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理论与技术解析)/新生物学丛书
0.00     定价 ¥ 1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04754
  • 作      者:
    编者:潘兴华//何志旭//田川|责编:罗静//薛丽//尚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理论与技术解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性解析了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重点阐述了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理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与质量、疾病治疗应用等,旨在为读者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系统性知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理论与技术解析》分为人体细胞的基础理论、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治疗疾病的特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与质量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组织损伤的原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适应证和技术方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疗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风险防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技术发展9章,精心设计和绘制了194幅示意图。开篇以人体细胞生物学特点为切入点,阐述细胞命运调控、与疾病的关联及组织器官稳态机制,继而聚焦干细胞基本特性,对比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的差异,重点突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来源、保存及运输方面的优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理论与技术解析》以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理论与转化应用为核心,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可塑性及组织损伤修复机制,详解其分泌因子与外泌体的治疗作用;从制备流程、质量控制到异质性分析,构建技术操作规范;结合衰老干预、代谢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领域临床应用案例,剖析治疗机制与量效关系,同时还阐述了安全性风险防范措施与产业发展趋势。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人体细胞的基础理论
  **节 人体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一、人体细胞的内涵
  人体细胞是位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具有相对*立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元,也是人体内执行生命活动和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主要由有形成分和体液组成,人体的有形成分组成层次从小到大可分为:分子、细胞核、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人类的各种组织和器官都是由细胞按一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排列组合而成的(图1-1),细胞之间分布有体液、基质、血管、神经等,血管和神经本身也由细胞成分组成,体液中包含各种离子、内分泌激素、细胞调节因子和营养物质等。人体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包括各种组织细胞、生殖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组织干细胞)等,根据组织类型,细胞可分为上皮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肾细胞等。不同组织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各异,有长梭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部分。
  除成熟的红细胞和生殖细胞外,每个细胞内都包含人体的所有遗传信息,主要的物质转运、合成与分解代谢、分泌等功能基本上由细胞承担或在细胞内完成,因此,细胞是人体生物功能发挥的*基本单元。人体内的细胞数量在40万亿~70万亿个,细胞种类有270余种,除生殖细胞以外,其他细胞都含有23对染色体。不同年龄、身高、体重的人体内的细胞数量有一的差异,多数细胞处于更新换代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新细胞主要来源于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与组织内干细胞的动员、增殖和分化。
  图1-1 细胞与人体结构、组成的关系
  二、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由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组成,成人体内各种组织中的组成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各异,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20μm。人体内*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在200μm左右。除成熟的红细胞外,其他细胞都有至少一个细胞核,除生殖细胞外,细胞核内均含有23 对染色体,数量是生殖细胞的2倍,其是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与控制分裂、分化、遗传、变异的中心。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初的受精卵细胞通过分裂增殖,由1个变为2个,2个变为4个,4个变为8个,由此倍数生长成集合体。人体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细胞膜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复杂功能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主要作用是保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细胞膜也能接收外界信号刺激并使细胞做出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类、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包含处于悬浮状态的各种细胞器,主要有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是构成细胞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位置,由核膜包围,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中含有蛋白质和核酸,核酸精细排列组合构成DNA链,其特定序列编码遗传信息,以此为模板经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核仁位于细胞核中央位置,为单个和多个球形小体,是合成核糖体的场所。
  人体内有多种多样的细胞,由细胞有序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细胞功能各异,但都有以下基本功能(图1-2):①人体内的所有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按一定的三维结构有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可以形象地把人体比作高楼大厦,细胞就是其中的砖块;②所有遗传信息均包含于细胞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人体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染色体中的DNA 分子里,这些DNA分子由特定的碱基序列有序排列组合而成;③人体内主要的新陈代谢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④细胞具有物质传递功能,细胞外的离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水等均可通过细胞膜转运进入细胞;⑤细胞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在接收细胞外信号后,按照特定的信号系统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合成与分解代谢等发挥生物功能;⑥细胞具有运动功能,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具有运动的属性;⑦细胞通过分裂增殖实现人体生长发育、组织细胞更新换代,通过细胞更新维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等;⑧大多数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如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外泌体、激素、递质和细胞外基质等。
  三、人体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内涵和意义
  细胞生长是细胞的数量不变,而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使体积增大、质量增加和功能发生改变。细胞生长的意义是使细胞逐渐变成熟,生长到一定程度即进行分裂增殖。
