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佛门织女的贡献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非常感谢郑培凯教授很热情的甚且令我觉得还有点过分的介绍。实际上,今天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和在座诸位交流一下,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回归以前的时候,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我都去过,贵校则是第一次来。学人家走江湖啊,初到贵地,多多关照(作揖)(掌声)。
今天讲题是“唐宋时期佛门织女的贡献”。唐到宋就是7—13世纪,讲这个时期中国比丘尼对纺织工业做出的贡献。因为在社会上,特别是由于戏曲的传播,比丘尼的名声很不好,但是比丘尼对于物质文明是做过贡献的,这不能埋没。所以希望今天在这里介绍一点基本情况,我准备分成三个部分讲一讲。
第一部分我们讲7—13世纪佛教中国化的三个表现。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很发达的时期,也是印度佛教明显中国化的时期。中国化实际上是汉化,而非包罗中国疆域内所有民族,毕竟中国还是以汉族为主体。
中国化的第一个表现在于观念上。中国本土佛教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最主要在唐朝的中后期出现了禅宗。佛教原本主张“佛在身外求”,佛是在人之外的,但是禅宗兴起以后,禅宗提出一个口号“明心见性”,佛就在人心中。人想要有佛性,就得把所染上的不洁东西不断排除,直到干干净净了,本性便显露出来,那就是佛性。这个观念在佛教史上起了革命性的影响。从对外求佛、拜佛,到佛性就在人的心中,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佛性怎么激发或者开发出来呢?因为认定佛性在人心中,那就要进行这一项工作——参禅。实际上,参禅就是佛教徒里面的一种独特的对话。那是通过谈话来启发人,开发悟性,那些话可能教外的人听起来莫名其妙,和尚跟比丘尼有一些对话有点像谈恋爱,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语言方面类似。参禅是通过佛理的辩论来开发悟性,这一种做法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了除读经之外证悟的新渠道。既然只是谈的,也不是个个都谈得好的。真正的高僧才能够谈出佛理,才有思辨的效益。如果是一般的,只能称为得其行而不得其神,所以后来就演变成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用词,即“口头禅”,就是变成在那里聊天。这是我想介绍的第一点,唐宋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观念方面的变化。
中国化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形象。主要表现在佛教中神话人物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因为从最早印度传进来的佛教雕塑、绘画,是类似我这样比较瘦黑的,当然我不是印度人,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佛教形象,都是偏干瘦的。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就由瘦变胖,这里的“胖”并不是笨相,而是一种贵人相。也就是说,大量的佛教形象已经变成中国人,而且是中国人里面的贵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