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群众文化工作与非遗保护传承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5205375
  • 作      者:
    作者:张英超//王娜娜|责编:张蕊
  • 出 版 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群众文化工作与非遗保护传承研究》首先通过对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基本认识,揭示群众文化建设的形态与环境,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任务与要求,以及工作的原则与规律。其次聚焦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操作层面,分别介绍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分类管理与创新,以及辅导工作的原则、流程、形式和方法。然后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领域,探讨非遗保护的理念、标准、动力及方法,以及非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现状,提出有效的整合策略。最后以镇平县为例,探讨群众文化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地区实践。
  《现代群众文化工作与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又有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现代群众文化工作与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南,使读者能够在理解群众文化工作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群众文化基础及工作原理阐释
  第一节 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基本认识
  一、文化的基本认识
  文化是一个涵盖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概念,它不仅是物质的创造,还包括精神价值的塑造和社会实践的体现。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创新的源泉,它不断在继承和发展中与时俱进,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文化的本质
  对于文化的本质是怎么样的有很多种说法、理论,在众多的说法中有一种占据了主要的引领地位,该说法认为文化也就是人化。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参与,而且文化是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文化属于人类的特点,文化具有种类的分别,不同种的文化显示人们在智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审美情绪上的不同。虽然文化与人类密不可分,但是文化并不是人类的本质,人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不像文化是属于亘古不变的抽象存在。人类在进行心灵和观念的展示之前,必须先获得心灵精神和观念概念。所以,对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考量,应以人的社会属性和实践性为中介,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将文化回归到人的本质、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理智上;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说明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和人类创造力的来源,也可以说明在进行精神活动时,人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和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文化应注重对自身的研究,在文化的范围内研究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将文化和人分离开来,用文化的观点来解释文化的内涵,探讨文化的延续性、继承性。该观点认为文化应是独立的,不依赖人的,与人的精神世界分隔开的,是一个绝对的自我的世界。这种观点推崇用文化解释文化论,将文化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合理性认识变成谬论,然而实际情况是文化如果脱离人类,就像无源之水。文化和其他的社会存在比如经济、政治是一样的,一旦脱离了人的范围就会变成无本之木。
  如果想了解文化的实质需要客观地、尊重实际地看待人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摆脱用文化解释文化的怪圈,将文化看成多元的、整体的观念形态,将学识、信仰、品德、习俗、艺术看成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与此同时,文化会受到固定形态下的人的影响,人为了适应以及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会通过主动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文化的产生。
  (二)文化的功能
  1.创造功能
  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在是复杂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性质,比如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在无产阶级社会中,具有无产阶级性,有的文化还涉及政治性。无论在何种阶级社会中,只要文化占有主导地位,那么文化必然会有维护社会安定、延续社会存在的作用,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体现社会的阶级性以及政治性。
  文化不同于人的生物遗传延续,文化属于社会遗传。文化的社会遗传的方式决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与社会制度相一致,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文化之所以会具备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因为虽然文化受到人精神的作用,但是文化以语言和其他的物质为载体,通过载体可以将个人意识和主观精神转变为社会意识和客观精神,进而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会受到社会阶级体系的主导,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影响,对人的成长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感受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如社会上的风气、家庭的氛围、学校的教育等,通过耳濡目染,人被社会同化。而且文化会在社会中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处在文化圈层中的人因为长时间受到文化的熏陶,会对环境产生依赖和习惯,感受不到制约的力量,但是一旦脱离这种习惯的氛围,产生与这种文化氛围对抗的想法,文化的约束就会显现出来,而且会被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人视为反叛者。因此,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人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强化国家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群众文化基础及工作原理阐释 1
第一节 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基本认识 1
第二节 群众文化建设形态与环境分析 12
第三节 群众文化工作的任务及要求 26
第四节 群众文化工作的原则与规律 36

第二章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41
第一节 群众文化活动概述 41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45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46
第四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分类管理与创新 51

第三章 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开展 76
第一节 群众文化辅导概述 76
第二节 群众文化辅导原则与工作流程 92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的形式和方法 97
第四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分类辅导探究 103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逻辑理路 118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 118
第二节 非遗保护的理念与标准分析 121
第三节 非遗保护的动力及其方法 125
第四节 非遗传承的多样化路径探索 136

第五章 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的研究 151
第一节 群众文化和非遗之间的关系思辨 151
第二节 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154
第三节 群众文化视角下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分析 155
第四节 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整合策略 158

第六章 群众文化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地区实践——以镇平县为例 164
第一节 镇平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64
第二节 镇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169
第三节 镇平县省级非遗民间歌舞《九莲灯》的传承与发展 173
第四节 镇平县国家级非遗镇平玉雕历史溯源及其产业发展探究 177

参考文献 198

附 录 2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