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秦巴山脉生态系统的本底功能
1.1秦巴山脉概况
秦指秦岭山脉,巴指巴山山脉。秦巴山脉指长江*大支流—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五省一市,含20个设区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湖北省神农架林区,125个县(市、区)(表1-1),主体在陕南地区。
秦巴山脉地处我国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向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过渡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山地气候,南北两侧气候差异较大,气温和降水量由南到北呈递减趋势,区内年均温度12~16℃,年降水量800~1700mm(徐德龙等,2020),区域内季风气候特征尤为突出,受地形、海拔和森林植被的影响显著,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小气候特征。经历了较长的演变历史,其地貌主要被划分为山地地貌和沟谷地貌。其中山地地貌以流水侵蚀、剥蚀的中起伏中山和夷平面为主;沟谷地貌涵盖了沟谷、阶地、瀑布以及崩塌地貌。区内土壤主要有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以及亚高山草甸土四种类型。山地黄棕壤指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发育良好且土层厚实;山地棕壤主要是落叶阔叶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类型,面积较大且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山地暗棕壤是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类型,该土壤具有较高的自然肥力特征,地表森林植被是以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为主的针叶林,地表覆盖厚且地被物丰富;亚高山草甸土是高山灌丛草甸和亚高山草甸植被类型下发育的土壤类型,该土壤类腐殖质层较厚,但土层较薄且石砾含量较高。
植被类型多样且地带特征明显。秦岭主体的优势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区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该区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特有物种分布区,分布有金丝猴、朱鹮、大熊猫、羚牛等120余种***保护动物和珍稀植物,对维护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水资源丰富,丹江、汉江、嘉陵江以及汉江*大支流堵河等均发源于此(侯立安等,2020),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被誉为我国的“中央水库”(周庆华等,2020)。
秦岭主体林木类型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优势植被,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区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林地总面积2088.56万hm2、森林覆盖率53%、活立木总蓄积量83076.27万m3(徐德龙等,2020)。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甸四种类型。其中,针叶林有秦岭红杉林、巴山冷杉林、秦岭冷杉林、青杄林、油松林、华山松林和铁杉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主要包括板栗林、栓皮栎林、枹栎林、锐齿槲栎林、红桦林、糙皮桦林、亮叶桦林、山杨林、冬瓜杨林、鹅耳枥林、雷公鹅耳枥林、华西枫杨+七叶树+鹅耳枥林、冬瓜杨+北枳椇+漆树林、五角枫+红桦+枫杨林、锐齿槲栎+椆+鹅耳枥林、刺叶栎+锐齿槲栎林、箭竹林、秦岭箭竹林和巴山木竹林(刘新玉等,2017)。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视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对秦巴山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给予了高度概括。
1.2秦巴山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2.1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秦巴山脉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主要划分为森林(含灌丛)、农田、城镇、草地、湿地等五大类,从占地面积来看,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大,其余依次为农田、城镇、草地和湿地。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2.2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秦巴山脉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秦巴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陕西省凤县、太白县、留坝县、周至县、佛坪县、宁陕县、山阳县;南部的陕西省镇巴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柞水县、镇安县,重庆市城口县、巫溪县,四川省南江县、通江县、万源市;西部的甘肃省康县、文县,四川省平武县、青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及东部的陕西省丹凤县、商南县,河南省西峡县、栾川县,湖北省张湾区、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保康县、南漳县、神农架林区。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入渗和减少地表径流等方式,有效涵养水源,森林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秦巴山脉拥有北半球保存*完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代表性生态系统,秦巴山脉是我国森林碳汇的中央汇聚地和植物释氧的核心供给区。秦巴山脉的森林生态系统占其土地面积的66%,是秦巴山脉占地面积*广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面积广阔,达2.089×107hm2,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10%,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达57.3%(周语夏等,2020)。截至2015年,秦巴山脉森林碳汇总量约为6.78GTC,氧气产生量为1.063049×1012t/a,分别占全国森林总量的7.04%和8.66%(刘旭等,2016)。森林生态系统在秦巴山脉各类生态系统中占比排行**,2015年秦巴山脉林地总面积达110136.51km2,其中占比*高的是落叶阔叶林,总面积为40350.25km2,其次为落叶阔叶灌丛,总面积为40333.85km2(董战峰等,2022)。
1.2.3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为秦巴山脉提供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大面积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0m且坡度大于25°的区域,适合粮食种植(余玉洋等,2020),这些区域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田在秦巴山脉各类生态系统中占比排行第二,农田主要类型为旱地,2015年秦巴山脉农田总面积达22252.56km2,其中旱地总面积为19767.07km2,水田、园地面积分别为2307.03km2与178.46km2(董战峰等,2022)。
1.2.4城镇生态系统
2015年,秦巴山脉城镇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10.5km2。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96.53km2,交通用地总面积为86.55km2(董战峰等,2022)。秦巴山脉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秦巴山脉南北两麓低海拔的河谷和平川等地区,大部分乡镇分布在海拔1500m及以下。其中秦巴山脉北麓的宝鸡市渭滨区与陈仓区、西安市长安区与灞桥区、渭南市临渭区、汉中市汉台区以及安康市汉滨区等市辖区的城镇规模较大(吴左宾等,2020)。秦巴山脉西南麓绵阳的江油市、东南麓襄阳市樊城区与襄城区城镇规模较大。
1.2.5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草甸与草丛生态系统,面积相对较少。截至2015年,秦巴山脉草地总面积为6161.26km2。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比*高的是草丛,总面积达到4768.25km2,其次是草甸,总面积达766.53km2,再次是稀疏草地,总面积达557.46km2,草原面积较小,总面积69.02km2(董战峰等,2022)。
1.2.6湿地生态系统
秦巴山脉湿地生态系统包括草本湿地、湖泊、水库(含坑塘)、河流、运河(含水渠)等。截至2015年,秦巴山脉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268.58km2,其中河流是秦巴山脉湿地的主要类型,总面积达788.43km2,其次为水库(含坑塘),总面积达467.56km2,其他类型湿地面积较小(董战峰等,2022)。
1.3秦巴山脉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背景
1.3.1全球气候变化
秦巴山脉属于南暖温带及北亚热带,对中国甚至亚洲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1950年以来,在人为影响下气候变化提速,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对物种分布和丰富度产生显著不利影响,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极大挑战。为此,秦巴山脉生态系统管理应为缓解我国的气候变化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1.3.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格局合理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哲学、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集成。秦巴山脉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正在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是国际潮流与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就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理念、路径和模式),由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绿色政治(绿色考核、保护自然等)、绿色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等共同构成。
1.3.3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秦巴山脉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要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4月,习近平赴陕西考察,亲自验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他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并对秦巴山脉出现的乱建、乱采等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多次批示。
1.3.4建设秦巴山脉发展新格局
秦巴山脉是中国南北地理的自然分界线,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枢纽,是中国的“心肺”,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因此做好秦巴山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下一步,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秦巴山脉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及其内在规律,充分吸收地球系统科学及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加强生态屏障建设评价体系研究,为制度化、法治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依托秦巴山脉丰富的地貌类型、地质现象、生物资源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定期地举办高层次国际科学考察活动,吸引更多资金和技术力量向秦巴区域集聚,构建秦巴山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