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背痛
一、背痛的概述
背痛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背部不适。作为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背痛不仅困扰着普通居民,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病因复杂多样,既可能与肌肉劳损、韧带损伤、脊柱退变等生物力学因素相关,也可能受到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背痛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慢性病管理和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
背痛可由多种情况引起。
(1)急性损伤。例如,运动员在场上跌倒,背部遭受撞击从而引起急性损伤。
(2)慢性劳损。长时间背负重物,使背部肌肉和骨骼损伤逐渐累积而引起慢性劳损。
(3)内脏疾病。有时背痛并非来自背部本身,而是内脏疾病反射出来的信号,如肾脏问题。
(4)心理因素。心理压力、情绪不佳、缺乏休息或睡眠不足都
可能导致背痛。当发生背痛时,通常还伴有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1)肌肉僵硬。感觉背部肌肉受累,难以正常活动。
(2)活动受限。转身都变得困难。
(3)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或烧灼感。
面对背痛,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1)适当按压。轻柔地按摩疼痛部位,能够部分缓解疼痛。
(2)正确姿势。保持腰背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或驼背。
二、背痛的相关疾病有哪些
背痛,这个看似简单的症状,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健康密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痛就像一个警报器,当背部的神经受到刺激,或是内脏神经受到影响时,它就可能出现。
背痛可以是广泛的,也可以是局限的;它可以是钝痛,也可以是锐痛,例如,不典型的心绞痛或胆囊炎,都可能通过神经的牵连,引起背部疼痛。
治疗背痛的关键在于找到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这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细致的检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背痛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有时背痛并不单纯是身体的问题,心理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情绪不良、压力过大等都有可能导致或加剧背痛。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科的咨询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往病史能找到背痛的病因:
(1)摔伤:如果既往有摔伤,*先要考虑是否有骨折。
(2)年龄与性别。对于老年女性而言,造成背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骨质疏松。
(3)心脏病信号。心脏病病史或家族中有心脏病的患者,心绞痛可能是背痛的原因之一。
(4)肝胆手术史。曾做过肝胆手术的患者,胆囊炎可能是引起背痛的原因之一。
(5)带状疱疹感染。带状疱疹感染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背痛。
对于骨科相关疾病,影像学检查是关键,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骨骼情况。除了影像学检查,其他的实验室检查也很重要。它们能帮助我们发现背痛其他的病因。
对于非骨科疾病引起的背痛,专科医师会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三、背痛的原因及预防
(一)急性损伤
1 肌肉拉伤
(1)导致肌肉拉伤的原因
1)不恰当的运动:如果我们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科学的运动习惯,在体力劳动、工作、健身和锻炼过程中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负重,在运动时或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负重部位就会出现酸痛感。例如,我们在做推举杠铃这类举重运动时,如果负重量与运动量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围,使得三角肌等臂部肌肉无法支持,就不得不借助背部肌肉的力量。此时骤然发力,很可能造成背部肌肉拉伤(图1-2)。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明明锻炼的是三角肌,结果锻炼后第2天背部肌肉出现了酸痛,这说明在举重锻炼的过程中托举的重量过大,从而造成了背部肌肉的拉伤。因此,在举重锻炼时应适当减轻重量,背痛便会有所缓解。
2)外力冲击:在运动时跌倒、发生碰撞或在交通事故中受到突发的外力冲击,以及划船、打高尔夫球或棒球时的重复发力均可能导致肌肉的撕裂。已经退化的肌肉更容易受损伤。如果在剧烈运动前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可能会因为肌肉过于僵硬,不能适应突然的高强度运动而导致肌肉或肌腱的撕裂;如果肌肉经过一定强度的运动而已经处于酸痛状态,突然承受较大压力或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时,更易发生撕裂进而产生疼痛。
(2)肌肉拉伤后的表现
1)临床症状:当肌肉、肌腱拉伤或撕裂时,受伤部位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会因为受伤部位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而加重,因此,受伤后患者主观上会限制相应受伤部位的运动。
