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与区域韧性(构建网络化的韧性都市圈)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08882
  • 作      者:
    作者:彭翀//张梦洁//陈驰|责编:孙寓明//刘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与区域韧性 构建网络化的韧性都市圈》*先对都市圈韧性网络的科学内涵进行解析,开创性地从韧性城市(韧性网络节点)和韧性结构(韧性网络体系)形成现代化都市圈韧性网络构建的理论框架。进一步,从“常态发展”和“突发事件”两方面展开情景设计,包括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现实情景在内的“平危灾疫战”多情景模拟,并从设施、产业、空间三大核心领域构建现代化都市圈韧性网络。《城市与区域韧性 构建网络化的韧性都市圈》基于现代化都市圈韧性网络构建的理论框架,提出典型都市圈网络韧性的量化评估方法,通过多个典型案例的评估分析,认知各都市圈韧性网络发展的差异化现状与特征,从中归纳与提炼得到设施、产业和空间领域的协同发展问题,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在产业建设路径方面,从产业体系协同创新、重要集群多元集聚和产业园区整合优化展开探索;在设施建设路径方面,重点围绕交通设施高效坚韧、保障设施多元均衡和新型设施智慧创新提出实现路径;在空间建设路径方面,构建现代化都市圈的城乡体系、圈层组织和韧性空间三个层面在内的路径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篇都市圈韧性网络理论构建
  本篇阐释都市圈韧性网络的理论基础,包括都市圈理论、韧性区域与城市网络和都市圈韧性网络的概念内涵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从互联坚韧的设施网络、多元创新的产业网络、稳定安全的空间网络三方面构建都市圈韧性网络的理论框架。
  第1章都市圈韧性网络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都市圈与城市网络的基本内涵,并从都市圈韧性网络的概念、领域、评估及常态和突发情景的设计等方面构建都市圈韧性网络理论基础。本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作者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彭翀等,2023;林樱子等,2022)。
  1.1都市圈理论
  1.1.1都市圈的内涵界定
  1.概念界定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催生了都市圈的形成。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由单核发展逐渐
  向核心城市与邻近腹地的一体化发展转变,并衍生出学者们对都市区、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圈等各类空间形式的探讨。关于都市圈,其概念*早源于日本,日本学者木内信藏于1951年提出“三地带学说”成为都市圈理念的发源,之后日本政府对都市圈理念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认为都市圈是以10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为中心,以一日为周期进行功能辐射的区域(谢守红,2008)。而日本《地理学词典》将都市圈定义为因中心
  城市向周边地域辐射职能而形成的结节地域(张京祥等,2001)。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学者开始对都市圈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并从日本经验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对都市圈概念进行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周起业等(1989)较早对都市圈进行界定,提出大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结合周围小城市形成具有紧密联系的经济网络。高汝熹等(1998)在著作《城市圈域经济论》中将都市圈定义为中心城市辐射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区域。张京祥等(2001)认为都市圈是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圈层结构,由一个或若干核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并形成紧密联系区域。张伟(2003)在其基础上对都市圈概念进行了延伸,认为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廊道为依托,通过吸引辐射周边市镇,从而促进城市间相互联系,带动整体快速发展并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谢守红(2008)认为都市圈作为一个一体化特征明显的城市功能区,能够凭借其综合功能强大的特大城市,辐射并推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刘枭等(2014)提出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以中心城市和若干达到一定规模的次中心城市共同构成的圈层结构,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在各领域的辐射带动促使圈域内发生频繁经济社会联系并*终达到一体化和高城市化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马燕坤等(2020)对都市圈的定义是:以超大、特大或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城市为中心,以其辐射距离为边界,构建起的一个功能互补、分工合作且联系紧密的区域。
  关于都市圈的定义,虽然经济、社会、规划、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有所差异,但学者普遍认为都市圈是以核心城市(一个或多个)为中心,依托完善的交通设施网络,与周边城镇形成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和合理功能分工的一体化地区(黄亚平等,2021;张京祥等,2001)。在空间特性上,学界共识主要包括:核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核心城市的辐射距离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影响都市圈空间范围;都市圈整体呈现经济、社会、交通、生态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圈层式空间结构。从发展历程来看,都市圈大致经历向心发育、快速发展、集聚发展和网络成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重点。在向心发育阶段,要素向核心城市聚集;在快速发展阶段,核心城市扩张并增强辐射能力,同时伴随生态环境压力;在集聚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成熟,城镇快速发展,形成合理分工和双向互动的结构体系;在网络成熟阶段,都市圈形成成熟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各方面协作机制趋于完善。
  2.空间界定
