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外文化因缘讲演录/岭南名家讲演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807750642
  • 作      者:
    责编:柏峰//张贤明//周潘宇镝|口述:蔡鸿生|整理:林悟殊//江滢河//黄佳欣
  • 出 版 社 :
    岭南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外文化因缘讲演录》探讨了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比丘尼在纺织工业中的贡献。文章指出,7至13世纪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体现在观念、形象和制度的转变上。佛教从外在追求转向内在佛性,禅宗的兴起推动了这一变革,同时佛教形象也逐渐本土化,呈现出中国化的特征。《中外文化因缘讲演录》还展示了讲演录的其他主题,包括儿戏的文化功能、茉莉花的传播、丝绸之路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等,展现了中外文化的深厚因缘与互动。
展开
精彩书摘
  唐宋时期佛门织女的贡献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非常感谢郑培凯教授很热情的甚且令我觉得还有点过分的介绍。实际上,今天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和在座诸位交流一下,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回归以前的时候,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我都去过,贵校则是第一次来。学人家走江湖啊,初到贵地,多多关照(作揖)(掌声)。
  今天讲题是“唐宋时期佛门织女的贡献”。唐到宋就是7—13世纪,讲这个时期中国比丘尼对纺织工业做出的贡献。因为在社会上,特别是由于戏曲的传播,比丘尼的名声很不好,但是比丘尼对于物质文明是做过贡献的,这不能埋没。所以希望今天在这里介绍一点基本情况,我准备分成三个部分讲一讲。
  第一部分我们讲7—13世纪佛教中国化的三个表现。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很发达的时期,也是印度佛教明显中国化的时期。中国化实际上是汉化,而非包罗中国疆域内所有民族,毕竟中国还是以汉族为主体。
  中国化的第一个表现在于观念上。中国本土佛教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最主要在唐朝的中后期出现了禅宗。佛教原本主张“佛在身外求”,佛是在人之外的,但是禅宗兴起以后,禅宗提出一个口号“明心见性”,佛就在人心中。人想要有佛性,就得把所染上的不洁东西不断排除,直到干干净净了,本性便显露出来,那就是佛性。这个观念在佛教史上起了革命性的影响。从对外求佛、拜佛,到佛性就在人的心中,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佛性怎么激发或者开发出来呢?因为认定佛性在人心中,那就要进行这一项工作——参禅。实际上,参禅就是佛教徒里面的一种独特的对话。那是通过谈话来启发人,开发悟性,那些话可能教外的人听起来莫名其妙,和尚跟比丘尼有一些对话有点像谈恋爱,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语言方面类似。参禅是通过佛理的辩论来开发悟性,这一种做法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了除读经之外证悟的新渠道。既然只是谈的,也不是个个都谈得好的。真正的高僧才能够谈出佛理,才有思辨的效益。如果是一般的,只能称为得其行而不得其神,所以后来就演变成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用词,即“口头禅”,就是变成在那里聊天。这是我想介绍的第一点,唐宋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观念方面的变化。
  中国化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形象。主要表现在佛教中神话人物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因为从最早印度传进来的佛教雕塑、绘画,是类似我这样比较瘦黑的,当然我不是印度人,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佛教形象,都是偏干瘦的。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就由瘦变胖,这里的“胖”并不是笨相,而是一种贵人相。也就是说,大量的佛教形象已经变成中国人,而且是中国人里面的贵人。
  ……
展开
目录
唐宋时期佛门织女的贡献 1
儿戏的文化功能 11
哈巴狗源流与在古诗文的反映 18
茉莉花东来与《茉莉花》西传 27
西域狮子的华化形态 37
中国古代丝绸外销政策的演变 54
唐人小说《昆仑奴》的题材和情调 70
洛阳新发现唐代景教经幢的历史文化价值 85
市舶时代广府的新事物 103
唐宋市舶的海难防护 121
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 135
《红楼梦》怎样传入俄罗斯 152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中华效应 166
附录:《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中华效应 18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