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918415
  • 作      者:
    作者:陈林|责编:杨猛
  • 出 版 社 :
    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编辑推荐

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体现。……本书作者陈林同志是金融干部中少有的具备丰富地方工作经历和基层经验的,其在金融以外的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也很深厚,葆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以及长期的专注和执着。陈林同志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有二十多年的相关研究、十多年的直接实践,厚积薄发,形成专著。……颇多真知灼见,也提供了操作建议,值得推荐一读。                                                            ——戴相龙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成员

国务院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组长

 

陈林同志长期从事农村合作经济的研究,曾作为浙江温州瑞安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试点工作的实际主持人。……这部著作,梳理了农民合作经济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各种合作经济的经验和范例,探讨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的形式、特点和地位,并阐述了关于“三位一体”服务“三农”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真正有利于农民的再合作化,有利于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共同富裕的推进,有利于乡村的振兴和城乡差别的缩小,我认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研究、值得探索、值得推广的,因此也都是我愿意支持的。

——朱佳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

 

“三位一体”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的改革创新,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欢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希望。这项改革是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下搞起来的,陈林时任瑞安副市长,在第一线具体领导了这项改革,后来他一直在全国各地推广“三位一体”,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如今陈林现身说法,把多年心血凝结成一部著作,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把握“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要义,认识到推行这项农村重大改革必然遇到的困难,更为破解基层治理有关难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这对于扎实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更多分享到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价值巨大。                                                           

——徐祥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端智库深化农村改革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信合联盟执行理事、首辅智库合作经济研究院院长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林  博士,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与实践探索。率先在第一线主持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综合试点,并为金融机构嫁接互助合作机制、“两山”绿色发展特别是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两山银行”或“两山合作社”)、土地资源资产化和份额化(地份制)论证提出可行方案。
参与或主持重要文献起草。相关成果入选“全国改革十大探索”“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在党的十八大后两度载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2018年获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
多年在地方政府、中央研究机关和国资、金融系统任职。曾任浙江省瑞安市副市长、金融工委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国务院国资委金融法律人才库首批专家,民政部农村社区建设顾问团成员,中国信合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论坛共同发起人,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后导师。近年来继续从事政治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风险化解与金融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领衔智库团队承担若干部门、地方的改革创新项目,立志把论著写在祖国大地上。

展开
内容介绍

合作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社会主义运动有着密切的渊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从低调酝酿、纵横博弈、横空出世,到高歌猛进、沉潜厚积、蓄势再发,虽有曲折反复,却一直没有停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总结其经验得失,正本清源,继往开来,适逢其时。
本书澄清了合作经济的基础概念和若干认识误区,主张对可资借鉴的专业合作模式和社区合作(综合农协)模式取长补短,并对传统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进行继承和创新。作者系统阐发了“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的理论框架: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促进专业合作与社区合作条块交融;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通过兼容性设计巩固普惠性基础;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全面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位一体”中的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与原有供销社、信用社没有必然联系,并且“三位一体”不是三“社”一体、“归大堆”,也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松散联合。
作者提出合作经济的成员分类和成员分级,采取股金分置、加权投票、交易配额等制度安排,平衡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全书的创新还在于将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交叉、贯通、融合。信用合作可以理解为一种“机制”而非“机构”,从而通过金融机构嫁接互助合作机制。“两山”绿色发展与“三位一体”是内在相通、相辅相成的,合作化与数字化更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等。“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思想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望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合作经济道路。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及其合作金融  戴相龙  1
推荐序二  在坚持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再合作化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朱佳木  5

导论  1
一、横空出世:中国式现代化的合作经济道路  3
二、他山之石:国际上的经验借鉴与研究启示  7
三、高层回响:政策上实践上的重大关键命题  13
四、智见略同:各级两会上的呼声与建言  20
五、研究阐发:本书的内容、逻辑与创新突破  27

第一章  合作经济的基础概念  33
一、定义与特征  35
(一)基本定义  35
(二)主要特征  36
(三)应用领域  38
二、概念辨析  38
(一)合作制是交易联合,不是交易(合同)本身  39
(二)合作与垄断:反垄断豁免  41
(三)合作制非指生产要素的结合或组合,也不是生产过程的协作  43
(四)合作与互助:从双边到多边  44
(五)合作与公益、志愿  45
(六)合作与合资、合伙  46
(七)社区团购与合作经济  46
三、合作制与股份制:区别与联系  48
四、生产合作与流通合作  51
(一)从消费合作或劳务合作到生产合作  51
(二)从生产合作联系到“生产资料”,附会为“生产资料所有制”  56
(三)生产合作社的优势与局限  57
(四)流通合作大有可为  61
五、合作制不属于所有制范畴,也不等同于劳动联合  64
(一)合作制与所有制  64
(二)合作制与劳动联合没有必然联系  64
(三)劳动联合的更典型形式是工会  65
(四)劳动力垄断vs.生产资料垄断  67

