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685456
  • 作      者:
    编者:李海林//林春培|责编:王定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内容介绍
  《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聚焦于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DAC),为应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复杂系统问题提供创新思路与实用工具。第1章阐述了传统分析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多变量、非线性和动态变化等特征时的不足,而DAC凭借先进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与变量测量、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和贝叶斯网络分析5个关键阶段(步骤),为决策制定和优化助力。第2章强调指标选取的依据、选取原则等,依据数据类型选择合适量化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量化数据集,保障后续分析质量。第3章详细介绍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变量选取、校准处理(引入云校准概念)等数据预处理内容。第4章讲解基于聚类算法的异质性群体的多种分析。第5章使用决策树分析了异质性群体对象的影响因素交互效应。第6章运用贝叶斯网络和相关算法探究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和影响路径。第7章通过后发企业创新绩效案例分析,展示DAC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特色鲜明,内容紧密围绕解决复杂管理问题,案例丰富且分析透彻,从多领域实际问题出发,旨在增强读者对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中代码示例详细,可操作性强。《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适用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与金融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他们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和学术探索提供新颖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这一跨学科融合的研究范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各行业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应对复杂系统中多变量、非线性和动态变化等特征要求。用于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和算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识别和量化复杂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决策制定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该方法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与变量测量、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和贝叶斯网络分析5个关键阶段(步骤)。为有效开展研究,使用者需要掌握扎实的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编程和数据处理技能。同时,使用者还须熟悉并能够配置Python、Graphviz和Netica等专业软件工具。用于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的应用广泛,涵盖城市交通系统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金融风险评估和医疗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该方法正在催生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和工具。
  1.1背景意义
  复杂系统通常涉及大量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表现出多变量、非线性和动态变化等特征,传统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全面把握这些组成部分(系统)的本质和行为规律。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结合了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复杂系统理论,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1.1.1实际背景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并展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是基于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形成的经济形态。数据日益凸显其作用和重要性,其生产、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持(李政和周希祺,2020)。随着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演进,人类的各种行为和生活轨迹被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大数据作为一种创新工具,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林甫,2019)。在大数据领域,我国正从跟随者转变为并行者,并在一些以5G为代表的通信技术、集成电路、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数据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不仅为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国民经济更加“数字化”(李政和周希祺,2020)。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相当,数字经济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已成为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4月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纳入“五大生产要素”,标志着大数据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应将大数据作为关键产业进行发展,并着重推动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挖掘、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培育一个全面覆盖大数据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在2025年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并在2035年“力争形成一个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这些举措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大数据在多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社会行为,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它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诸多方面,如社交关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呈现方式,并促使传统管理决策逐渐向基于数据的决策转变,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洪永淼和汪寿阳,2021)。
  当前的管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定性研究方法,包括综述研究、访谈研究、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等方法。这些方法已被周小豪和朱晓林(2021)归纳。第二类是数理模型研究方法,如运筹学和博弈论,由张钹和张铃(1990)所代表。第三类是定量研究方法,以计量经济学及方法为代表,纪园园等(2021)对此进行了阐述。部分学者已经对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复杂“组态效应”进行了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这些因素组合对结果变量的复杂作用机制(杜运周和贾良定,2017)。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社会体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地增加,引发了一系列挑战性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不断融合,人与机器的连接程度日益提高,形成了一个“信息—物理—社会”耦合度日益增强的复杂系统,促使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王芳和郭雷,2022)。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各主体间的作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存在相互依赖性。描述研究对象的数据呈现出高维度化、多特征化的特点,数据类型多样,包括数值型数据、文本型数据、图片型数据、媒体数据等,甚至包括具有时间维度的高维数据。这些都给管理学研究带来了挑战。传统的管理研究范式越来越难以解释系统内复杂因素间的交互影响机制。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探究复杂系统问题。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背景意义 1
1.1.1 实际背景 2
1.1.2 重要意义 4
1.2 数据挖掘的典型应用 5
1.2.1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6
1.2.2 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7
1.3 基本框架与流程 9
1.3.1 基本框架 10
1.3.2 基本流程 11
1.4 相关软件及工具准备 14
1.4.1 Python软件 14
1.4.2 PyCharm软件 19
1.4.3 Graphviz软件 25
1.4.4 Netica软件 31
1.5 机器学习方法 34
1.5.1 云模型 34
1.5.2 聚类算法 35
1.5.3 决策树算法 36
1.5.4 随机森林 37
1.5.5 贝叶斯网络 37
1.5.6 爬山算法 38
1.6 案例分析任务与思路 39
1.6.1 案例分析任务 39
1.6.2 案例分析思路 40
参考文献 44

