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个健康”的新时代内涵
本章导入
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民营经济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本章将全面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其在新时代的贡献。通过梳理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进与拼搏;通过分析民营经济在新时代的角色与贡献,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性。
其次,本章将重点阐释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的内在逻辑。我们将以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民营经济的本质与特征,更加深入地把握民营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民营经济,为日后更好地参与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希望鼓励更多读者积极投身到民营经济的实践中去,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了解“两个健康”的内涵与外延,掌握其内在逻辑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民营经济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扩展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民营经济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
(3)综合目标:培养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同感,激发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创新观,崇尚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增强成为新时代新商科创业型人才的使命感。
第一节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与新时代地位
一、民营经济的界定
“民营经济”原本不是一个明确规范的学术概念,也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人们对中国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非政府经济”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民营经济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王春圃在《经济救国论》中第一次提出了“民营”概念,他把当时国民党政府经营的企业定义为“官营”,而把民间私人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12月所作的报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也提出了与公营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即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与所有制关系密切相关。根据所有制关系的不同划分方式,民营经济可以被划分为广义、内资和狭义三种不同的内涵。
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这一界定方式下,民营经济涵盖了众多所有制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内资民营经济是在广义民营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了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后的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一界定方式更加突出了“内资”的特点,即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内投资者,而非外资。狭义的民营经济则进一步限定了范围,它是指在内资民营经济中除去集体企业后的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经济一般指的是狭义上的民营经济,统计口径上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