  国内关于都市圈空间界定也未形成统一标准,目前学者们多通过人口规模、城市化程度、交通联系、圈域面积、经济联系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郭爱君等(2009)结合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结合生活质量指标的引入对兰州都市圈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程云龙等(2011)从经济距离、引力、场强散发面对成都都市圈进行界定,并形成三种圈层划分,结合城市*位度和中心—外围引力场强大小认为成都都市圈为初级都市圈。闫广华(2016)则借助断裂点和经济隶属度模型进行计算,并利用分形理论,借助集聚维数、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和关系维数四个指标对沈阳都市圈进行界定。姚永玲等(2020)则结合人口规模和密度、距离空间、交融可达性、通勤率、行政空间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都市圈多维界定的框架,并对京津冀都市圈进行了空间识别与空间匹配。
  综上,都市圈作为我国城镇人口和资源的重要承载空间,涉及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因此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并且借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测度,*终形成准确高效的都市圈空间范围,为都市圈建设、区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基础。
  1.1.2都市圈的发展建设
  1.都市圈设施建设
  1)都市圈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交通是都市圈要素流动的重要基础,学者们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都市圈在交通的运输能力、空间结构、转运衔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景国胜(2017)认为广佛都市圈轨道交通在枢纽方面存在规模严重不足、布局过于集中、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线路方面的问题集中于两地的衔接通道不足,此外,在交通运营方面,两地票务分离使得线路相连而换乘不便。万晶晶等(2020)以南昌市下辖南昌县为研究对象,指出南昌都市圈存在区域性交通设施利用效率较低、基础设施衔接不畅等问题。孙久文等(2020)认为城市与城乡之间存在较割裂,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矛盾,这些体制机制问题造成轨道交通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受到严重的制约。
  都市圈医疗设施存在的问题*先在于不均衡。邢荔函等(2019)通过京津冀地区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发现,虽然河北地区占据了京津冀地区超过一半的人口数量,但其按人口配置的卫生资源占有率却明显低于北京和天津。这种情况导致了河北地区本地卫生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就医需求,因此许多患者不得不选择前往外地就医。都市圈医疗设施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于不协调。郑明海(2017)分析了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存在的问题,体制因素造成了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断层,“人、财、物”的*立运行导致跨区域医疗服务存在利益冲突,不同区域医院之间文化理念差异导致合作稳定性不足。
  公用供应设施的核心问题在于供应难以匹配需求的时空异质性。张正德等(2018)指出乡村用水供应的总量、品质及稳定性得不到保障。而村镇零散的供水设施对资金的利用效益低下、对生态的破坏较为严重。学术界对都市圈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普遍认为应急救援体系存在不足。滕五晓等(2010)指出都市圈在应急资源配置上面临城际资源共享程度低、资源调度不及时等困境。付德强等(2019)认为我国应急储备库囿于受属地管理,在受灾点发生严重灾害时实行的均匀配置会使应急系统面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2)都市圈设施韧性
  对于都市圈交通设施的建设路径,学者多从体系优化、方式衔接、空间利用、模式选择等方面展开论述(王成金等,2020;杨涛等,2010)。禹丹丹等(2019)通过梳理国外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特征,提出构建由圈层、廊道、节点为支撑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灵活选择运输模式、技术与组织方式。万晶晶等(2020)提出通过客运枢纽统筹各类交通方式,通过货运通道和枢纽优化多式联运,衔接区域性轨道交通与城市内公共交通等多项策略。
  学者们主要从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统筹调度、建立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医疗设施协同路径。王炜等(2010)基于马尔可夫链研究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的动态优化,尝试发现不同场景中的*优应急方案。任飞(2016)提出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医联体来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张明等(2014)从卫生行政部门、医保平台、医疗机构三方提出了建立医疗服务共享模型及建议。
  公用供应设施的差异化规划是解决都市圈设施韧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此,一方面,需要基于资源本底和供应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区(韩建军等,2020),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保障设施的持续运营(李香云,2019;张正德等,2018)。根据国内学者的观点,都市圈应急救援体系需要形成各个应急主体信息互通、行动协同、组织柔性的框架。王兴鹏等(2016)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跨区域协作框架,该框架包括作为组织形式的知识协同网、作为技术支撑的知识协同平台及作为“软环境”的保障机制。
  2.都市圈产业发展
  1)都市圈产业结构与类型