  图1-2 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分裂是指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胚胎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产生多个细胞,进而形成组织,组织再进一步形成器官。分裂之前的细胞称为母细胞,分裂之后的新细胞称为子细胞。细胞分裂一般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步骤,分裂方式分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成体组织细胞分裂的意义是更新、补充组织细胞,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组织细胞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细胞分化的规律是由全能细胞向多能细胞分化,多能细胞再向单能细胞分化(图1-3)。到达分化终末阶段的细胞称为特化细胞,特化细胞*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与关闭,*终以基因为模板产生功能性蛋白。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在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遗传信息选择性表达,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等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出现差异,从而向着不同方向稳定变化。一般来说,细胞分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不可逆的,一旦开始向某一方向分化,很难逆转为原来的细胞类型,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例如,体细胞核移植、导入某些外源基因等,分化后的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也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过程称为去分化或重编程。在特定的条件下,细胞还可能发生转分化,即某种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其他类型的细胞,例如,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转分化为肝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分化的意义是通过细胞分化产生不同功能的细胞群,使人体中的细胞趋于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对于个体而言,细胞分化越多,说明个体的成熟度越高,如果全部细胞分化成熟,则个体衰老死亡进程随之加快。
  图1-3 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及形成组织器官
  发育是指在生命过程中,人体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生长变化,其中,细胞生长和分裂是量变,而细胞分化是质变,因此,细胞生长、分裂、分化是人体发育的细胞学基础。这一过程涉及营养、代谢等系列变化和基因修饰与表达模式的改变。
  四、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人体细胞的相似性(图1-4):①结构上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与成分,但红细胞除外;②人体内所有细胞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都是由*初的受精卵细胞分裂、增殖、分化、生长而来;③细胞内DNA 的序列结构、组成成分一致,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④以一分为二的方式分裂增殖;⑤都有新陈代谢、物质转运和信息传递能力。
  人体细胞的差异性(图1-4):①分布于各种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有梭形、多边形、圆形等不同形态的细胞,有组成神经、肌肉、血管等的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细胞;②基因表达与调控模式不同,不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主要是遗传基因表达的开启与关闭模式不同所致;③DNA 的表观遗传修饰模式和程度不同,这是不同组织细胞的遗传基因结构与组成完全相同,但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④细胞内的亚细胞结构和各种分子组成、含量有一定差异;⑤细胞膜上具有物质转运、信息传递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的种类、含量、分布不一样;⑥不同类型细胞的分裂增殖方式、更新能力和寿命不同,如肝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较强,而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较弱,但心肌细胞寿命较长;⑦体外生长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千差万别;⑧代谢与迁移、运动能力各不相同;⑨对体内外环境,特别是对病理性刺激(如核辐射、毒性物质等)的敏感性不同。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可显著影响细胞内的基因修饰与表达模式,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
  图1-4 组织细胞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五、人体细胞表型与功能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遵循“分子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即人体细胞核内含有由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4 种脱氧核苷酸有序排列组合而成的DNA 序列,其中含有人体所有的遗传信息,包括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调控序列和内含子等。
  以DNA序列为模板,在转录因子、酶类和调控序列等的作用下转录为RNA,再经剪切、编辑形成信使RNA(mRNA),以信使RNA 为模板,经过转运和在有关酶类、辅助因子及能量的作用下翻译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图1-5)。遗传信息的总体流向是以DNA为模板转录为RNA,再以编辑成熟的RNA为模板翻译为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以单链DNA为模板,可以复制出互补的DNA序列,以RNA为模板也可以反转录为DNA,但蛋白质不能逆转为RNA或DNA。特定个体内的所有组织细胞的DNA序列结构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完全一致,但并不是所有遗传信息都能够同时得到有效转录和翻译。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受表观遗传修饰和RNA剪辑等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导致某些基因开放与关闭,进而使转录谱和蛋白谱发生改变,*终引起不同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差异。细胞的生长、分裂增殖和分化同样受到表观遗传修饰和染色体重塑的调控,干细胞在调控因素的作用下,生长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细胞,进而维持组织器官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稳定性。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其接收的细胞外的信息不同,导致基因关闭与开放模式和转录谱明显不同,因而各种组织细胞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DNA序列的有序排列组合决定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如果细胞的DNA结构发生改变,如断裂、移位、碱基替换等,就会使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功能衰退(衰老)或异常增殖(肿瘤)等。
  图1-5 人体细胞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
  六、人体组织细胞的寿命
  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组织细胞的数量与活性,衰老相关的基因修饰组、
  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分子谱变化规律等分析发现,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进程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各不相同(图1-6),肠黏膜细胞的平均寿命为3天,味蕾细胞的平均寿命为3 天,白细胞的寿命为7~14天,皮肤细胞的寿命为7~30天,精子细胞的平均寿命为50 天,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肝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50天,巨噬细胞的寿命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脂肪细胞和骨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0年,记忆性T淋巴细胞(T细胞)、B淋巴细胞(B细胞)可存活数年至几十年,卵细胞可以存活50年,而脑、脊髓和眼等组织中的神经细胞的寿命则长达几十年,几乎与人体寿命相同。
  在人体中,每分钟有上亿个细胞死亡,人体细胞平均每2.4年更新1次。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平均可传代培养50代,每传代培养一次相当于在人体内生长2.4年,据此推算,在理想状态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应为120岁。由于受环境、饮食、心理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人体组织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进程可能会发生一定改变,因此,大多数人的寿命很难达到预期,但随着基因编辑、体内重编程、干细胞治疗、器官移植及疾病防治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步延长。全球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维护老年人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防治老年相关疾病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人体细胞的基础理论 1
