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里的广西”丛书是全面系统介绍广西石刻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含《石刻通论卷》《历史名人卷》《山水人文卷》《民族融合卷》《文化教育卷》《水陆交通卷》《经济商贸卷》《科学技术卷》《摩崖造像卷》《书法艺术卷》10卷10册。每卷选取数十种有代表性的广西石刻,采取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石刻基本内容,讲述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编纂出版本丛书,旨在深入挖掘广西丰富而独特的石刻文献,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助力壮美广西建设。
丛书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程成果之一。
《经济商贸卷》共收文章45篇、石刻图片40余张。所收石刻,多反映1949年以前广西城乡各地不同族群社会生活。通过对石刻文字的解读,勾勒与呈现历史时期广西传统社会生活场景。书稿收录石刻的范围包括壮、瑶、客家、疍民及广东移民等不同族群,地理空间涵盖贺江、桂江、浔江、柳江及左右江流域等。在体例上,书稿对城乡生活的呈现大体分为城厢、圩镇、乡村三个类型,具体涉及城乡生活中的田产控制、赋役制度、宗教祭祀、保甲团练、商业贸易等。
《石刻通论卷》,广西石刻历史久远,数量极为可观,是中国岭南地区石刻重要组成部分。其门类众多,存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形式之多彩举世瞩目。石刻内容和形式形色神彩各异,广泛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同时具有书法、绘画、镌刻等方面研究和欣赏的价值。石刻出现、消长,题刻地点分布变化等,无不反映地方文化兴衰和时代演变。本卷主要考述石刻时代及分布,石刻镌制和拓印,拓本流传,石刻文献著录,石刻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内容,尝试全面展示广西古代石刻丰富意涵。
《民族融合卷》在系统梳理广西石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挖掘石刻中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广西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探索广西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石刻视角。
《山水人文卷》以广西历代石刻中的山水石刻为切入点,精选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石刻40余件,涉及山水开发建设、山水赏游和山水品题等内容;体裁上有题诗、题名、题榜、铭、纪事,等等。石刻作者既有一代宗师、文坛巨匠,亦有名不见经传的人士;既有南来的士人,也有本土官绅。全面展现广西丰富而历史悠久的山水石刻,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山水与人文底蕴及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教育卷》重点解读广西古代石刻文献中以重视文化教育等内容为主的文献,共计选介自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至清代光绪时期《太平府建思齐书院谕碑》等在内的共29方石刻材料,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书院、府学、贡院、科举制度等。书稿以图文对照并辅以对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的解读的形式,多方面立体式地呈现出广西地区自唐代以来重视文化教育,推崇读书仕进、积极进取的文化传统,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理解广西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卷》精选广西现存或史籍记载的涉及科学技术内容的石刻40余通,基本涵盖广西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主要包括传统民族医药和近代医学发展的相关内容;知名人文建筑以及重要城池、桥梁、道路、凉亭、庵观寺庙、运河、河道等的修建技术和修建方式;炼丹家或工匠在制造物质的过程中展现的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等等。对每通石刻均介绍其内容,分析其历史背景、内涵特点和相关故事。通过梳理、分析广西石刻中多样而丰富的科技史料,并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考察,深入挖掘广西石刻文献中悠久的科学技术历史与深厚的人文价值。
《书法艺术卷》共收文章35篇、石刻实景(或拓片)图片130余张。所收石刻,上自唐代显庆四年(659),下迄民国元年(1912),跨度1253年。内容上既有大事记,也有张三、李四、王五到此一游式的题名石刻。所涉人物既有王侯将相,又有名家耆宿,乃至升斗小民。全面呈现了石刻书法背后的史实与人事,旨在传播书法知识,讲好石刻故事。
《历史名人卷》在甄选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广西石刻材料进行梳理和研究,重点展现著名历史人物对广西的历史贡献,突出了广西石刻的重要内涵和精神价值、文化价值。
《水陆交通卷》遴选38篇具有代表性的广西交通石刻,涵盖桥梁、道路、关隘、凉亭、运河、河道等方面的内容,分为城乡道路、水上交通、桥梁凉亭、码头渡口、河道整治、交通夫役、关隘要塞、7个专题,一一进行深入解读,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石刻的历史背景,阐释石刻所揭示的广西交通变动与社会变迁,揭示交通石刻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涵。
《摩崖造像卷》介绍广西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造像,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广西摩崖造像的面貌,内容涉及:(1)造像的题材,如“十六罗汉”等。(2)造像的特殊纹饰,如“摩羯纹”。(3)与造像相关的古今人物,如唐代王玄策,近现代罗香林等。(4)造像背后所映射的地方历史,如唐代的“牛李党政”,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