第二章  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  71
一、回顾社会主义合作制的思想脉络与曲折实践  73
(一)早期萌芽  73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制思想的发展  75
(三)从列宁的流通合作到斯大林集体化的政策转向  77
(四)的合作制思想及早期实践  78
(五)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集体化)运动  81
(六)人民公社的三种体制、双重角色:从集体化到“政社分开”的实践困境  85
(七)农村复苏和繁荣的多元动因  88
(八)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  91
二、传统集体经济并非马克思主义初衷,违背了合作经济原则  92
(一)集体所有制并非马克思主义初衷或本来设想  92
(二)传统集体经济违背了合作经济原则  94
(三)理论上、法律上、实践上的长期困扰  96
(四)传统集体经济的想象与现实日益脱节  98
三、集体产权制度有其合理性,仍将长期存在  104
(一)集体经济的三种含义  104
(二)集体产权制度:从“农民集体所有”到“成员集体所有”  105
(三)成员集体所有不是“共有”,也不同于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所有  108
(四)集体保障制度可以是有益的补充  110
(五)集体基础在人不在地:也论折股量化  111
(六)产权不见得越“明晰”越好  114
(七)集体产权不可分割不宜绝对化  116
(八)集体产权制度的历史文化基因:村社制、总有制、宗族公地  116
四、新型集体经济回归合作经济本源  119
(一)新型集体经济究其为何  119
(二)农村集体经济的固有界限日益被突破  122
(三)集体的出路重在合作与联合  123
(四)新型集体经济只能是新型合作经济  125

第三章  合作经济与“三农”发展  129
一、农业家庭经营:普遍性、合理性和长期性  131
二、从传统小农到现代小农  135
三、重新理解规模经营:土地规模与服务规模  138
四、“为农民赚钱”还是“赚农民的钱”:社会化服务当以合作为本  142
五、“龙头企业+农户”:农业产业化路向何方  146
六、农村市场化与农民组织化不可偏废:“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  149
七、大农与小农:合作组织发展的不同路径  152
(一)欧美模式与东亚模式  152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象透视  156
八、作为公法社团的合作组织  158
(一)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出路:强制与普惠(普遍受惠)  158
(二)公法社团:摆脱NGO思维定式  160
(三)公共合作社或公法农协  163
(四)日本《农协法》的近期新修订  165
(五)自愿但未必自发;被动但不能被迫  167
(六)正确理解民办、民管、民受益:关于“权能区分”  167

第四章  “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的理论框架  171
一、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专业合作与社区合作条块交融  173
(一)合作经济的综合协同效应  173
(二)从专业合作到综合合作:基于地缘的社区合作  177
(三)生产服务以及其中的农技推广:更多依托合作组织  178
(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农技券”设想  182
(五)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科技特派员也可依托合作经济  184
(六)合作经济内部的交叉补贴  186
二、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兼容性设计和普惠性基础  187
(一)合作组织的贯通与联合:关键在于成员一体化  187
(二)多重成员制、联邦式架构、自律监管  189
(三)新型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协会(中心)、信合联盟  192
(四)新型合作组织兼容集体经济元素  195
三、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立体式复合型经营体系  199
(一)纵横联合、条块交融、大规模、多层次  199
(二)三级合作体系:经验与启示  201
(三)基层合作的重心可能稳定在乡镇层级  202
(四)正规合作与非正规合作相互补充  204
(五)政府委托联合组织承接合作事业管理职能和涉农公共服务事项  205
(六)正确处理大与小、上与下、先与后的关系  208
(七)参考:农会与合作社两大系统的整合  209
(八)参考:美国农场信贷银行的“体系化”与“合作化”  211
(九)参考:依托母体组织的“柯克帕特里克”式合作社  213
四、“三位一体”与原有供销社、信用社  215
(一)不可望文生义,抱残守缺  215
(二)不要杯弓蛇影、刻舟求剑  218
(三)供销社的困境与出路:有进有退、错位竞争  220
(四)农村信用社错失良机:犹未为晚  224
五、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打破“部门分割”  226
(一)抓住要害和枢纽:“三位一体”是试金石  226
(二)打破部门分割,防止“异化”和“矮化”  229
(三)超越“谁牵头、谁主管”的怪圈  233
(四)“新三农”问题:“三位一体”之“十大关系”  235

第五章  合作成员分类分级与股金设置:利用和节制资本  237
一、正视农民的分化与流动  239
二、合作经济的成员分类  243
(一)成员可以不必出资:出资成员与非出资成员  243
(二)务农为主的成员,与非务农为主的成员  245
(三)现行体制下的探索空间  247
三、成员分类下的股金设置:利用和节制资本  248
(一)资格股与优先股  248
(二)优先股奠定“类金融”基础:上限封顶、下不保底  251
(三)优先股还可保障合作社带头人、实际出资人的合理回报  253
(四)合作制优先股的先行探索  254
(五)合作制优先股的延伸设想  255
四、合作经济的成员分级  257
(一)成员分级与加权投票制  257
(二)成员分级与交易配额制  258

