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尤其近两年中各地民族特色的文旅热拉动国民经济效果明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有赖于不断总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经验,探索从“系统性保护”到“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分析新经验、新地标、新增长点的示范经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旅游强国建设。
本书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2022年和2023年相继火爆出圈、网络传播量已累计超过1000亿的“村BA”“村超”个案为研究对象,观察西部民族村寨在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孕育文化创新的过程、民族文化融合创新与现代化互洽互构的过程以及民族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现代力量的过程,进而解析“村BA”的成功密码以及其为何堪称“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挖掘“村超”赛事以及其产业链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如何激发基层振兴乡村实践策略的。本书对于研究新时代的农文旅开发中应如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第一节 选题缘起
“村BA”与“村超”作为我国近两年的网络热词,是新时代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的基层版本,是小山村/小县城搞出大动静的现象级传播事件,是民族地区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典范操作,也一路领先地为全国方兴未艾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体育+”思路。因这两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分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和榕江县,又都以“村”出了特色而闻名,故常被媒体以“两江两村”赛事统称。带着对“村BA”“村超”何以火爆出圈的研究兴趣,笔者两年中数次前往黔东南州进行田野调查后写作了本书。
2023年4月晴朗的一天,笔者在第一次去往“村BA”发源地——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的网约车上,一边用手机刷着各类媒体对“‘村BA’背后有高人”的讨论和猜测,一边与司机攀谈,当听说小伙子就是土生土长的台盘村民时,迫不及待地问出了“你们的‘村BA’是怎么一下子火起来的?”他轻松答道:“就是靠我们那天亮文化啊。”难道是某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名称?追问之下,才搞清楚所谓的“天亮文化”是黔东南文旅打出的口号——“跳舞唱歌到天亮;斗牛比赛到天亮;乡村篮球到天亮。”从歌舞、斗牛到篮球,可以看出民族村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从传统到现代并且中西合璧的走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村BA”“村超”都是在黔东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上生根发芽,扎实依靠本地各族村民锤炼成文化、创出知名度的农文体商旅综合体,代表新时代民族村寨文化振兴活力的新风尚。
民族地区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返贫风险高的“洼地”,也是民俗传统、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线”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化利用的“前沿”,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村BA”与“村超”,一个孕育于仅1000余人口的村寨,一个上演在人口不足40万的县城,原本都看似平平无奇,甚少出现在贵州的旅游地图中,然而却在2022年、2023年出人意料地创造了比赛日分别涌入20000余名和50000余名现场观众的纪录,掀起的网络直播观看浪潮更是创造了上千亿次的流量奇观,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乃至海外知名度的乡村体育IP。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