第2章 指标构建与量化 54
2.1 指标选取依据 54
2.1.1 指标选取原则 55
2.1.2 指标筛选 57
2.2 不同数据类型的指标量化方法 58
2.2.1 调查问卷数据 58
2.2.2 实验仿真数据 60
2.2.3 文本类型数据 62
2.2.4 网络类型数据 63
2.2.5 复合类型数据 65
2.3 案例研究 67
2.3.1 案例背景 68
2.3.2 指标选择 69
2.3.3 指标量化 71
参考文献 73

第3章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76
3.1 问题描述 76
3.2 数据来源与采集 78
3.3 特征选择 79
3.3.1 描述性统计 79
3.3.2 相关性分析 80
3.4 数据校准 82
3.4.1 正态云模型 83
3.4.2 数据校准过程 85
3.5 数据预处理前后结果对比 91
3.5.1 描述性统计结果对比 91
3.5.2 相关系数结果对比 94
3.6 实现代码 96
参考文献 98

第4章 研究对象聚类与异质性群体特征分析 99
4.1 问题描述 99
4.2 聚类算法选择及依据 100
4.2.1 聚类算法 101
4.2.2 选择依据 107
4.2.3 相关设置 108
4.2.4 聚类结果 110
4.3 异质性群体特征分析 114
4.3.1 基本内容 114
4.3.2 群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116
4.3.3 异质性群体命名 118
4.4 实现代码 119
4.4.1 K-Means聚类算法示例 120
4.4.2 AP聚类算法示例 120
4.4.3 肘部算法 121
4.4.4 波士顿房价聚类特征雷达图 122
参考文献 124

第5章 异质性群体对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5.1 问题描述 126
5.2 研究设计 127
5.3 决策树模型基础 128
5.3.1 基本概念 129
5.3.2 建模步骤 137
5.3.3 剪枝策略 138
5.3.4 决策规则 138
5.4 决策树建模分析 139
5.4.1 决策树生成与剪枝 139
5.4.2 决策规则生成与分析 144
5.4.3 影响因素分析 145
5.4.4 规则比较 149
参考文献 150

第6章 异质性群体对象的因素影响路径分析 152
6.1 问题描述 152
6.2 研究设计 153
6.3 贝叶斯网络 154
6.3.1 基本概念 154
6.3.2 结构学习与参数学习 157
6.3.3 爬山算法 157
6.3.4 敏感度分析 158
6.4 复杂因素的影响路径案例分析 159
6.4.1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160
6.4.2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163
6.4.3 灵敏度分析 170
6.4.4 结果分析 184
6.5 实现代码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7章 基于DAC的复杂因素影响机制案例分析 192
7.1 网络位置、知识基础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 192
7.1.1 研究背景 193
7.1.2 理论基础 195
7.1.3 研究设计 197
7.1.4 研究过程与决策分析 200
7.1.5 结论与启示 208
7.2 后发企业如何走出创新困境?——基于知识能力视角 209
7.2.1 研究背景 209
7.2.2 文献梳理 211
7.2.3 研究设计 213
7.2.4 研究过程与分析 216
7.2.5 结语 223
参考文献 2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