相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所取坐标系(参数空间)上的周期性变化,会使得系统的取向(单摆振动平面)发生改变(几何相位)。
  1.2**力学中的几何相位理论
  傅科摆运动可以理解为给可解的平面单摆运动附加一个缓慢的周期扰动(地球自转),这一扰动也被称为“绝热的”à。从这个例子中,物理学家可以获取如何定义**几何相位的灵感,但要准确定义这一概念,却远比量子几何相位烦琐,需要引入相当多的概念,不过这并非本书的重点。本章将尽量避开复杂的细节,对**力学中的几何相位作简单介绍。
  1.2.1哈密顿力学与辛几何
  先从几何角度对哈密顿力学作简单介绍,一方面为引入**力学的几何相位作铺垫,另一方面也便于以后与量子力学的几何结构作对比。要描述任一**动力学系统需要两个基本要素:用以刻画系统物理状态的集合——相空间P,以及作用于P上的向量场X,而X定义了系统的动力学。具体而言,若x∈P,则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满足
  (1.9)
  哈密顿力学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动力学系统,其相空间上的点由广义坐标(q1,???,qN)以及与之共轭的广义动量(p1,???,pN)组合而成。因此哈密顿力学系统的相空间总是偶数维的:dimP=2N。其动力学由哈密顿正则方程给出
  (1.10)
  其中,H为**哈密顿量。对比式(1.9),我们自然会问:决定哈密顿动力学的向
  量场XH是什么?这需要从哈密顿力学系统的辛几何结构说起。
  定义1.2.1一个辛几何流形由二元组(P,Ω)描述,其中P为流形,而Ω为非退化的二阶闭形式,即满足:①dΩ=0;②若对任意矢量Y∈TxP(x∈P),都有Ωx(Y,Z)=0,则必有Z=0。通常Ω也被称为辛形式。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力学中的几何相位1
1.1傅科摆1
1.2**力学中的几何相位理论3
1.2.1哈密顿力学与辛几何3
1.2.2**可积系统简介7
1.2.3绝热不变量与**绝热定理12
1.2.4**几何相位——Hannay角18
第2章量子纯态的几何相位22
2.1Berry相位简介——标准推导22
2.1.1量子绝热过程与Berry相位22
2.1.2Berry相位与参数空间25
2.2量子纯态的平行输运与Berry相位27
2.2.1量子态之间的平行性和正交性27
2.2.2平行演化条件与Berry相位28
2.2.3平行演化与动力学过程29
2.3Berry相位的纤维丛描述31
2.3.1Berry相位与U(1)主丛31
2.3.2切丛的水平与垂直子空间32
2.3.3Ehresmann联络与Berry联络35
2.3.4平行输运过程与Fubini-Study距离38
2.4两能级体系中的Berry相位40
2.4.1Berry相位的一般表达式40
2.4.2有效磁矢量势和有效磁场42
2.4.3Berry联络、Berry*率与环绕数43
2.4.4SSH模型46
2.5若干简单量子系统的Berry相位50
2.5.1谐振子相干态的Berry相位50
2.5.2自旋-j系统的Berry相位53
2.5.3广义谐振子的Berry相位54
2.6Berry相位与Hannay角56
2.7*Berry相位的应用:霍尔电导——TKNN公式58
2.7.1Kubo公式58
2.7.2霍尔电导61
2.7.3Berry相位与量子反常65
2.8简并量子系统的Wilczek-Zee相位67
2.8.1物理描述67
2.8.2几何描述69
2.8.3自旋四极子系统72
2.8.4一般双重简并四能级系统75
2.9Aharonov-Anandan相位77
2.9.1Aharonov-Anandan相位简介77
2.9.2两能级系统的Aharonov-Anandan相位79
2.9.3Aharonov-Anandan相位的几何描述81
2.9.4纯态几何相位的可迁移性问题81
2.10纯态几何相位的动力学方法83
2.10.1Bargmann不变量83
2.10.2单参数*线与几何相位84
2.10.3量子态之间的测地线与几何相位86
2.10.4Bargmann不变量与几何相位87
第3章纯态流形的几何90
3.1引言90
3.2量子纯态的相空间90
3.2.1量子相空间的纤维化90
3.2.2量子相空间上的K?hler度量92
3.2.3CPN-1与Fubini-Study距离94
3.3齐次坐标下的Aharonov-Anandan相位96
3.4纯态流形的纤维化与距离分解99
3.4.1距离分解99
3.4.2U(1)主丛S2N-1(CPN-1,U(1))100
3.4.3C*主丛CN(CPN-1,C*)103
3.4.4Aharonov-Anandan联络与CPN-1的几何性质107
3.5纯态的量子几何张量110
3.5.1量子几何张量简介110
3.5.2二维量子几何张量的性质116
3.5.3两能级系统的二维量子几何张量117
3.6Fubini-Study距离的几何与物理意义118
3.6.1测地线118
3.6.2量子角122
3.6.3量子演化速度123
3.6.4保真度敏感性124
3.7简并量子体系的非阿贝尔量子几何张量125
3.7.1理论基础125
3.7.2一般双重简并四能级系统127
3.8量子纯态流形的辛几何结构128
3.8.1厄米内积与辛形式129
3.8.2辛形式与量子动力学129
3.8.3辛形式与几何量子化134
第4章量子混合态及其纯化的几何性质139
4.1密度矩阵139
4.2量子混合态的相空间143
