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扬科学家精神,见证科技创新的力量,启迪未来发展的智慧
本书以翔实的一手资料,立体呈现了13位与邵阳有深厚联系的院士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更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医疗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从杂交水稻的高产攻关到数字医学的前沿探索,从油菜种植的机械化革新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书中每一个案例都是科技创新在实际应用中的生动体现。这些院士们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无论科技从业者、科研爱好者,还是对时代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书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2.文化与科技交融,全方位赋能,展现科技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
本书连接科技与文化,不仅是一部科技传记,更是一部展现邵阳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的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院士们与邵阳的深厚情缘,他们在这里开展科研工作,推动产业创新,同时也为邵阳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钟世镇院士将数字医学与邵阳传统骨伤科相结合,到印遇龙院士助力邵阳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再到刘仲华院士推动邵阳茶产业的崛起,每一个故事都展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体现了邵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对关注地方发展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了解邵阳、认识邵阳的绝佳窗口,也是激励更多人投身地方建设的生动教材。
3.彰显顶尖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点亮科技梦想,照亮成长之路
每一项伟大成就背后,都有一个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故事。本书汇聚了多位院士的成长故事和科研经历,他们从平凡起步,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袁隆平院士让世界吃饱饭的伟大梦想,还是夏宁邵院士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不懈探索,这些故事都充满了力量和温暖。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研的传奇,更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困难的无畏挑战,是对梦想的最好诠释。对青少年读者来说,本书不仅是一部励志读物,更是一部教育宝典。它能够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创新精神和奋斗意识。
4.精美插图,全彩印刷,一场科技与人文的盛宴,让知识与感动同在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四色印刷,摘选了院士讲演稿或文章及感言,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验室实景、田间考察画面,“院士名片”“延伸阅读”“院士箴言”版块,全方位展现院士们的工作与生活细节。科技的奥秘、人文的情怀,尽在本书之中。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现了院士们的人文情怀和高尚品德,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领略科技的魅力。本书是一部视觉与思想兼具的佳作,院士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坚持、勇气和奉献精神,将深深打动您的心,适合青少年、科研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与收藏。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13位院士在邵阳这片土地上,将前沿科技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的奋斗历程。他们从农业现代化到工业创新,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改善,为邵阳的产业振兴和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用智慧和汗水为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记录了院士们的卓越成就,更展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呈现科技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励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和弘扬院士们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本书既是一本记录院士们在邵阳实践的珍贵资料,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读物,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科技如何在地方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榜样,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与邵阳这片土地,有很多难忘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世界的,也是邵阳的。他与邵阳的水稻田园有着深厚的渊源 与情感。
邵阳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袁隆平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块红色热土。几十年来,在袁隆平的指导和带领下, 邵阳的科技工作者不断攻克高产难关,万千农户在田野上孜孜书写丰产答卷。
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宝庆粮满仓。
第 1 节 为世界水稻发展树立中国标杆
1936 年, 6 岁的袁隆平随母亲在湖北“神农洞”对着神农雕像恭 敬行礼时,未曾想到,有朝一日他会被人们视作“当代神农”而塑像 礼敬。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羊古坳镇雷峰村,就有当地老百姓自发为 他竖立的一座铜像。领头人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负责人王化永,他也是以个人土地流转形式进行超级稻高产攻关试验的全国第一人。
