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建筑的故事(精)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0134872
  • 作      者:
    作者:吴焕加|责编:王忠波//张锦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建筑泰斗吴焕加先生的遗笔大作。

吴焕加先生以 20 世纪西方建筑为主线,用通俗笔触串联专业知识,通过经典案例揭示现代建筑的演变: 从1851年伦敦水晶宫的工业化突破到埃菲尔铁塔的结构革命,从密斯的巴塞罗那馆极简美学至盖里的解构主义实验……既回溯柯布西耶、赖特等大师的创作理念,也关注巴西利亚政治中心、蓬皮杜中心等当代地标,并穿插纽约世贸中心抗撞击设计、悉尼歌剧院建造争议等历史细节,展现建筑从技术理性到人文表达的多维张力。

本书写作风格亲切自然,摒弃翻译腔和晦涩术语的堆砌。用 “报春花” 形容水晶宫的革新精神,以 “凝固的音乐”诠释朗香教堂的诗意……兼以200 余幅高清建筑图片贯穿全书,让读者在生动的故事中轻松领略现代建筑的魅力。

吴焕加先生创造性地引入东方美学意象,尤其是将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的流动感相联结,使得对现代建筑的解读不只来自西方,而是有了东方话语。

更可贵的是,吴焕加先生从不居高临下,他诚恳地展示了自己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建筑的认识全过程。他的困惑、他的心得感悟都那么贴近普通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对撞击穿了审美鄙视链。


展开
作者简介

吴焕加(1929-202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吴焕加教授对建筑思潮、建筑属性与发展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出版专著20余种和论文近百篇,谙熟西方现代建筑史,其论著长期作为国内建筑学教科书使用。著有《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外国近现代建筑科学史话》《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生动的叙事与史学家的视角,串联起百年间现代西方建筑与人文思潮的激荡变迁。以标志性建筑为切入点,全书剖析了经典案例如“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如何成为现代建筑的先驱,展示了“摩天楼”“纽约世贸中心”如何使得技术突破与城市化相交织,并通过包豪斯校舍、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赖特的流水别墅等大师作品,诠释功能主义与自然哲学的融合。并聚焦了后现代转向,如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技术暴露美学,解构主义对传统秩序的挑战,以及盖里等建筑师如何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书中穿插200多幅精美建筑图片和手稿,扎根本土语境,以通俗易懂的笔触解析建筑理论,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是了解现代建筑的绝佳读物。


展开
精彩书评

吴焕加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是世界近现代建筑史与建筑理论学术研究的最主要开拓者与引领者之一,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近现代建筑史与建筑理论学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吴焕加先生是中国婺派建筑学说创立的指路人。

——中国婺派建筑学说创立者、著名建筑师 洪铁城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前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 20 年,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动荡促使人们容易接受新思潮和新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和严重房荒促使建筑师中的改革派面对现实,注重经济,注重实惠。这种情况在原来是工业强国,战争中被打败,战后初期遇到严重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的德国尤为突出。在那里,困难、挑战和机遇并存。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于 1919 年在德国魏玛创办了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魏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简称“包豪斯”(Bauhaus)。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70)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积极创新,并投身于战后德国大规模 的低造价住宅实践。在法国,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1923 年,他出 版《走向新建筑》一书(Vers  une  Architecture),激烈批判因 循守旧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新精神的新 建筑。他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等工 业产品中汲取建筑创作的启示。他甚至给住宅下了一个新定义: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同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新的建筑观念渐渐形成,与之相应,新的建筑风格也逐渐成型。1927 年,在密斯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了一 次新型住宅展览会,各国新派建筑师展示了他们在低造价住 宅方面的创新成果。1928 年,来自 12 个国家的 42 名新派建 筑师在瑞士集会,成立名为“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CIAM)的国际组织。在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界总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一种名为 “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和流派在 20 年代末的西欧成熟起来,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

  从 20 年代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主张及 CIAM 的宣言来看,现代主义建筑在理论上有几个重要的观点:

(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工业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号召建筑师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architectonic),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德绍市的包豪斯校舍(Dessau Bauhaus, 1925—1926,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图 7),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1928—1930,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图 8),1929 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German Pavillion, Barcelona Exhibition,1929,建筑师密斯)(图 9),巴黎瑞士学生宿舍(Pavillon Suisse,1930—1932,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芬兰帕米欧疗养院(Paimio Sanatorium,1929—1933,建筑师 A. 阿尔托)(图 10),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Van Nelle Tobacco Factory in Rotterdam,1927—1930,建筑师 J.布林克曼与 L. C. 万德佛拉格特)(图 11)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百年回眸:20世纪西方建筑小史

