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导言
0.1 真与真理论
真与真理,与其对应的英文均为truth,我国学界一般翻译成“真理”。关于真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解释是“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并且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可以看出,传统哲学认识论所理解的真理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由正确的认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
应该说,在逻辑学与西方哲学研究中,truth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所理解的“真理”是有一定偏差的:诸如“雪是白的”“铁是导电的”“马克思是犹太人”“5大于3”之类的真语句或真命题,都是逻辑学或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典型的truth,但很显然不是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王路在国内学界对truth的翻译较早提出了质疑:“直观地说,西方人在自然语言中所说的‘true’和‘Wahr’与我们所说的‘真的’的意思是一样的。这里的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所探讨的‘truth’(或‘Wahrheit’)与我们所探讨的‘真理’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或者说,西方哲学中关于‘truth’(或‘Wahrheit’)的讨论是关于‘真’的还是关于‘真理’的?”经过分析,他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 应在‘真的’这种意义上重新翻译和理解西方**著作中的‘truth’(或‘Wahrheit’)”。“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真’(truth)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围绕它的讨论主要是从弗雷格(G.Frege)、罗素(B.Russell)等人的思想,特别是从塔斯基(A.Tarski,又译塔尔斯基,在本书中,此两种译名通用)的思想产生的。它的核心是探讨自然语言中的‘这是真的’(Itistrue)中的‘真的’(true)是什么意思。‘真的’(true)这个词的抽象名词就是‘真’(truth)。”
对于王路的这一观点,我们表示赞成。至少,从逻辑学、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角度,将truth译成“真”而非“真理”是十分恰当的:真(truth)就是指其值为真的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简言之,真就是(一个个的)真语句、真命题、真信念或真断定。在这种理解或解释下,我们可以将逻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真”(truth)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作一如下的比较:前者一般把一个个具体的真命题或真语句称为truth,后者则倾向于将真理看作由许多真命题或真语句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前者的语境下说某一命题或语句是truth是很平凡的,而在后者的语境下说某一理论或思想是“真理”则是比较非凡的;前者对truth的分析是静态的、抽象的、不考虑语境的,后者对“真理”的分析则是动态的、具体的、把某一真理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的。因此,也可以说,前者主要是语形与语义的研究,后者主要是语用的研究。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推理与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逻辑学对命题*关注的就是其真值—真或假,同时,现代逻辑的主流—演绎逻辑其本质就是推理的有效性,而有效性也即保真性:前提真能否确保结论必定真,或者说,真前提能否必然推出真结论。鉴于此,我们说,真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
真也是现代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核心概念。尽管对于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定义与范围等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分析,而语言分析的工具就是逻辑”这一观点是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的共识则基本上是无争议的。确实,在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中,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语言分析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语言分析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但其主要理论是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要探讨语言的运作,必然涉及真这个问题。
逻辑与哲学都关注对真的研究。传统上,关于真的研究主要包括:可以言说真假的是语句、命题、信念还是断定?说一个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为真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样的办法去检验一个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的真?这三个问题其实质也就是关于真之载体、真之定义与真之检验方法。到了现当代,关于真的研究不断技术化、逻辑化,除了上述传统的关于真的研究内容,至少还包括:“是真的”是不是一个实质性的谓词?“是真的”作为谓词用来修饰一个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是否是多余的?真是否是不可定义或不需定义的?如何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定义真谓词?能否用公理化方法研究真?真与悖论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围绕着上述问题,逻辑学家和哲学家进行了各种关于真的研究,形成了关于真的各种理论,这些理论我们统称为真理论,也叫真之理论,其对应的英文表示为theory of truth或theories of truth。
0.2真理论研究的多维路径
如上所述,真理论是关于“真”或“是真的”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讲,这种研究可以是任何学科层面的,事实上,除了哲学与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科也都从不同角度关注真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也与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时有交叉和重合。从研究历史来看,关于真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与逻辑学层面,哲学家与逻辑学家对真的研究从来就兴趣盎然。哲学家哈克(S.Haack)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将历史上的真理论分为五种,即融贯论、实用论、符合论、语义论与冗余论,并用图0.1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就上述五种真理论而言,哈克的分析是非常到位的,不足的是,哈克的分类只涉及了我们一般所说的实质真理论、紧缩真理论与语义真理论,公理化真理论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真理论她并没有涉及。