4.2.1密度矩阵空间143
4.2.2密度矩阵空间的几何特征146
4.2.3密度矩阵空间的层化150
4.2.4密度矩阵空间的秩分解155
4.3量子混合态的纯化157
4.3.1混合态纯化的定义157
4.3.2平行性的定义159
4.3.3平行性与Bures距离160
4.4Uhlmann平行条件与Thomas旋转矩阵166
4.5密度矩阵纯化的数学物理意义170
4.5.1同一密度矩阵的不同纯化170
4.5.2密度矩阵纯化的旋量表示173
4.5.3准静态动力学过程的旋转解释175
第5章量子混合态的Uhlmann相位176
5.1量子混合态几何相位的研究历程176
5.2量子混合态的Uhlmann相位177
5.2.1混合态纯化的平行演化177
5.2.2Uhlmann相位的几何理论181
5.2.3*从平行演化条件直接导出Uhlmann联络192
5.2.4Uhlmann*率193
5.3Uhlmann过程与动力学过程194
5.3.1两种过程之间的关系194
5.3.2混合态的动力学相位196
5.3.3对偶哈密顿量197
5.3.4混合过程与Uhlmann动力学过程199
5.4Uhlmann过程的其他性质203
5.4.1Uhlmann平行演化条件与纯态平行演化条件的对比203
5.4.2无限高温下的Uhlmann过程205
5.5两能级体系与非幺正Uhlmann过程207
5.5.1两能级系统207
5.5.2SSH模型211
5.5.3关于二维量子系统拓扑Uhlmann数的争议215
5.6幺正Uhlmann过程217
5.6.1幺正Uhlmann过程的存在性217
5.6.2谐振子相干态的Uhlmann相位219
5.6.3自旋-j系统的Uhlmann相位227
5.7Uhlmann-Berry对应关系242
5.7.1Uhlmann相位与Berry相位242
5.7.2Uhlmann*率与Berry*率246
5.7.3Uhlmann*率与Wilczek-Zee*率248
5.8Uhlmann相位的实验模拟250
5.8.1平行演化的实验实现250
5.8.2自旋-j系统的弱化“平行演化”251
5.8.3自旋-j系统的Uhlmann淬火动力学过程253
第6章量子混合态的干涉几何相位260
6.1干涉几何相位简介260
6.1.1混合态的相位260
6.1.2平行演化条件262
6.1.3干涉几何相位与动力学相位263
6.1.4干涉几何相位的规范依赖性265
6.1.5典型例子266
6.2干涉几何相位与Uhlmann相位273
6.2.1混合态纯化与相位匹配条件273
6.2.2干涉几何相位与Uhlmann相位的异同274
6.2.3同一物理过程,两种几何相位275
6.2.4三能级玩具模型277
第7章混合态几何相位的其他定义285
7.1引言285
7.1.1Berry相位的“直接”推广285
7.1.2干涉几何相位的“直接”推广286
7.2热基态–密度矩阵的另一纯态表示287
7.2.1热基态简介287
7.2.2*BCS模型的热基态描述289
7.3热Berry相位291
7.3.1平行演化条件的推广291
7.3.2热Berry相位的理论分析292
7.3.3典型例子296
7.4热Berry相位与U(1)丛298
7.4.1热Berry相位的规范不变性298
7.4.2U(1)丛299
7.4.3Ehresmann联络与U(1)规范联络302
7.4.4U(1)几何相位–热Berry相位303
7.5广义干涉几何相位304
7.5.1简介304
7.5.2系统空间上的幺正演化305
7.5.3辅助空间上的幺正演化306
7.5.4系统空间与辅助空间上的联合幺正演化308
7.5.5典型例子310
第8章混合态流形与量子几何张量314
8.1混合态流形及其度规314
8.1.1混合态相空间DNN314
8.1.2Hilbert-Schmidt度规315
8.1.3Bures度规316
8.1.4Bures度规与量子Fisher信息矩阵320
8.2U(N)–量子几何张量322
8.2.1Uhlmann度规322
8.2.2Uhlmann度规与Bures度规326
8.2.3Uhlmann形式329
8.2.4纯态与混合态之间的对应与不同331
8.2.5Bures距离与Fubini-Study距离332
8.2.6基本不等式与Bures距离的分解334
8.2.7典型例子336
8.3UN(1)–量子几何张量340
8.3.1Sj?qvist距离340
8.3.2Sj?qvist距离与UN(1)主丛342
8.3.3Sj?qvist距离的物理意义346
8.3.4UN(1)–量子几何张量349
8.3.5基本不等式352
8.3.6典型例子355
参考文献363
附录ABerry相位的一些补充计算369
附录BK?hler流形简介371
B.1复流形371
B.1.1柯西–黎曼条件371
B.1.2近复结构371
B.2厄米流形与K¨ahler流形374
B.2.1黎曼度规374
B.2.2厄米度规374
B.2.3K?hler形式376
B.2.4挠率与*率379
B.2.5K?hler流形381
附录CUhlmann相位理论中的一些计算383
C.1Bures距离383
C.2Uhlmann联络385
C.3两能级体系Uhlmann联络的另一种计算方法386
C.4Uhlmann对主丛联络的推导及其问题388
附录D量子淬火动力学简介391
D.1简介391
D.2理论模型392
D.3自旋-j系统的动力学量子相变394
D.4在量子混合态中的推广395
《21世纪理论物理及其交叉学科前沿丛书》已出版书目39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