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渡古镇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山水环境是她的骨骼,街巷渡口是她的经脉,房屋建筑是她 的肌肤,祖祖辈辈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她生生不息的血液。千年的历史在她的身上留下了 岁月的痕迹,也赋予了她独特的神韵。我们循着历史的记忆,回到中渡的过去,理解她的文化是 怎样一步一步沉淀的;我们踏遍她的山山水水,观察她的一草一木,感受她的美丽风貌是怎样构 成的;我们穿梭在她的街巷,抚摸她的城墙、民居,记录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痕迹;我们立足 当下,仰望璀璨的星空,畅想她美好的未来。
中渡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她地处桂中广西四十八㟖山区,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 盖,古镇建在群山中的盆地里,周围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古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代的东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就有屯兵驻守的记载。因其地理位置显要,易守难攻,在其 后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里,古镇逐渐成为中原王朝防御少数民族起义和地方匪患的重要军事据点。 从公共设施到民居的建设,中渡刻上了先人们根据当时的防卫需求留下的许多武备文化的印记, 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历经元末少数民族起义、古田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大 小战役的冲击,古镇留下了许多极富价值的历史建构物,这些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广西并不多见, 能完整、真实保留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
提到“镇”字,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一个是炊烟袅袅、繁荣富 庶、岁月静好的“小镇”“市镇”;一个是高筑壁垒、严阵以待、气势汹汹的“军镇”“藩 镇”。这两种意象奇妙地集于一个汉字上,也往往奇妙地集于许多叫“镇”的地方上。中渡 镇就是这样。 据说元朝的都统帅韦颜奉旨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后,来到了山清水秀的中渡地界。他举目 四望,发现这里四围环山,易守难攻,依傍洛水,便于兵粮漕运,于是决定在此设置关隘, 督兵屯田,挖沟筑墙,建设城防。 从此,桂中区域有了这么一个“镇”,就像放置了一个铁块压住了一个东西。周边哪里 有匪患和少数民族起义, 都能迅速得到控制,守四方安宁。中渡镇开始成为桂中地区重要 的军事中心。古镇完整的“城门—护城河—城墙” 防御体系从那时起逐渐成形,历经近700 年,不断发展完善,保存至今。 军营的存在不仅带来了安宁,也带来了市场交换的需求。于是周边的百姓们开始在这里 做买卖,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又因为这里依傍洛水,渡口众多,水路交通便利, 吸引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商贾百姓,中渡镇逐渐成为了一个繁华的桂中商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在眉山洛水的环抱中, 中渡镇城防整齐森严,角旗猎 猎,渡口上船行如织,来往穿梭,市场里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可不是一片炊烟袅袅, 繁 荣富庶,岁月静好的景象吗? 中渡的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兵后礼,不断地开发耕耘这片美丽的土地,也将 “武备文化”和商埠“渡口文化”两种特征,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
中渡城隍庙会始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20 世纪50 年代起,中渡城隍 庙会曾一度停办。直到2005 年5 月,中渡人自发捐资重修庙宇再塑神像之后,中断了半个 世纪的庙会活动才开始恢复。2018 年,中渡城隍庙会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渡城隍庙会中有“五福”,即上香祈福、城隍爷巡城送福、山歌彩调唱福、和家宴送福、 灯会传福。整个庙会过程除了传统的烧香祈福、和家宴,唱彩调、山歌、桂剧, 舂擂盆外, 还有放花灯、民间手工艺品展示、特色美食一条街、拔河比赛等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活动丰 富多彩。庙会不仅是一次礼祀的仪式,还是一个展示民间艺术的平台, 是传承民俗文化的 一种载体。 中渡城隍庙会活动除了城隍爷巡城送福这个重要环节, 还有一个重头戏是和家宴。这 是中渡一项独特的民间习俗, 是群众关注度与参与度很高、颇能体现幸福指数与情绪价值 的活动在中渡,古时就有吃和饭的习俗,和家宴就是由吃和饭演变而来的。 旧时汇聚中渡的商贾多为客家人,邻里、主宾因生意、私交来往日益增多,感情逐渐深 厚。因此,民间商会理事会在策划城隍庙会活动时,发动当地富商等集资筹款,庙会巡游活 动结束后,当天傍晚,本乡或本街“合得来”的邻里乡亲、外地客商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 家互相问候, 畅谈交流,话题内容一般是当年气候、作物收成、农事计划、生意经营等。 为筹备和饭,各家各户共同动手做菜。在古镇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上摆起圆桌,一张接 一张呈长龙状,场面热烈壮观。开饭时,所有人共同举杯,祝愿彼此健康吉祥,家族兴旺发 达。族长、街长则利用这个“饭局”的大好时机,宣传街规民约、家风家训,教育和引导大 家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把生活越过越好。 旧时吃和饭,还有戏可看。武圣宫前面的空地,从前有个硕大的木石结构的圆形戏台, 建于同治三年(1864 年),戏台周边可容纳两三百人围聚观看表演。庙会组织者会用筹集 而来的活动经费包下剧目供大家观看,有京剧、桂剧或者彩调。如此“和饭”,当然是越吃 越香,越吃越热闹,街坊邻里越吃越团结。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统一友善和睦的价值 观,极大地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这种社交习俗,长久地保持着让人眷恋的魅力,在古镇 人的情结和乡愁中占据着最温暖的位置。2012 年,中渡将“吃和饭”改称为“和家宴”, 提升了“和”之格局。有“家” 有“宴”,意味着更和谐,更温暖,更丰盛,一如深植于 厚土的植物开出繁花。
前 言 _ 001
榕荫古渡 _ 005
四十八㟖的明珠 008
古建筑的生命花园 016
“武备文化”与“渡口文化” 039
未曾远离的背影 056
民俗礼祀 _ 067
武圣宫里的几位神仙 068
城隍庙会与和家宴 077
西眉对歌 094
烟火民生 _ 115
清泉润稻香 116
最是那碗乡愁 126
山水清音 _ 147
喀斯特山水文化 148
摩崖石刻与碑刻 164
保护与发展 174
后 记 _ 180
主要参考书目 _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