第六章  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的殊途同归  261
一、普惠金融及其异化:金融支农支小若干误区  263
(一)理念与现实,包容与排斥,惩戒与赋能  263
(二)大量增设网点或“服务点”得不偿失  267
(三)不动产抵押法宝失灵  268
(四)各种“流转平台”多是空中楼阁  269
(五)产业链金融依赖龙头企业适得其反  270
(六)担保公司的作用本末倒置,政府何必越俎代庖  271
(七)大数据迷信难免落空:“小数据”尚待发掘  272
(八)农业保险“空转”成为政策套利  274
(九)反思:全社会融资体系的多层次生态位  279
(十)出路:农村信用体系不能脱离合作体系  281
二、农村金融深化与合作化  283
(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一般理论及其局限  283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高端与低端:缺乏竞争,还是缺乏合作  285
(三)农村金融中的信用与信息、风险与控制  288
(四)农民组织化特别是合作化,促进金融深化  290
(五)若断若续、若有若无:当代中国的合作金融  291
三、普惠金融合作为本:信用合作的创新方向  293
(一)合作金融之于合作经济:外联、内嵌与嫁接  293
(二)信用合作应当依托社区合作、综合合作  295
(三)信用合作有赖于体系支持、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  297
(四)信用合作作为“机制”而非机构:可以不设资金池  300
(五)商业银行、合作金融相互配套  301

第七章  金融机构嫁接互助合作机制  305
一、银行机构嫁接互助合作机制  307
(一)“助贷”: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征信评级及互助联保、反担保增信  307
(二)“委贷”:支持合作经济成员开展资金互助,由银行全流程托管  313
(三)转贷或配贷:“批发资金转贷”或“结构化配贷”  319
(四)多层体系下:合作集团财务公司及银行支持  320
二、信托机构嫁接互助合作机制  321
(一)信托业务以合作社为载体,或通过合作社触达农户  321
(二)具有互助因素的若干公益慈善信托案例  326
(三)信托机构作为借贷中介:互助委托贷款的信托化  328
(四)众筹的信托化:预付类资金信托及其合作经济前景  332
(五)服务信托进一步深入互助合作场景  337
三、保险机构嫁接互助合作机制  339
(一)互助保险的国际经验  339
(二)互助保险的中国现实:夹缝中的生命力  340
(三)团体险与“网络互助”  344
(四)农业保险的“协保机构”“协保体系”  346
(五)互助合作机制(组织)与保险机构的相互嫁接补充  350

第八章  从“两山银行”到“两山合作社”:普惠金融落地生根  353
一、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资源整合先行  355
二、重塑“两山银行”载体:兼容集体产权,构造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357
三、从资源资产整合到资金整合:“有名无实”与“有实无名”的“银行”  362
四、超越股权、债权:重视引入“非营业信托”  364
(一)非营业信托vs.营业信托  364
(二)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受托人  365
(三)生态银行的信托方式  367
五、地份制:大规模资源资产化构想  369
(一)农田建设投融资困境:利益主体错位,回报机制欠缺  369
(二)地份制:基于物权(地权)而非股权、债权  372
(三)大地块分拆出让:不影响农地农用和规模经营,更不触及所有制  375
(四)集体产权制度下:小块承包地的整合  378
(五)地份集合服务信托(土地服务合作社)  380
(六)可能的风险  383
六、“两山”与“三位一体”内在相通  386

第九章  合作化与数字化:新型平台经济与金融科技  389
一、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论  391
二、合作经济三大账户体系:公共簿记及其金融支持  392
三、支付便利化、交易结算与分账返利一体化  394
(一)合作经济的交易、支付与返利  394
(二)参考:通用积分联盟  395
(三)交易平台的“二清”规避:同时完善合作经济的分账返利  397
四、平台经济反垄断:合作化平衡数字化  400
五、金融科技赋能合作经济:数字化促进合作化  403
(一)金融科技破解资金池  403
(二)基于互助合作的新型平台经济  405
(三)金融机构的优势与契机  406
六、数据中介与数据合作社  407
(一)数据权益  407
(二)数据中介  408
(三)数据信托  409
(四)数据合作社  412
七、区块链与合作经济、普惠金融  414
(一)区块链就是有信用的村子  414
(二)分布式自治组织(DAO)与分布式金融(DeFi)  416
(三)国内外若干案例  417
八、合作经济权益登记托管系统:合作社的“新三板”  419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423
一、合作经济保障粮食安全  425
(一)粮食安全:成就与挑战  425
(二)保障农民利益才有粮食安全  427
(三)粮商巨头与合作经济  430
(四)兼论食品安全与合作经济  432
二、合作经济巩固金融安全  434
(一)优选的安全隐患:金融堰塞湖  434
(二)合作经济作为金融安全阀、稳定器  435
(三)银行业安全稳定与合作经济  436
(四)保险业安全稳定与合作经济  439
(五)金融的功能性与合作经济  441
三、合作经济通向共同富裕  442
四、“三位一体”开创新型合作化道路  445

后记  45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