我们认为,从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的视角出发,根据真理论的研究历程,可以按传统真理论—紧缩真理论—语义真理论—公理化真理论的路径进行梳理。
图0.1五种真理论之间的关系
“真”是否有本质?说一个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是真的”是否给该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增加了某种实质的性质?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构成了实质真理论与紧缩真理论两大分类。
传统真理论也可以称为实质真理论,其研究主要涉及真之载体、真之定义与真之检验方法,围绕这三个问题,传统真理论主要有符合论、融贯论与实用论三种类型。简言之,符合论认为,一个语句或命题的真在于它与世界的关系,即它与事实或事态的符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关于“真”的名言“是什么不说是什么,不是什么说是什么,这是假的;是什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说不是什么,这是真的”,被认为是符合论的*早源头。罗素和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则是现代符合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的约定符合论可以看作符合论在当代的新的变体。融贯论认为,真的载体是信念或判断,一个信念或判断的真假依赖于它是否与系统中的其他信念或判断相融贯,所以,真就是信念集合中的融贯关系,一个信念为真就在于它与整个信念集的融贯性。融贯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柏拉图(Plato),17世纪的笛卡儿(R.Descartes)、莱布尼茨(G.W.Leibniz)和斯宾诺莎(B.de.Spinoza),19世纪初的黑格尔(G.W.F.Hegel),其主要代表人物则是19世纪末的布拉德雷(F.H.Bradley)和当代的布兰沙德(B.Blanshard),一些逻辑实证主义者比如纽拉特(O.Neurath)、亨普尔(C.G.Hempel)等,也持有融贯论思想。实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W.James)、皮尔斯(C.S.Peirce,也译为皮尔士,在本书中,两种译法通用)和杜威(J.Dewey),其*到之处是将符合与融贯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强调行动、行为、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性意义,认为真的信念就在于取得满意的效果,真即有用,真即工具。
与传统真理论或实质真理论相对应的是紧缩真理论(也叫收缩真理论)。传统真理论或实质真理论认为“真”是一种实质性的属性或性质,说一个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为真,就是赋予了该语句、命题、信念或断定一种为真的本质。紧缩真理论不赞同传统真理论的这一看法,认为“真”并不表达某种性质或属性,主张将对“真”的分析从本体论的层面收缩到语言层面。因此,如果说符合论等传统真理论的焦点是在“真”的实质和作用上,则紧缩论的焦点是在“真”这个词(比如“真的”)的实质和作用上。
紧缩真理论的诞生与现代逻辑密不可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塔斯基的所谓T-模式也与其紧密相关。一般认为,紧缩真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真之冗余论,冗余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兰姆塞(F.P.Ramsey),其基本观点是,说某一个命题、语句或信念为真,就是肯定该命题、语句或信念,因此,“真”这一谓词是多余的。以冗余论为基础,紧缩论还包括去引号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去引号论的基本观点就是“真即去引号”“在把真归于一个给定的句子时,真这一谓词是多余的,你可以仅仅说出这个句子”;代语句理论认为如同有代词一样,也有代语句比如“那是真的”或“它是真的”,这些代语句指称一个个具体的语句,除了这些代语句,其他语句中出现的“是真的”这一谓词都是可以消除的;极小主义理论认为,真只具有概括和表示无限合取与析取的语义功能,在形而上学中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要把真概念紧缩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寻找现代哲学家共同接受的*小公约点。去引号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蒯因(W.V.O.Quine,也译奎因,在本书中这两种译法通用)、菲尔德(H.Field),代语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罗弗(D.Grover)、贝尔纳普(N.Belnap)和坎普(J.Camp),极小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维奇(P.Horwich)。
冗余论、去引号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构成了紧缩真理论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以称为传统的紧缩论。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稳健的紧缩论、反紧缩论、弱紧缩论、双面真的紧缩论等新的紧缩论,可以认为,它们代表了紧缩论的新兴但并不成熟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传统真理论与紧缩真理论是介于哲学与逻辑之间的真理论研究,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逻辑学家哥德尔(K.G?del)和塔斯基共同开创的语义真理论研究则是一个纯粹的现代逻辑领域,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克里普克(S.Kripke)等的努力下,语义真理论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一路高歌猛进,至今已发展为哲学逻辑的核心领域之一。
语义真理论的主体包括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及其后续理论—归纳构造理论和修正理论等。
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大体上包括其逻辑语义学、塔斯基定理以及语言层次理论三部分,其主要思想包含在其1935年发表的长篇著名论文《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中,在该论文中,塔斯基证明了“真之不可定义性定理”,即塔斯基定理,提出了著名的真之定义即T-模式或T-等值式,即(T):X是真的,当且仅当P。这里的“P”可以代入在其中给真下定义的语言中的任何语句,“X”则可代入“P”所代入的语句的名称,典型的例子就是:“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归纳构造理论的创始人则是克里普克,在其1975年发表的《真理论概要》一文中,他一般性地建立了真谓词的一种归纳构造过程,使得形式语言能够容纳它自身。克里普克的真理论获得了空前成功,但其中对谓词的构造以放弃语义的**性为代价,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不满,由此,赫兹伯格(H.G.Herzberger)和古普塔(A.Gupta)各自*立地对克里普克的理论进行了改造,于同一时间建立了几乎相同的新真理论,因其中对真谓词的构造类似归纳构造过程,故这一理论被称为半归纳构造理论,也叫修正理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