  关于产业结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同构化、协同差等问题,陈鸿宇等(2006)认为,“都市圈”的形成是“经济圈”形成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地理现象,而“经济圈”的发育和发展,则是区域产业结构整合变动的结果。袁志刚等(2010)和安景文等(2018)都认为,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结构呈现产业协同差及产业结构同构的失衡状况,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同构性评判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单纯产业同构并不是阻碍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产业结构演化与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演化受都市圈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存在紧密的联系。陈利等(2016)采用偏离-份额法及基尼系数,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尤为显著。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缩小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则加剧了这种差异。王应贵等(2018)从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效率差距、创新产业、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提出东京都市圈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于都市圈内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虽然都市圈的类型、发展阶段和范围有所不同,但多数学者还是从低端产业外移、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三产比重的角度提出优化策略
  (李青等,2015)。关于服务产业,一部分学者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都市圈内的集聚发展与协同合作,还有一部分学者针对都市圈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李丽等,2020;李帅帅等,2020)。关于农业,有学者从都市圈农业的发展及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都市圈应当发展都市农业。关于制造业,都市圈的产业研究中,对制造业的研究较多,部分学者从都市圈制造业的分布、特征、集聚度进行研究。毛琦梁等(2014a)对*都圈制造业产业分布及其变化的地域与行业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2001~2009年多数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强,认为工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态势,靠近中心城市的外围郊县区域逐渐成为工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焦点。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学者从与都市圈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也有部分学者借鉴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对其发展路径提出优化策略。
  2)都市圈产业韧性
  部分学者从韧性规划的角度对产业韧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学者认为通过韧性规划构建的产业空间应具备稳定的发展框架,同时保留灵活变化的弹性空间(徐江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篇都市圈韧性网络理论构建
第1章都市圈韧性网络理论基础3
1.1都市圈理论3
1.1.1都市圈的内涵界定3
1.1.2都市圈的发展建设4
1.1.3都市圈的政策演进9
1.2韧性区域与城市网络12
1.2.1韧性区域的理论与实践概述12
1.2.2城市网络结构的概念与构成13
1.3都市圈韧性网络14
1.3.1都市圈韧性网络的概念14
1.3.2都市圈韧性网络的领域14
1.3.3都市圈韧性网络的评估15
1.3.4韧性网络的多情景设计16
第2章都市圈韧性网络构建18
2.1互联坚韧的设施网络18
2.1.1交通设施高效韧性18
2.1.2保障设施多元均衡19
2.1.3新型设施智慧创新19
2.2多元创新的产业网络21
2.2.1产业体系协同创新21
2.2.2重要集群多元集聚22
2.2.3产业园区整合优化23
2.3稳定安全的空间网络24
2.3.1城乡体系功能互补24
2.3.2圈层组织嵌套协作24
2.3.3韧性空间构筑底线25
第2篇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
第3章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方法29
3.1都市圈网络建立29
3.1.1设施网络构建方法30
3.1.2产业网络构建方法30
3.1.3空间网络构建方法31
3.2常态情景下的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32
3.2.1网络韧性评估维度32
3.2.2网络韧性评估指标33
3.3突发情景下的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34
3.3.1理论突发情景35
3.3.2现实突发情景36
3.3.3网络韧性评估指标38
3.4典型都市圈概况与网络基本特征39
3.4.1武汉都市圈概况39
3.4.2都市圈网络基本特征40
第4章常态情景下的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与问题诊断44
4.1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结果44
4.1.1网络层级性44
4.1.2网络匹配性49
4.1.3网络传输性51
4.1.4网络集聚性51
4.2都市圈网络建设问题诊断54
4.2.1设施网络建设问题54
4.2.2产业网络建设问题55
4.2.3空间网络建设问题56
第5章突发情景下的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与问题诊断57
5.1理论突发情景下的网络韧性变化57
5.1.1随机扰动下的网络节点与路径失效57
5.1.2蓄意攻击下的网络节点与路径失效61
5.2现实突发情景对网络影响的模拟65
5.2.1现实突发情景对网络的直接影响65
5.2.2现实突发情景对网络的间接影响70
5.2.3都市圈网络韧性评估结果71
5.3都市圈网络建设问题诊断72
5.3.1设施网络建设问题72
5.3.2产业网络建设问题72
5.3.3空间网络建设问题73
第3篇都市圈韧性提升路径
第6章设施提升路径77
6.1交通设施高效韧性78
6.1.1构建交通韧性网络体系78
6.1.2常态情景下的交通韧性80
6.1.3突发情景下的交通韧性82
6.2保障设施多元均衡84
6.2.1医疗卫生设施84
6.2.2应急服务设施87
6.3新型设施智慧创新92
6.3.1信息基础设施93
6.3.2融合基础设施94
6.3.3创新基础设施97
第7章产业提升路径100
7.1产业体系协同创新101
7.1.1现代农业体系101
7.1.2现代制造业体系103
7.1.3现代服务业体系105
7.2重要集群多元集聚107
7.2.1优势集群107
7.2.2创新集群109
7.2.3应急集群111
7.3产业园区整合优化112
7.3.1产业定位112
7.3.2产业结构114
7.3.3产业布局116
第8章空间提升路径118
8.1城乡体系优化路径118
8.1.1层级体系118
8.1.2职能体系122
8.1.3传导体系126
8.2圈层组织优化路径131
8.2.1通勤圈131
8.2.2核心圈133
8.2.3社区生活圈135
8.3韧性空间优化路径141
8.3.1生态空间141
8.3.2农业空间148
8.3.3应急空间154
第9章武汉都市圈韧性提升策略160
9.1交通网络韧性提升策略160
9.1.1交通网络韧性评估160
9.1.2交通网络韧性特征162
9.1.3交通网络韧性优化167
9.2产业网络韧性提升策略168
9.2.1制造业网络结构优化168
9.2.2制造业网络片区优化171
9.2.3制造业网络节点优化173
9.3空间韧性提升策略175
9.3.1空间韧性评估175
9.3.2空间韧性特征180
9.3.3空间韧性优化184
参考文献1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