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鄱阳湖保护区概况
(1)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及自然资源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地跨九江市的永修县、庐山市和南昌市的新建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9°02'~29°19'、东经115°54'~116°12',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的西北角。鄱阳湖保护区的辖区包括大汊湖(85km2)、蚌湖(73km2)、大湖池(30km2)、沙湖(14km2)、常湖池(7km2)、中湖池(6km2)、象湖(4km2)、梅西湖(3km2)和朱市湖(2km2)9个子湖泊。
鄱阳湖保护区处于赣江西支与修河尾闾交汇区域,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情的三重影响。赣江西支和修河来水流经鄱阳湖保护区后,汇入鄱阳湖北部。鄱阳湖保护区内的子湖与鄱阳湖主湖分离后,水体基本呈现静态湖泊特征。
鄱阳湖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高,植被类型非常丰富且生物量极大,具有南北交汇、东西相融、多种类共生的特点。植物群落可分为沙丘阶地植物群落、红壤阶地植物群落、洲滩潜育沼泽植物群落、河漫滩植物群落和水生植物群落5种类型。鄱阳湖保护区蕴藏着大量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资料统计,共有高等植物602种(含变种),哺乳类31种、鸟类391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49种、鱼类122种、浮游动物234种、底栖动物47种、昆虫226种,以及浮游植物89种。
(2)鄱阳湖保护区机构设置
1983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其晋升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鄱阳湖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和白鹤等珍稀鸟类及其他越冬候鸟。鄱阳湖保护区在行政上隶属江西省林业局,成立初期编制为40人。2020年12月,根据江西省林业局事业单位改革的批复方案,鄱阳湖保护区增挂江西鄱阳湖水生动物保护区管理中心牌子,增加鄱阳湖长江江豚、鄱阳湖银鱼产卵场、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3个省级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监管职责,目前编制为135人。管理局现设有办公室、科研管理科、资源管护科、人事科、财务科、项目管理科、宣传教育科和社区事务科等8个职能科室,大湖池、沙湖、大汊湖、吴城4个保护管理站,以及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市辖区、万年7个保护监测站。
(3)鄱阳湖保护区管理
鄱阳湖保护区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不断与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逐步培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队伍。已初步形成常规化的科研监测体系,对鄱阳湖保护区内的水文、气象、植被、鸟类、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与生物资源开展了有效的定期监测。鄱阳湖保护区坚持每日野外巡查,建立巡护月汇报机制,定期开展资源管理工作检查。同时还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社区建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和联合保护委员会。鄱阳湖保护区是全国*批禽流感疫源疫病***监测站之一,成立了禽流感防控领导小组,组织禽流感监测与防控培训,开展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
鄱阳湖保护区具有*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一直受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其分别与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鄱阳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鄱阳湖保护区还与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先后进行了越冬候鸟数量监测、罗纹鸭种群调查研究和迁徙水鸟网络地点信息交流管理数据库开发。此外,鄱阳湖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四湖水鸟定期监测、四湖苦草及冬芽监测、四湖水位监测、赣江和修河水位监测、鄱阳湖气象监测等研究。
鄱阳湖保护区是对公众进行自然环境保护教育的理想场所,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是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连续多年在保护区举办了中小学生科普冬(夏)令营活动。
1992年,鄱阳湖保护区被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优先领域;同年7月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批6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1993年,鄱阳湖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下,编制了**部总体规划。
1994年,鄱阳湖保护区在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
1997年,鄱阳湖保护区被林业部指名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
2000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编制了保护区管理计划,这是我国制定*早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之一。
2002年,鄱阳湖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3年,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在国家、地方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了鄱阳湖保护区的内
部管理制度。
2004年,鄱阳湖保护区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命名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2006年,鄱阳湖保护区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称号,并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鹆鹬鸟类保护网络。同年,鄱阳湖保护区被中共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和江西日报四家单位评为“江西十大美景”,并在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被全球自然基金授予“*佳保护实践奖”称号。
2007年,鄱阳湖保护区加入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
2008年,荣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先进集体奖。
2009年,鄱阳湖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2010年,鄱阳湖保护区荣获“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被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评为“长江湿地保护与管理先进集体”。
2011年,鄱阳湖保护区被世界休闲湖泊联盟命名为“世界休闲湖泊”,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评为“中国*美湿地”。
2012年,鄱阳湖保护区入选世界七大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奇观;同年,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秘书处组织专家以水鸟种类和数量为基础,对迁飞区内的1030块湿地打分,鄱阳湖对迁徙路线的贡献值为1056分,位于**,远超第二名贡献值379分。
2014年,国家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鄱阳湖保护区被列入全国*批试点范围。
2019年,鄱阳湖保护区承办“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公众自然教育、救护候鸟及其放飞和嘉宾观鸟等活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众多国内外高级官员、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丹麦分会会长丹麦亨里克亲王、国际鹤类基金会创始人乔治 阿其博和原主席吉姆 哈里斯等都曾到访鄱阳湖保护区,并对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富有成效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极高的赞誉。
2023年,鄱阳湖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科技部命名为*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2鄱阳湖保护区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本研究对鄱阳湖1987~201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种类数显著降低,从319种减少至97种,降幅达69.59%。
鄱阳湖保护区共记录到藻类57属89种,其中绿藻门29属46种、硅藻门13属18种、蓝藻门8属11种、金藻门1属1种、甲藻门2属2种、裸藻门3属10种、隐藻门1属1种。
鄱阳湖浮游植物研究从**次野外调查至今可被划分为5个阶段(表1):鄱阳湖浮游植物研究初始阶段(1985年以前)、浮游植物群落定量调查阶段(1985~1999年)、浮游植物群落模型阶段(1999~2005年)、浮游植物群落分类体系/富营养化评价阶段(2005~2012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湖泊管理政策制定结合阶段(2012年至今)。相比鄱阳湖其他湿地植物群落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相对落后,主要始于2012年鄱阳湖第二次科学考察,2013年后,鄱阳湖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入热点研究阶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