2)体征:当肌肉、肌腱断裂或撕裂时,受伤部位可以观察到皮肤发红、肿胀、淤血、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
(3)如何避免肌肉拉伤?人体具有一套自我保护调节机制。如果在平时的工作、运动中感到某些特定姿势或动作导致不适,此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避免肌肉拉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运动前热身:人体肌肉中有许多可以感受肌肉当前运动状态的感受器,它们可以对机体当前所处的运动环境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对机体当前运动所需要的力量进行精准调控。但这类感受器在发挥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因此,如果没有给予感受张力的感受器足够的反应时间,剧烈运动很有可能造成相应肌肉拉伤甚至撕裂。因此,我们在进行剧烈运动或锻炼健身之前应进行适当的“预热”,充分热身,给机体适应的时间,以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肌肉撕裂的问题。
2)运动后拉伸放松:运动前需要热身,而运动后的拉伸放松也
图1-2不恰当的运动导致背部肌肉拉伤
很重要。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缓解肌肉酸痛:运动时肌肉频繁收缩而导致乳酸产生过多,易出现肌肉酸痛的症状。拉伸肌肉可以使肌肉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快乳酸代谢,进而缓解肌肉酸痛的症状。
②改善肌肉协调性:机体在运动后会产生肌肉协调性下降的现象,可以使参与运动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收缩,而没有参与运动的肌肉则没有得到充分的收缩,因此需要通过拉伸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
③帮助肌肉塑形:运动过程中肌肉反复收缩,运动后适当拉伸可维持肌肉的长度,防止局部肌肉紧张,避免出现局部肌肉过于粗壮从而影响美观。
④保持机体柔韧度:在运动结束后,由于肌肉紧张,会产生僵硬的感觉,通过拉伸可以恢复机体的柔韧度。
⑤降低损伤风险:运动后拉伸放松可以缓解肌肉酸痛,改善肌肉的协调性,保持机体柔韧度,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虽然运动后拉伸放松有诸多益处,但应注意放松过程中拉伸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勿暴力牵拉,以免损伤关节及软组织。
3)进行力量训练时注意控制重量:如进行举重锻炼时,锻炼的部位应该是肩部而不是背部,背部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应承受过多过大的压力,如果过度用力会造成背部肌肉受损,从而导致背痛的发生。锻炼时,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背部受压过重时,可以适当减轻重量后再进行锻炼。
4)锻炼时的其他注意事项:锻炼时要注意姿势是否正确,不能盲目锻炼。在锻炼时,三角肌绷紧,时刻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如果需要增加重量或进行大重量的举重练习,则应有同伴在旁边进行辅助,以免发生意外。同时注意锻炼时的速度应适中,不要刻意进行发力,避免造成肌肉的拉伤。
(二)慢性退行性变
1.胸椎退行性变胸椎退行性变在影像学报告中比较常见,年龄的增长、长期伏案工作、劳累等因素可导致胸椎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出现老化,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比正常椎体多出一些骨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长骨刺”。其主要是指胸椎的椎间盘及其关节的变性、破损,具体表现为小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图1-3),甚至压迫椎管,进而压迫脊髓及神经根,使患者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
(1)胸椎退行性变的临床表现:胸椎退行性变的患者可因脊髓、神经根受压,出现一系列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如胸腰背部疼痛、胸腰部束带感(像有一条腰带缠着胸部或腰部),有明显的感觉减退平面,双下肢麻木、乏力、疼痛、步态不稳、活动受限、“踩棉花感”等。
(2)确诊胸椎退行性变后的注意事项
1)注意明确病因:胸椎退行性变的患者,在症状缓解的同时要警惕引起胸椎退行性变的病因。胸椎退行性变与骨质疏松密不可分。对于女性而言,年龄≥50岁通常会发生停经,随着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对于男性而言,高龄并不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必要条件。若男性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则应进一步检查病因。
2)避免过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脊柱直立状态,不建议长时间弯腰负重等过度负荷和运动,如有腰背部疼痛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休息,从而可以缓解疼痛。
3)注意床铺硬度与睡眠姿势:大多数人会觉得软床睡起来更舒服,但真是如此吗?其实人在正常站立时,脊柱并不是笔直的,而是有一定的生理*度。胸椎从侧面看有一个轻度后凸的弧度。如果睡硬一些的床铺,可以使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休息;如果床铺过软,则不利于弯*的恢复,相比于站立位而言,弯*恢复较小。每天都睡软床并不利于脊柱整体稳定性的恢复。对于健康人来说,睡软床与睡硬床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从有利于健康的角度来说,建议睡有一定硬度的床,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此外,睡觉时的姿势也有一定讲究,睡觉时使双下肢处于屈*状态可以改善椎管内压力及椎管内血供,有利于下肢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