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
0.00     定价 ¥ 7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771991
  • 作      者:
    作者:杨超//宋娟//王建珍//武钰晓|责编:马岩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一书聚焦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实践路径,探讨了党建引领、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与关系。书中首先梳理了社区治理的历史脉络,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和“街居制”到现代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作者指出,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的最大优势,强调党组织在整合多元主体、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书中深入探讨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指出其在社区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变迁,《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老群体交织现象,探讨了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治理方式的适应性调整。此外,书中还重点关注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强调其在整合资源、构建社区共同体中的重要价值。 
  志愿者与慈善资源的整合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书中指出,志愿服务不仅是社区治理的补充力量,更是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层面,《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以项目化运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治理的总体性实践及其对多元主体的整合效应。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包括社区营造、社会组织托管服务、儿童、青少年及老年服务等项目。 
  最后,作者总结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情感与利益联结的重要性。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实践案例,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为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社区治理研究著作,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实务工作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社区治理的历史脉络
  (一)“单位制”与“街居制”并存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基层管理主要依赖于“单位制”,辅之以“街居制”。这两种模式在当时为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居民生活的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单位制”是一种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从居民的日常工作到生活福利等多方面进行管理。通过招工分配等方式,城市社会成员进入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或其他公共组织等基层单位组织,并在此获得住房、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资源和服务,同时服从单位的组织管理,由此形成了封闭且独立的社区体系,各单位之间的联系相对有限,形成条块分割、管理层级明确的城市基层管理结构。以“单位”为载体组织生产和生活,融合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实现了塑造总体性社会认同、单一计划经济体制、政社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
  “街居制”则是“单位制”的补充,是针对无法进入单位组织的城市边缘人口的剩余管理体制,因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构成了城市基层的另一条管理线。街道办事处是政府在城市社区设立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辖区内的社区事务并监督居委会工作,并向上级政府汇报工作。居委会则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负责组织居民开展各项活动,调解纠纷,协调邻里关系,反映居民意见,并配合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
  “单位制”和“街居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治理体系中相辅相成。“单位制”形成了以单位为中心的生活圈,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体现了政府对城市基层管理的全面控制。而“街居制”则为无法直接受益于“单位制”的居民提供了一定的服务支持,使政府能够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位制”和“街居制”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首先,这种模式强调行政化管理,导致社区服务条块分割明显,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其次,单位制造成了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及依赖性人格,单位间的区隔阻碍了社会流动,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最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职能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单一且封闭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社区治理的要求,社区管理体系的调整也成为必然。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社区治理逐渐从“单位制”和“街居制”的模式中走出来,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
  社区治理与社区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理念的变迁。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不同。前者主要是指对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居民生活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确保社区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管理主体通常是政府机构。社区治理则是一个更广泛、更综合的概念,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福祉的最大化,治理主体可以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居民个人等多种类型,他们通过协商合作来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我国经历了从社区管理到社区建设再到社区治理的理念转变。社区管理是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由政府推动的以民主自治为核心的社区建设自此开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城乡社区治理”第一次被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为新形势下做好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003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008
第三节 理论基础 014
第四节 研究方法 016

第二章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机制 019
第一节 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 021
第二节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 024
第三节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机制 029

第三章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035
第一节 社区工作者的内涵与演变脉络 037
第二节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成长 041
第三节 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 044

第四章 社区居民多元需求与变迁 053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 055
第二节 新老群众的交织 062
第三节 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 068

第五章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077
第一节 社区社会组织的制度变迁 079
第二节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086
第三节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090

第六章 社区志愿者与慈善资源的整合 097
第一节 社区志愿者 099
第二节 社区慈善资源 110
第三节 社区资源整合 117

第七章 社区治理的项目化运作 123
第一节 社区治理项目制 125
第二节 社区治理项目制的影响 128
第三节 社区治理的项目管理 132

第八章 社区治理的总体性实践研究 145
第一节 党团共建社区治理的本土实践与反思 147
第二节 新型城市社区营造项目实践及反思. 157
第三节 社会组织托管街道社区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165
第四节 社区组织培育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173

第九章 社区儿童服务实践与反思 185
第一节 社区孤独症家庭项目实践反思 187
第二节 低收人家庭儿童服务项目的实践与反思 192
第三节 儿童助学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00

第十章 社区青少年服务实践与反思 207
第一节 违法未成年人帮教矫治实践与反思 209
第二节 涉罪未成年人的嵌入式矫治 218
第三节 未成年犯罪个案介入实践与反思 222

第十一章 社区老年服务实践与反思 227
第一节 社区退役老兵服务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29
第二节 退休老人寻找自我价值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35
第三节 社区养老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43

第十二章 迈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249
第一节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251
第二节 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 254
第三节 文化、情感与利益联结 255
第四节 实践创新与持续改进 2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