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最后一站》讲述了林果专家曲宪忠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六十八岁高龄来到基层,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辛勤帮助威县发展梨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呈现了威县发展梨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奋进历程。曲宪忠同志致力于打造成熟产业体系和农业品牌,使“威梨”闻名全国,被威县人民亲切地称作“梨财神”,被追授“燕赵楷模”“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深入的采访和田野调查,选取了新颖而微观的角度切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 六十八岁的决定
一个平常的日子,河北省政府宿舍楼小区院里,安静而悠闲。小区内的公园里,几位老太太、老头在闲聊天儿。一位邻居老太太问张玉芬:“你们家老曲不是退了吗,怎么总也不见他出来?听说又下乡了?又把你扔家里不管了?”张玉芬说:“去威县了。威县要种梨,让他去当顾问。”
“老伴儿老伴儿,老了才算伴儿。你看你们家老曲,上班吧,没时间,退休了还这儿蹿那儿跳,哪儿来那么忙!这还是不是‘老伴儿’!”
自从老曲退休后,偶尔就会有人给张玉芬开这样的玩笑,弄得张玉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老伴儿退休前,她就跟他说好了,退休后,就开始人生的大休息,好好陪着她,颐养天年。前几年,虽然他这儿颠那儿跑,总算还常回家,倒没什么。这次他去威县,张玉芬以为他会像给其他单位当顾问一样,去几天就回来,没想到,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
“这不又成上班了吗!”邻居们说。
张玉芬给老伴儿说过多次,不要再像上班时那样干了,他嘴里答应得好好的,行动上却依然如故。
张玉芬着急!
老曲说:“来威县,就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站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要把人生的最后阶段画圆。”
张玉芬的老伴儿曲宪忠,原河北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巡视员,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正高级林业工程师。他既是业务型领导,又是技术专家,经常有人请他指导林果种植相关技术。2005 年退休后,他反倒更忙了,义务传授经验,推广林果技术,不是去辛集,就是去藁城,要么就是到行唐、井陉、魏县……
这些,张玉芬虽然不太赞成,也没太反对。
但这次去威县,张玉芬有点儿难以接受,虽然老伴儿身体不错,但毕竟年纪不小了,她不愿老伴儿还像上班时那样劳累。
可老曲从来不听。
他家庭和睦,儿孙满堂,生活富裕,两个孩子也不想让他再劳心费力。尤其儿子,还故意问他:“你还缺钱吗?”
曲宪忠说:“我就图个痛快,我就热爱这个,我就想为老百姓做点事儿!”
又说:“威县这个活儿不能推,县里领导诚心诚意,想着让农民脱贫致富,用着我了,我能不答应?我能不尽力?”
孩子们被打动了,只好由他。
……
一 六十八岁的决定…………………………………………001
二 一片片荒沙一片片情………………………………… 006
三 “这是我负责的事”……………………………………015
四 “就怕你们接受不了”……………………………… 033
五 状元们………………………………………………… 045
六 可变景区的果园……………………………………… 059
七 把农民变成专家……………………………………… 089
八 “啥时候等你们翻了身,咱再吃再喝”……………… 097
九 临终时刻…………………………………………………104
附录
曲宪忠所获荣誉……………………………………………… 111
一部展现退休科技干部形象的力作…………… 程绍武 / 117
报告文学的“取景”与人文关怀
——读苏有郎的《最后一站》有感………… 佟 鑫 / 121
《最后一站》的时代意义………………………贾兴安 / 125
跋:郎与狼………………………………………李春雷 / 125
曲宪忠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将毕生精力献给林果产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曲宪忠同志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群众感情质朴深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追授曲宪忠同志“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有郎有心于现实中平凡朴实而灵魂带着光辉的人物的叙写。新作中篇《最后一站》摄取人物生命历程中最后的“一站”加以聚焦细写。主人公曲宪忠是厅级老干部、著名果树专家,“六十八岁的决定”将自己的余热奉献给致富百姓的“威梨”事业,以此“把人生的最后阶段画圆”。 作品写得接地气、聚人气,见形象、得精神,颇为感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
报告文学《最后一站》生动讲述了退休老干部曲宪忠同志在威县探索农业产业改革发展的故事。曲宪忠原是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巡视员、全国著名林果专家,他退休不退志,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整整十年,鞠躬尽瘁。他的感人事迹,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树立了一座丰碑,更是全国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学习的生动典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李春雷
最近,作家苏有郎创作的报告文学《最后一站》所书写的主人公曲宪忠,就是一位紧跟
时代步伐,挺立时代潮头,退休后奔赴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利用自己的林果专业科学知识,进行“梨产业革命”,使一片土地“沧海”变“桑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俨然是曲宪忠拥抱这个时代的奋斗过程,并最终极为精彩地创造出了他人生最后的辉煌:发展梨产业,改变一方土地的命运,让数万农民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河北省作协原副主席、《散文百家》原主编贾兴安
报告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覆盖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创新成为作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题材、主题、写作技法、艺术标准等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题材和主题的创新,更是报告文学所要关注的重点。苏有郎中篇新作《最后一站》,使人耳目一新。《最后一站》选取了一位退休老干部、老农技专家探索贫困乡村区域发展模式的故事为描写对象,无论人物形象还是主题开掘方面都与众不同。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
报告文学作为记录时代的文体,真实性是其基本特征和命脉所在。苏有郎的报告文学《最后一站》,是一部建构于真实、来源于现场,真实感人、曲折动人、细节暖人且具有鲜明特色,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作品。真实感人体现在作者所做的大量深入采访和田野调查,确保了每一个事例、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在创作中,要想“探寻实相之庐,勘究真知之衢”,作家需要扑下身子、迈开脚步,走向乡村、深入调研,才可“捧得圭臬出深山”,在这方面,苏有郎是明显下了不少苦功夫的。
——《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