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文化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46571
  • 作      者:
    作者:王晓兵|责编:范冰玥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晓兵,1985年9月,男,内蒙古通辽市人,法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知识社会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将人的生存方式界定为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动物直接与世界统一,而人则是通过将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的生存活动状态,制作成自身的意识的和意志的对象,进而在对作为对象的自身的审视与评价中,调适和优化自身的实践状态,在自我理解中实现自身发展。知识生产正是将自身所处生存环境和自身生存状态制作成意识的和意志的对象的特定环节,它是实践活动的自身区分,共享着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有对这一自身区分的活动状态有充分自觉,才能立足本国社会-历史现实展开知识生产。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视角看,是在发端处即受先发国家影响的后发现代化。先发国家为扩大资本积累规模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将后发国家从传统社会拉入现代社会,使后发国家作为其“适格”的寄生供体,在文化上表现为凭靠先发优势形成对后发国家的文化权力优势,制造“标准”以范导后发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从社会视角看,先发-后发结构绝非各国独自发展的时间先后问题,而是资本积累结构下共在的剥削与被剥削、寄生与被寄生关系。揭示先发国家文化权力背后的资本积累结构,结合本国发展实际,在动态的国际关系博弈中厘定自身发展的可能路径,这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性工作。


展开
目录

导言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事理论建构

一、 理论活动是实践活动自身区分的产物

二、 理论活动总是与特定的生存实践相勾连

三、 现代化理论蕴于社会历史现实中

四、 近代国际关系结构衍化的基本线索

五、 先发国家的观念制造和知识生产对后发国家的范导行为

六、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

七、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一体展开


第一章 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 变局时代的实质与内涵

一、 全球资本积累活动中的先发-后发结构

二、 对资本积累结构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次实质推进

三、 资本积累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知识生产活动的基础性影响


第二章 理论建构的文化结构: 知识的生产方式与活动主体

一、 知识生产方式:先发-后发结构衍生的文化霸权结构

二、 知识生产主体: 学科分工的建制及其对评价权的垄断

三、 文化权力势差支配下的理论前提及其解缚


第三章 理论建构的社会心理前提: 理论活动中的非理性前提

一、 知识生产中后发国家发展经验的“质料化”危机

二、 先发-后发结构下知识生产中的情绪导向

三、 先发-后发结构下知识生产中评价逻辑与行动逻辑分裂


第四章 理论建构的后发属性: 不同时期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理论建构史梳理

一、 先发国家现代化理论对后发国家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影响

二、 文化霸权理论背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先发后发结构

三、 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及其现代化理论建构


第五章 理论建构的具体化原则与展开逻辑: 唯物史观的具体化

一、 理论建构的起点: 反思现实的理论化过程

二、 国家与世界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 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 唯物史观具体化角度的中层研究

第六章 结语:“请循其本”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认识世界是人的生存实践本性的内在环节,因而是必然的

三、 人的生存实践条件的变化,是认识变化的根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