**节 人体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1
一、人体细胞的内涵 1
二、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三、人体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内涵和意义 2
四、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五、人体细胞表型与功能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 5
六、人体组织细胞的寿命 6
七、人体细胞的转分化与逆向分化 7
第二节 人体细胞的命运 8
一、人体细胞的起源及组织器官的发育生长 8
二、人体组织细胞的微环境 9
三、人体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11
四、人体细胞的再生与新生 12
五、人体细胞的可塑性 13
六、人体细胞与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的关系 15
七、人体组织细胞的命运 16
八、人体细胞生长与分化命运的调控 17
九、成体细胞重编程 19
十、细胞衰老及其生物学意义 20
十一、清除衰老细胞的意义 22
十二、正常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关系 24
十三、正常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的鉴别特征 25
第三节 人体细胞与疾病的关系 26
一、人体细胞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26
二、细胞衰老的原因和鉴别标志 27
三、组织细胞的病变类型 28
四、细胞自噬与死亡方式 29
五、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信 30
六、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变化规律 31
第四节 人体细胞与组织器官稳态 33
一、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及其主要特征 33
二、成体干细胞与组织器官稳态的关系 34
三、人体细胞衰老与组织器官衰老的关系 35
四、人体衰老的细胞学说 36
五、人体衰老的基本规律 37
六、健康、亚健康和疾病 38
七、细胞治疗技术的应用 39
第二章 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治疗疾病的特点 42
**节 人体干细胞的来源与分类 42
一、干细胞的定义 42
二、干细胞的来源和分类 43
三、成体干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 44
四、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特点 46
第二节 不同类型干细胞的特点 47
一、胚胎干细胞 47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 48
三、成体干细胞 49
四、间充质干细胞 50
五、成体干细胞与成熟细胞的差异性 52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保存 54
七、间充质干细胞的运输 55
第三节 干细胞与疾病治疗 56
一、人体干细胞对维护组织器官稳态的重要性 56
二、人体干细胞与衰老的关系 57
三、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原理 58
四、干细胞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应用 59
五、干细胞与传统药物的区别 61
六、干细胞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62
七、干细胞治疗的个体疗效差异 63
八、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 64
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社会乱象及危害 66
十、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67
第三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70
**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70
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及鉴定标准 70
二、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71
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73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74
第二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塑性与组织损伤修复 75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塑性 75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塑性的机制 76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塑性的意义 77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修饰与表达 78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靶向归巢特性 79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组织损伤的机制 80
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疾病治疗的优越性 81
第三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与组织损伤修复 82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及其治疗意义 82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 83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84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其分泌因子对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 85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免疫排斥反应 87
六、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 88
第四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90
**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 90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流程及要求 90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效率 91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持续传代扩增 92
四、保存自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意义 93
五、新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 94
第二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质量评价 95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流程 95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98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 99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的建设要求 100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放行检验 102
第三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质性 103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别方法 103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亚群多样性 103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群中的高活性干细胞 105
第五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组织损伤的原理 107
**节 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命运 107
一、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靶向归巢 107
二、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损伤组织集聚的关键诱导因素 108
三、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体内的命运 109
四、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演变过程 110
第二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组织损伤的体内调控机制 111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DNA损伤 111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干预作用 112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提高损伤组织细胞的自噬能力 113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抗氧化应激功能 114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疾病的原理 115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116
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炎症反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原理 118
