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高山冰缘带的环境与植被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其高海拔造就了大面积的高山冰缘带,而冰缘带位于雪线(冰川)下缘、灌丛草甸上缘、海拔3800~6000m(受局部环境影响,不同区域分布范围并不相同),大致与冻土区重合(图1)。青藏高原的诸多高山地带,特别是冰川和山地岛状冻土分布区,在强烈的寒冻风化、冻融交替、雪蚀等综合作用下,山体岩石剥落成大小不等的砾石,同时坡度较大的山体容易发生重力滑塌、冻融蠕流等过程,导致砾石沿着山势向下滑动,形成*特的“石河”,被形象地称为流石滩景观,是诸多冰缘地貌中的典型类型(图1)。
高山流石滩常与高山灌丛/草甸呈交错分布的状态,是连接多年积雪(冰川)区和草甸区的重要生态过渡地带。事实上,高山冰缘带的流石滩并不荒芜,其石隙累积有少量基质贫瘠的土壤,生长有雪莲属、红景天属、无心菜属、绿绒蒿属等多种耐逆性极强的物种,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根据植物优势种的不同,在我国草地分类中流石滩植被被定义为高山稀疏植被和高山垫状植被两种类型(图2);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发布的全新的全球生态系统类型(global ecosystem typology)中,高山冰缘带被专门归入第六大类(T6)生物区系:极地/高山(低温)生物群系[polar/alpine(cryogenic)biome],并被确定为一种亚型生态系统(T6.2polar/alpine cliffs,screes,outcrops and lava flows),说明这一群系或生态系统已被国内外学者所承认,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一直以来,受到交通、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高山流石滩难以抵近,因此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冰缘带目前仍是未被系统探究的一类生态系统。同时,当前气候变暖正在加速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冰川萎缩,正在创造出一些世界上增长*快的“新陆地”,即冰川消融区或冰川前缘裸地(glacier forefield)。还有证据显示,随着低海拔植物的上移,冰川消融区正在变绿。因此,高山冰缘带是地球上仍在不断“成长”的一类特殊生态系统(图3)。
温度低、辐射强、土壤基质贫瘠、冻融作用强烈,是高山流石滩的主要环境特征。冰缘带生态系统的年均气温不足0℃,*热月不足10℃,冬季*低温可达?40℃;紫外线辐射强度高达380~410mW/m2,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高10%~30%;仅在石隙发育有少量基质贫瘠的土壤,其氮、磷等养分含量不足草甸区的1/5,且粗粒的土壤结构保水能力差,植物经常面临生理性干旱胁迫;而寒冷的气候决定了植物的生长季节短促,一般仅2~3个月(7~8月),且生长季霜冻及雪、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甚至在暖季(6~9月)由于高海拔地区昼夜地表温度的巨大波动,表层土壤同样存在频繁的昼夜冻融现象,可能对植物根系等组织造成物理性伤害。因此,高山冰缘带是环境条件*为恶劣的高山生态系统。
尽管高山流石滩的气候、环境严苛且极端,但正是这种特殊的生境条件造就并孕育了多种抗寒、抗旱、抗紫外线等耐性极强的高山特有和珍稀植物。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分布于冰缘带的高等植物达8000~10000种,隶属100科2000多属,占已知高等植物总数的4%左右。在青藏高原,仅喜马拉雅山西部的海拔3900m区域就有1500余种植物,其中特有种830种;在东南部横断山地区的冰缘带,目前已调查到的种子植物达942种,隶属48科168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