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301189
  • 作      者:
    作者:郑国诜|责编:赵亚荣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作者简介
  郑国诜,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访问学者,获得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海外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到香港中文大学沪港联合发展研究所访学,现为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培硕士生导师;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监事长、福建省旅游学会理事、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物流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福建省旅游协会评审专家库专家、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专家、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龙岩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龙岩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岩市创业导师、龙岩市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库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文旅经济、物流经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2部,参与撰写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福建省社科一般项目、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项目以及其他市厅级项目20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闽西已先后经历了摆脱贫困、追求温饱、总体小康、相对富裕、全面小康的阶段,现在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致力于共同富裕的阶段。闽西乡村已实现了全面小康,随之而来的是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振兴发展路径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
  创新乡村振兴路径,促进闽西乡村振兴,需要在优化闽西乡村布局与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在数量上推动闽西农民减少、在素质上推动闽西农民能力提升、在目标上推动闽西农民共同富裕。
  闽西以约占龙岩全市总就业人数20010的农业就业人数创造出占GDP比重不到10%的农业增加值。要提高闽西农民收入,必须提升农民的边际产值。一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县城(市区)的人口承载能力;二要优化农民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增量提质行动,探索旧村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有效挂钩并把相关收益反哺农村,推动更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三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三产融合,优化物流与商贸组织,通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增加闽西村民在乡村进行非农就业的机会。
  要通过组织农民和培育农民提升闽西农民的素质。一方面要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来组织农民。增加闽西农民接受现代社会化服务的机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传统农户向现代农户转变,通过“村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党支部+基地+公司+联合社+农户”等方式把闽西农民组织起来,完善农户与现代新型农业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类“土特产”从田间地头不断变成产品和商品,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拓展提高“土特产”价值,让有组织的农民在产业链中发力并分享农业产业化的红利。另一方面要围绕生产效率效益提升来培育农民。要以县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效益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开发适应闽西山区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大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向现代化农业要效率,向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效益。
  要通过内外合力在目标上推动闽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调动外部力量不断支援闽西乡村。要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友爱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在改善和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布局等影响交易成本和集聚经济的外部环境方面,市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积极作为,要以乡镇作为乡村振兴单元有规划地撤并居民点,提高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和生产生活较便利的中心村的聚居程度,避免因村庄规模过小造成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与公共服务运行成本太高,进而导致市场主体无法或不愿参与;政府要引导社区、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主体参与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乡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但在社会未能履行供给职能的领域要主动承担责任;政府既要重视对市场、社会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也要重视强化制度建设,避免市场、社会失灵;政府的有效作为也要限制边界,目的是支持生产性企业家而不是非生产性企业家,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职业农民发展,让农民有能力和发展动力,提高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的友爱程度。二是促使闽西乡村振兴的内部动能持续生成。一方面要更好地利用市场化逻辑和行政化逻辑,推动更多要素协调有序进入乡村。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农民有力、集体有能、社会有爱的“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促进内源吸引型乡村更有魅力、通道型乡村更有集聚力,发挥这两类乡村承载发展要素的主体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和主要载体。针对外源吸引型的偏远乡村,需要政府、市场、农民、集体、社会组织协力助推村民搬迁到具有要素集聚能力的地区(内源吸引型乡村、通道型乡村或城镇),对于那些无法或不愿搬离的弱势群体,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进一步打好“大爱龙岩”牌,通过社会公益组织或采取保底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人文关怀,体现社会有爱。另一方面要提高区域与非区域要素的适宜程度,推动要素禀赋类型与发展模式匹配。充分利用闽西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激发红色旅游的富民效应;充分利用闽西生态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争取更多财政纵向补偿和地区间横向补偿等方式强化生态补偿,推动生态农业、低碳循环工业、生态服务业等绿色产业发展,建设“森林生态银行”“文化生态银行”等各种类型的“生态银行”(杜健勋、卿悦,2023),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组织更强大的力量深入挖掘优秀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总结提炼经验,树立更多可供学习借鉴的典型,讲好生态文明建设“龙岩实践”的真实故事,向世人展示龙岩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感人的优秀成果,促进更多无形的生态资源和精神财富向有形的载体和产品转化,把龙岩的生态财富与精神财富更多地转化为经济财富与物质财富,从而带动村民致富、村财增收、乡村共富。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进展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闽西乡村振兴实践进展综述
第一节 闽西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闽西乡村振兴实践的总体成效
第三节 闽西乡村振兴实践的难点问题

第三章 闽西乡村振兴面临的态势分析
第一节 闽西乡村振兴在开放环境下的态势
第二节 闽西乡村振兴在福建老区苏区的态势
第三节 闽西乡村振兴在闽粤赣边区的态势

第四章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推演
第二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是应对现实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是迎接未来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的案例借鉴
第一节 超大城市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第二节 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生态农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第五节 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第六章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的逻辑遵循分析
第一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应遵循的历史逻辑
第二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应遵循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应遵循的现实逻辑
第四节 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的逻辑分析框架

第七章 城乡等值化视角下的闽西乡村振兴路径创新
第一节 优化闽西乡村布局与人居环境
第二节 提高闽西乡村有效投入和产出
第三节 促进更多的收益留在闽西乡村
第四节 致力推动闽西城乡等值化发展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龙岩市有关乡村振兴的主要政策法规文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