 

解构建筑在今日显山露水,有其时代的、社会的条件及思想的、观念的基础。

有一点是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较多的闲钱。写草体或写楷书,没有钱的差别。“颠张醉素”(张旭与怀素),说饮酒大醉后能写出草书神品,只不过多费一点酒资,算不了什么。解构建筑则不然,它比盖老实样子的房子贵多了。香港汇丰银行那种高技派风格都贵得厉害,何况解构!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大学校长即使倾心解构,靠自己的预算决盖不出俄亥俄州立大学那种带大量空架子的艺术中心。搞解构多花钱,有闲钱才能搞解构,这是确定无疑的。

再一条是宽松的政治环境。当年俄国青年在艺术学堂试验构成美术,列宁抽空去看了,温和地泼了他们一盆冷水。后来斯大林掌国,构成派诸君子就难以存活,遂消散了。墨索里尼先提携未来派,后来反目,未来派也消失了。纳粹德国更不用提了,希特勒一上台,包豪斯诸先生只好流亡异邦。现在的欧美,只要业主接受你的方案,又肯供钱,那你就去盖吧。然而解构建筑数量仍不甚多,因为业主并非个个大有余钱。

这些都是浅显的事实。在浅层原因之后,我觉得还有深层的原因。

现在,解构这个名字已经被炒热了,事实上被称为解构建筑的作品还有另外一些名称。大家知道,曾有非建筑( Non-architecture)、 否 建 筑( De-architecture), 反 建 筑( Antiarchitecture)等美名,还有诸如破碎派( Fragmentalism)、搅乱的房子( Subverted builiding)、离散( Detachment)、扰乱的完美( Violated perfection)等雅号。这些名称或形容词,其实更能道出解构建筑的主要特征。

散乱、搅乱、扰乱、破碎、离散等等,可用一个字,即“乱”来总括。乱字上了建筑,乱字成了建筑艺术,乱字成了建筑审美范畴,这是 20 世纪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

……

1963年美国科学家洛伦兹提出,人对天气从原则上讲不可能做出精确的预报。3个以上的参数相互作用,就可能出现传统力学无法解决、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事实上,液体在管子中的流动、河流的污染、袅袅的烟气、飞泻的瀑布、翻滚的波涛,都是瞬息万变,极不规则,极不稳定的景象。一位科学家说他观察到的是“犬牙交错,缠结纷乱,劈裂破碎,扭曲断裂的图像”。混沌学出现了。有人说“混沌无处不在”,“条条道路通混沌”。许多科学家转向混沌学的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发表了不下5000篇研究论文、近百部专著和文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混沌学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对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又一次巨大冲击”。

混沌学(Chaos)表明,“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有序与无序伴生、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简单与复杂一致的世界。因此,以往那种单纯追求有序、精确、简单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牛顿给我们描述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量的世界,而我们真正面临的却是一个复杂纷纭的质的世界”。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混沌早有感知,这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和艺术观都有影响。而在西方,是最新的科学知识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在科学家把混沌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之前,艺术家已经先期感受到宇宙之混沌,并将它们表现在艺术创作中。

在20世纪的建筑家中,除了俄国构成派人士外,西班牙的高迪是在建筑作品中表现混沌的先行者。勒·柯布西耶于50年代中期创作的朗香教堂,是20世纪中期体现混沌的一个最重要的建筑作品。

再往后,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审美观念,他们认同并欣赏混沌——乱的形象(图18)。建筑师渐渐感到简单、明确、纯净的建筑形象失去了原先的吸引力。公众中许多人爱上了不规则、不完整、不明确,带有某种程度的纷乱无序的建筑形体。艺术消费引导艺术生产,许多建筑师朝这个方向探索试验。在这个微妙而不易觉察的社会思想意识的演变中,解构风格慢慢地、怯生生地露出来,然后慢慢地传开。

——建筑与解构


展开
目录

1百年回眸——20 世纪西方建筑小史

49近代结构科学的兴起

85现代建筑的报春花——1851 伦敦世博会水晶宫

103巴黎埃菲尔铁塔

111摩天楼的兴起

128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142巴黎瑞士学生楼

152纽约联合国总部建筑群

161密斯与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177赖特的流水别墅

192尼迈耶与巴西利亚的政治中心

199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与当代一种建筑流派

221柯布西耶与朗香教堂

266悉尼歌剧院的建造

280贝聿铭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299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352建筑与解构

393弗兰克·盖里的创作路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