八、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与炎症的双向调节的依赖因素 119
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耐受 120
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血管再生与新生 121
十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出血管的机制 122
十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损伤的机制 123
十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入脑组织的途径 124
十四、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及修复组织损伤的机制 125
十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特点 127
第三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分化调控 128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与分化的调控因素 128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谱系 130
三、表观遗传修饰对UCMSC生长分化的调控作用 131
四、表观遗传修饰在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与分化中的应用 133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塑性 133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红细胞的可能性 135
七、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 136
八、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血小板的可能性 137
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生殖细胞的可能性 138
第四节 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微环境的互作关系 139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受体与功能 139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内的亚细胞结构特征 140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器官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141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损伤组织微环境的关系 143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损伤组织的实质细胞的互作 144
第五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与示踪 146
一、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示踪 146
二、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示踪 147
三、BrdU及荧光染料标记示踪 149
四、DiR标记示踪 149
第六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演变 150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在体内的迁移和分布 150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造血与免疫功能 152
三、影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效的因素 153
四、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化方向 155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细胞融合 155
第六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适应证和技术方法 158
**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适应证 158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疾病类型 158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适应证研究 159
三、科学合理地选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 160
第二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 161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制剂的质量要求 161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与技术流程 163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技术流程 164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入疗法和动脉介入疗法 165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时机选择 167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疗程 168
七、慎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疾病 168
第三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疗效 171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疗效评价 171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疾病的疗效 173
三、自体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疗效差异 174
四、异体与自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疾病治疗的特点 175
第四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量效关系 176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剂量选择 176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有效剂量 177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大安全剂量 178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量效关系 179
第五节 辅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方法 180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饮食要求 180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181
第七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疗效 183
**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衰老的作用与机制 183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进程的干预作用 183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衰老的机制 184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基因甲基化重编程 186
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衰老 187
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恢复月经的现象解析 188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胸腺衰老 189
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器官纤维化的机制 191
八、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器官纤维化的疗效分析 192
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 193
第二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疾病 195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与机制 195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脓毒症 196
第三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疲劳综合征与失眠症 197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疲劳综合征 197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眠症 199
第四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代谢异常 201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代谢综合征 201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动脉硬化症 202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 203
第五节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与炎症性疾病 205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05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07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 20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