就是在魏源故里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一群土生土长的隆回人跟着袁隆平挑战世界水稻高产难关,以宝古佬精神和袁隆平精神的深度融合,创造了超级稻连片种植的世界高产纪录,为世界水稻发展树立了中国标杆。
“羊古坳是我们搞超级稻高产攻关的风水宝地”
“家乡有一句俗语——遇贵人吃饱饭。袁隆平院士是我一生中最大、最有意义的贵人。”隆回县羊古坳乡(后改为镇)农技站原站长肖利民动情地说道。
他说,受了袁老的恩惠,作为普通的农民子弟,现在每月有几千元退休金,很知足。“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袁隆平院士。”
从2008年到2016年,9年时间袁隆平来羊古坳13次。肖利民等人至今还记得,他们第一次与袁隆平握手,是在1985年。
肖利民1973年高中毕业,在公社农技站当副站长。1976年至1980年在部队服役。退伍后,回到公社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时工资很低,便搞农技和服务结合。1985年,肖利民和几位农技人员约好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调粮种。正好遇到袁隆平来上班,于是有了与院士亲切握手的美好回忆。当时一名农技员还激动地说:“这么大的科学家与我们握手多荣幸,我得保持一个月不洗手。”
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正在进行新品种推广。隆回县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主任认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名处长。通过这个关系,他们拿到了杂交水稻新种子,做示范试验。1995年,个别丘块达到亩产700千克。乡里看到粮食增产取得历史性突破,喜出望外。于是,几个人又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找到那位处长,向袁隆平表示感谢。
让肖利民感动且兴奋的是,袁隆平的记忆力很好,他见到肖利民就说,“我认得你是农业站的”。交谈中,得知新品种增产20%以上,袁隆平爽快开口,“再给你们搞100多斤种子,种100亩试试看”。
隆回县种子公司得知他们直接到省里调种子,不干了。他们带了几个人到长沙,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要求:你们不要调种给羊古坳乡。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把羊古坳乡定为新品种推广示范乡,已经行文了。”就这样,在袁隆平的支持下,羊古坳乡成为杂交水稻种植的前沿阵地。
种子调回来,百亩示范片水稻种植马上开始。从1996年到2000年,连续5年百亩示范片亩产均达到700千克。1998年秋季遇上全国低温,杂交水稻普遍结实率低。袁隆平派了10多位专家到全国各地调查,有的地方结实率只有20%多,最低的19%,而羊古坳乡的结实率超过60%。专家回去向袁隆平汇报,袁隆平为之惊叹:“这个不得了,羊古坳是我们搞超级稻高产攻关的风水宝地。”
百亩示范片水稻亩产达到700千克后,经省级验收,肖利民便依着袁隆平指导,又向亩产800千克的目标迈进。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亩产达到800千克。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二阶段目标提前一年得以实现。
2004年4月17日,袁隆平在海南省琼海市召开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论坛”上宣布,我国在超级稻育种方面率先取得了突破,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千克,同时提出第三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到2010年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达到900千克。
肖利民说,按照袁隆平提出的超级杂交稻五期目标,第一期目标为2000年每亩产量达到700千克;第二期目标为2005年每亩产量达到800千克;第三期目标为2010年每亩产量达到900千克;第四期目标为2020年亩产达到1000千克;第五期目标是每公顷要达到16吨,即亩产近1067千克。“当时,袁老师跟我们讲,水稻的光能利用率达到0.25%,在1300千克、1400千克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大面积1500千克。种一季,可产3000斤粮。我们当时听了,真是不敢相信。”
......
袁隆平:与邵阳的稻香情缘
第 1 节 为世界水稻发展树立中国标杆 / 003
第 2 节 做强农业“芯片”,打造制种高地 / 025
延伸阅读 我的两个梦 / 035
钟世镇:传统骨伤科与数字医学的契合
第 1 节 孙氏正骨术与数字医学的交汇 / 045
第 2 节 “非遗”传承人和院士的交集 / 048
延伸阅读 走好坎坷不平的人生路 / 052
吴明珠:“明珠”引路“瓜之骄子”
第 1 节 “那一年,她坐着拖拉机,到我们基地来” / 059
第 2 节 “瓜之骄子”在邵阳崛起 / 062
第 3 节 邵阳瓜类生产迎来新时代 / 064
延伸阅读 我的追求(节选) / 067
陈凯先: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 1 节 中南制药厂飞出“金凤凰” / 073
第 2 节 师徒情缘五十载 / 076
第 3 节 为邵阳医药产业发展注入“院士力量” / 080
延伸阅读 学习做人、学会做事 / 083
官春云:院士科技赋能,武冈油菜欢歌
第 1 节 院士交给武冈的任务 / 097
第 2 节 院士对武冈的“私心” / 100
第 3 节 科技赋能奏响油菜欢歌 / 102
延伸阅读 油脂均衡“油”健康 / 104
邓秀新:“新新”相应“橙”事吉
第 1 节 为新宁脐橙明确发展定位 / 109
第 2 节 帮助崀丰脐橙提质升级 / 113
第 3 节 视频连线指导果农生产 / 117
延伸阅读 弘扬科学家精神,跑好历史接力棒 / 120
罗锡文:“赤脚院士”与武冈全程机械化制种
第 1 节 示范基地落户武冈 / 129
第 2 节 群众眼里的罗院士 / 130
第 3 节 示范基地的两次验收 / 134
第 4 节 全程机械化制种助力种业腾飞 / 136
延伸阅读 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 138
南志标:南山牧场那些事儿
第 1 节 南山牧场的前身 / 145
第 2 节 南山牧业的发展 / 148
第 3 节 院士工作站的贡献 / 150
延伸阅读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153
印遇龙:邵阳“遇龙”记
第 1 节 隆回金银花“酿”金银 / 159
第 2 节 以科技之力托起宝东农牧腾飞 / 168
第 3 节 “保和鸡”身上的院士论文 / 179
延伸阅读 “想创新,首先需要脚踏实地” / 186
邹学校:赋能“军杰”冲向全国双第一
第 1 节 院士工作站落户隆回 / 191
第 2 节 产学研合作出硕果 / 194
第 3 节 公司提质升级出效益 / 198
第 4 节 高质量发展有后劲 / 200
延伸阅读 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 202
刘仲华:院士来了,邵阳茶香飘了
第 1 节 宝庆桂丁茶的院士情 / 207
第 2 节 为新宁发展百亿元野茶产业送福 / 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