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公共关系(基于多重范式视角)/欧美公共关系经典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5738845
  • 作      者:
    编者:(美)尼兰加娜·巴尔丹//C.凯·韦弗|责编:沈刘红|译者:徐明华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作者简介
  [美]尼兰加娜·巴尔丹(Nilanjana Bardhan),美国南伊利诺伊卡本代尔大学语言传播系副教授,主要教授基于全球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关系和跨文化/国际传播相关课程。学术成果曾刊登在诸多期刊上,如Journal of PublicRel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Management,Communication Education,Mass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等。

  [美]C.凯·韦弗(C.Kay Weaver),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管理传播系教授,怀卡托管理学院博士课程召集人,主要教授公共关系、传播理论相关课程。学术成果曾刊登在诸多期刊上,如PublicRelations Review,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New Media & Society,Feminist Media Studies等。

  徐明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5年入选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新时代网络舆情与情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SSCI期刊Telematics & Informatics(排名一区)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团中央重大课题等40余项。发表的SSCI和SCI期刊论文20余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和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情感传播:理论溯源与中国实践》《全球化与中国电视文化安全》《国际传播的理论、方法与展望》《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传播效果研究》,主编教材《网络新闻采写》《融合新闻报道》等。
展开
内容介绍
  1.权威升级,范式革新标杆
  国际传播学权威团队重磅打造,首度构建全球化批判理论体系,突破传统跨文化、传播学单一维度。
  2.范式革新,多维透视全球化
  从国际权力博弈到文化霸权解构,以定性研究案例揭示公关如何重塑全球秩序,构建"理论批判—实践影响'的全景认知模型。
  3.实战赋能,破解跨国传播困局
  学术研究与战略实操双轨并重,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破解文化冲突的战略手册,全球公关3.0时代的必备案头经典。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前言: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公共关系
  尼兰加娜·巴尔丹和C.凯·韦弗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新世纪的世界,我们就必须理解全球化的观念。
  (Appelbaum & Robinson,2005,p.xi)
  全球化不仅强调了“全球”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而且为实践和学术提供了反省和自我批评的机会。
  (Sriramesh,2009a,p.9)
  我们对“公共关系”一词耳熟能详。这也是公共关系从业者和学者演讲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公共关系已经走向全球。但是“全球公共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以及全球化对公共关系学术研究和实践有什么影响?过去二十年,人、组织和系统跨越国家和文化边界的交流与运作方式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尽管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社会文化理论的传统方法不足以将新全球化事实概念化,但它们也没有完全消除其影响力,即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与全球化有关的问题不能一味重复使用过时的思维框架来理论化,但这部分可以作为对它们的批判性反应的结果。本书聚焦这个过渡阶段,来拓展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公共关系的思考和学术研究。
  作为公共关系的教育者和学者,我们注意到了公共关系知识体系的三大空白。第一,全球化现象的所有复杂性尚未得到解决,这个领域仍然处于学理化和非政治化的状态。第二,文化的概念需要在公共关系学术研究中运用更多维的概念去理论化,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去地域化,文化特征也开始朝着碎片化方向发展(Sison,2009)。且我们的学术研究中确实存在文化理论匮乏的问题(Sriramesh,2007),主要表现在,我们认为文化的概念是静态的、可精确定义的,并且认为文化区域等同于领土区域。此外,民族国家仍被概念化地定义为文化的天然容器(Berking,2003)。第三,对于公共关系理论范式的研究仍不够充分。社会科学(现代主义)方法仍然在这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这个方法在公共关系专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它重点关注公共关系应该如何被定义、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但向主流模式提出疑问的其他方法也同样重要,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审视公共关系的功能和影响。例如,通过运用批判性/文化性、解释性和后现代性等方法,能够凸显公共关系在建构社会现实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审视在这个充斥不平等的全球化过程中,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公共关系的进程的(Shome & Hedge,2002)。在这个迅速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如果我们想跟上时代的发展(McKie,2001),不断地提升公共关系的实践应用能力、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那么厘清在实践(或学术)中的文化、交流、语境和权力(Martin & Nakayama,2010)之间的关系则是重中之重。
  本书的目的就是填补这三个空白。尽管一些公共关系学者已经开始探究全球化的复杂性、文化、身份以及权力在公共关系中的特性和作用(Curtin & Gaither,2007),并质疑仅用社会科学功能方法来研究该领域的充分性,但没有一本书专门论述这三个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关系学者开始了范式之争。简而言之,范式是学者们为了研究他们所认为有价值的知识而共同遵从的世界观(Guba & Lincoln,2008;Kuhn,1996;Mittelman,2004)。虽然我们在本书中倾向于批判范式,但我们坚持多学科且辩证的立场,对于所有的观点和价值观保持开放的态度,这些观点都为加强公共关系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所有的范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对知识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Martin &Nakayama,1999),即使它们有时彼此矛盾。但通过矛盾的碰撞也可以促进我们对理论的进一步辩论和反思(Botan,1993)。同样重要的是,公共关系学者能够参与对话,承认他们所属范式的哲学基础,以及不同范式之间的异同。我们不盲目否定持有不同哲学立场的人,这只会导致无意义的争论,试图争论一种范式比其他范式更好。我们所提倡的是尊重不同的哲学观并认识到不同的范式观点所带来的优点和贡献,即帮助人们理解多元文化世界中公共关系的实践、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意义。
  在本书中,我们不采用二元论的方法进行范式之争,而是接纳各方的观点,不赋予任何一种范式优于其他范式的特权。本章将从批判/文化、解释、后现代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剖析全球化、文化及权力应用于公共关系上的复杂性理论。这种多重范式的方法对于在全球文化语境中从事公共关系的教育者、学者、学生以及实践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借此丰富其理论工具。
  本章描述了全球化语境下的公共关系,指出了文化的动态特性以及公共关系领域的研究范式和理论的不足,强调了公共关系学术范式方法的范围以及一些特定问题的批判性方法,并简要总结了本章的内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前言: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公共关系 001

第二章 批判视角下的全球公共关系:将权力理论化 018

第三章 跨文化传播理论对全球背景下公共关系实践的启示 034

第四章 全球流动下公共关系的文化、传播以及第三文化建设 054

第五章 跨文化类型学与公共关系研究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的批判 077

第六章 全球公共关系后现代转向的必要性 102

第七章 对通用/特定公共关系理论的批判:缩小跨国知识差距的需求 122

第八章 公共关系和全球边缘化后殖民主义的批判 143

第九章 基于“气”的公共策略——全球化世界中的关系 164

第十章 公共关系、全球化与文化:框架方法论的思考和未来方向 181

主题索引 2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