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石刻里的广西(石刻通论卷)
0.00     定价 ¥ 3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80024
  • 作      者:
    作者:刘汉忠|责编:刘扬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作者简介

蓝武,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长期从事岭南教育史、区域文化史、西南边疆民族历史地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领域研究。

李湛驭,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地方财政史、明清西南地区社会史。

 

刘汉忠,广西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副编审。长期从事古籍版本目录和广西地方史志研究。有文史论著10余部,点校整理、影印古籍40余部。自1984年起至2024年在《文献》《北京图书馆馆刊》《广西地方志》《文史杂志》等发表论文或文献考辑等200余篇。

 

戴永恒,男,贵州威宁人,文学博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骈文学、地域文学等方向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10余篇。

 

胡小安,男,湖南城步人,1973年生,历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从事岭南与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民间文献整理。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4部。

杨文定,男,湖南蓝山人,1981年生,博士,广西妇女干部学院副教授。从事岭南和广西各民族科技史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

黎文宗,男,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人,1985年生,历史学硕士,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岭南考古与广西历史文化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

 

秦冬发,男,1971年11月出生,广西灵川县人。供职于桂林市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中共党员。近十余年来,致力于桂林石刻文化的普及、宣传、推广工作。著有《桂林石刻:史实与人事考略》(上、下)、《桂视屐痕:一个电视人的思考》《张鸣凤的喟叹:〈桂胜〉译注与解读》和《桂林石刻探微》。

 

宋永忠,男,1978年生,湖南江永人,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

薛辉,男,1986年生,浙江玉环人,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发表论文20余篇。

于少波,男,1985年生,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人,玉林市王力博物馆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篇。

 

江田祥,男,江西鹰潭市人,1981年生,历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石刻研究,著有《广西恭城碑刻集》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刘方进,男,湖南宁远人,1993年生,历史学硕士。

黎文宗,男,宾阳人,1986年生,历史学硕士,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刘勇,男,广西桂林人,1973年生,历史学博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艺术、区域考古及地方史等。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桂林摩崖造像》。

 

麦思杰,1975年12月生,广西梧州人,暨南大学古籍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明清时期珠江—西江流域社会的族群关系、民间宗教、赋税制度及商业贸易等。在《民族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项。

潘梓业,暨南大学中国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胡韫韬,暨南大学中国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鲍刚,男,湖北十堰人,1986年生,研究生学历,桂海碑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桂林石刻研究。发表石刻相关研究论文6篇,参与编著《桂林石刻撷珍》《桂林石刻书法选集(唐宋卷)》《桂林石刻文化》《桂林历史文化大典》。

 


展开
内容介绍

“石刻里的广西”丛书是全面系统介绍广西石刻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含《石刻通论卷》《历史名人卷》《山水人文卷》《民族融合卷》《文化教育卷》《水陆交通卷》《经济商贸卷》《科学技术卷》《摩崖造像卷》《书法艺术卷》10卷10册。每卷选取数十种有代表性的广西石刻,采取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石刻基本内容,讲述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编纂出版本丛书,旨在深入挖掘广西丰富而独特的石刻文献,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助力壮美广西建设。

丛书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程成果之一。


《经济商贸卷》共收文章45篇、石刻图片40余张。所收石刻,多反映1949年以前广西城乡各地不同族群社会生活。通过对石刻文字的解读,勾勒与呈现历史时期广西传统社会生活场景。书稿收录石刻的范围包括壮、瑶、客家、疍民及广东移民等不同族群,地理空间涵盖贺江、桂江、浔江、柳江及左右江流域等。在体例上,书稿对城乡生活的呈现大体分为城厢、圩镇、乡村三个类型,具体涉及城乡生活中的田产控制、赋役制度、宗教祭祀、保甲团练、商业贸易等。

 

《石刻通论卷》,广西石刻历史久远,数量极为可观,是中国岭南地区石刻重要组成部分。其门类众多,存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形式之多彩举世瞩目。石刻内容和形式形色神彩各异,广泛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同时具有书法、绘画、镌刻等方面研究和欣赏的价值。石刻出现、消长,题刻地点分布变化等,无不反映地方文化兴衰和时代演变。本卷主要考述石刻时代及分布,石刻镌制和拓印,拓本流传,石刻文献著录,石刻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内容,尝试全面展示广西古代石刻丰富意涵。

 

《民族融合卷》在系统梳理广西石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挖掘石刻中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广西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探索广西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石刻视角。

 

《山水人文卷》以广西历代石刻中的山水石刻为切入点,精选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石刻40余件,涉及山水开发建设、山水赏游和山水品题等内容;体裁上有题诗、题名、题榜、铭、纪事,等等。石刻作者既有一代宗师、文坛巨匠,亦有名不见经传的人士;既有南来的士人,也有本土官绅。全面展现广西丰富而历史悠久的山水石刻,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山水与人文底蕴及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教育卷》重点解读广西古代石刻文献中以重视文化教育等内容为主的文献,共计选介自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至清代光绪时期《太平府建思齐书院谕碑》等在内的共29方石刻材料,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书院、府学、贡院、科举制度等。书稿以图文对照并辅以对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的解读的形式,多方面立体式地呈现出广西地区自唐代以来重视文化教育,推崇读书仕进、积极进取的文化传统,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理解广西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卷》精选广西现存或史籍记载的涉及科学技术内容的石刻40余通,基本涵盖广西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主要包括传统民族医药和近代医学发展的相关内容;知名人文建筑以及重要城池、桥梁、道路、凉亭、庵观寺庙、运河、河道等的修建技术和修建方式;炼丹家或工匠在制造物质的过程中展现的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等等。对每通石刻均介绍其内容,分析其历史背景、内涵特点和相关故事。通过梳理、分析广西石刻中多样而丰富的科技史料,并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考察,深入挖掘广西石刻文献中悠久的科学技术历史与深厚的人文价值。

 

《书法艺术卷》共收文章35篇、石刻实景(或拓片)图片130余张。所收石刻,上自唐代显庆四年(659),下迄民国元年(1912),跨度1253年。内容上既有大事记,也有张三、李四、王五到此一游式的题名石刻。所涉人物既有王侯将相,又有名家耆宿,乃至升斗小民。全面呈现了石刻书法背后的史实与人事,旨在传播书法知识,讲好石刻故事。

《历史名人卷》在甄选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广西石刻材料进行梳理和研究,重点展现著名历史人物对广西的历史贡献,突出了广西石刻的重要内涵和精神价值、文化价值。

 

《水陆交通卷》遴选38篇具有代表性的广西交通石刻,涵盖桥梁、道路、关隘、凉亭、运河、河道等方面的内容,分为城乡道路、水上交通、桥梁凉亭、码头渡口、河道整治、交通夫役、关隘要塞、7个专题,一一进行深入解读,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石刻的历史背景,阐释石刻所揭示的广西交通变动与社会变迁,揭示交通石刻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涵。

 

《摩崖造像卷》介绍广西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造像,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广西摩崖造像的面貌,内容涉及:(1)造像的题材,如“十六罗汉”等。(2)造像的特殊纹饰,如“摩羯纹”。(3)与造像相关的古今人物,如唐代王玄策,近现代罗香林等。(4)造像背后所映射的地方历史,如唐代的“牛李党政”,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