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激光清洗原理与技术(精)
0.00     定价 ¥ 2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2032
  • 作      者:
    作者:宋峰//施曙东|责编:刘凤娟//钱俊//田轶静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激光清洗是利用激光为清洗工具,通过光与物质之间的作用,将材料表面附着的污染物清除掉的一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安全可控等特点。《激光清洗原理与技术》介绍了激光清洗的原理和技术。《激光清洗原理与技术》共十章,介绍了激光清洗的基本概念、激光清洗的发展动态,并综合阐述了各分支技术的特点、激光清洗的一般机制和激光清洗的物理模型。详细叙述了微粒、金属和复合材料上连续污染物的清洗原理和模型,*后介绍了激光清洗中的技术,包括激光技术、光束传输整形技术、干式与湿式清洗技术、监测与控制技术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清洗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活动,激光清洗则是一种高新技术。本章*先介绍清洗的概念及其意义,常用的清洗技术,接着介绍激光清洗技术、所用设备、分类和应用。
1.1清洗的概念及其意义
1.1.1清洗的概念
  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物体(主要是固体,也有液体)受到环境影响,会在其表面黏附或生成一些附着物或污染物,如衣服上的灰尘、半导体基片上的微粒、工件上的油垢、模具上的橡胶、铁板上的锈蚀、油画上的污渍、水面上的油污等。为了工作和防护的需要,人们会在固态物体表面添加或加工形成保护层或防护性附着物,如金属表面的钝化层、材料上的油漆等。
  对于这些污染物或附着物,无论是自然和被动形成的,还是人为主动添加的,在一定情况下都需要清除,以恢复物体的原貌和功能。利用某种清洗媒介以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式将这些污染物或附着物从物体表面去除,以恢复物体原貌的过程称为清洗。
  在日常生活中,清洗家具、厨具、服装等,可以提高物体外观感觉上的价值,提高物品的卫生标准,有利于人体健康,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工业生产中,清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常用的清洗作业有:清除厂房、建筑物、运输工具内外表面的污垢;定期清洗生产设备,以避免腐蚀;清除原材料表面污垢,保持材料的表面性质,保证后续生产工序的实施。比如,对金属表面进行镀膜、喷漆和电镀前,需要先对金属表面进行清洗处理,去除污垢以增强加工后的效果;又比如,清洗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工业生产设备和工业元器件,可以提高生产效能,防止锈蚀。
  总之,在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清洗工作。清洗已经发展成一门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
1.1.2清洗四要素
  对于清洗过程,存在四个要素[1]:
  (1)清洗基底材料:待清洗物体一般是固态物,如半导体线路板、桥梁、机器、零件、钢板等。
  (2)清洗污染物:因为物理作用、生化反应等多种因素,在基底材料表面上附着的油污、铁锈、灰尘,或者为了保护材料在其表面人为喷涂的油漆等保护层,称为污染物或附着物。这些污染物或附着物就是需要清洗去除的目标物。为了方便起见,本书中统一称为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或有机无机混合物,有颗粒状污染(附着)层,也有连续污染(附着)层。将附着有清洗目标物的基底材料称为清洗对象。
  (3)清洗介质:清洗介质即在清洗过程中使用的物质,通过物理作用、生化反应,将目标物从清洗对象的表面剥离去除。常见的清洗介质包括水、化学试剂、铁砂、激光、电磁波、干冰、超声波等。
  (4)清洗力:利用清洗介质进行清洗时,在清洗对象、清洗介质、目标物之间存在着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可以实现清洗。在不同的清洗技术中,作用力也不同,主要包括物理力、吸附力、酶力、溶解力、表面活性力、化学反应力等。
1.1.3基底材料和污染物的种类
  基底材料和污染物有很多种类别,不同的类别,优先采用的清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1.基底材料类别
  基底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如钢铁、铝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如橡胶、塑料等)以及复合材料。
  2.污染物类别
  污染物按照形状来分,可以分为颗粒状污染物、连续膜状污染物;按照成分来分,可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混合污染物;按油水亲疏性来分,可分为亲水性污染物和亲油性污染物,前者有可溶于水的食盐等无机物和蔗糖等有机物,后者有油脂、矿物油、树脂等有机物;按照材料来分,可分为基底氧化形成的氧化膜、外加的油漆等覆盖涂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半导体或金属微粒等。
1.1.4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
  污染物之所以能够吸附在基底材料上,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作用力。主要的作用力和污染物吸附形式有如下几种。
  (1)因为重力作用在物体表面沉降而堆积的污染物,如较薄的灰尘;
  (2)靠分子之间吸附作用结合于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如油污;
  (3)因静电吸引力附着在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如线路板上的微小硅粒;
  (4)因化学键而紧密结合的污染物,如铁锈;
  (5)因为水汽而产生的毛细力,如潮湿环境下粘在物体表面的微粒;
  (6)其他作用力。
  当然,以上这些吸引力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比如微粒线度达到微米或更小时,重力就不是主要因素了,而分子之间的吸附力(范德瓦耳斯力)则成为主要的了;又比如,在潮湿环境下,污染物与基底之间的毛细力就变成很重要的吸附力了。
1.2常用的清洗技术
  针对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选择不同的清洗方法。概括起来,清洗可以分成化学清洗法、物理清洗法两大类,对应着化学清洗技术和物理清洗技术。生物清洗法可以算单*的一类或归于化学清洗法(因为有生化反应)[1,2]。很多清洗方法综合了物理清洗法和化学清洗法。每一类清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待清洗产品、污染物、污染物与基底结合机制的特点和清洗要求,选择合适的清洗技术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和经济的清洗效果。
  由于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有很好的互补性,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清洗效果。其实,在很多清洗技术中,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是同时存在的,比如超声波清洗中,使用的液体往往是化学试剂;热能清洗技术中,会同时利用物理和化学变化;等离子体清洗中兼有物理和化学过程。
1.2.1化学清洗技术
  化学清洗技术有很多优点:清洗时间较短,效率高;使用成本较低;可以去除多数物理清洗技术不易去除的硬垢和腐蚀产物;对设备内间隙小的部位也能进行清洗;有些化学清洗可以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化学清洗技术也存在诸多缺点:化学溶剂有可能对基底造成损伤,而且残留的化学试剂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变性引发危险;化学清洗时处理不当或缓蚀剂使用不当,会引起设备腐蚀;清洗后的废液需要进行处理,而废液的处理目前来说是一大难题,处理不当会对河流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危害环境;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清洗时,操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清洗技术[3]。
  1.化学试剂清洗技术
  化学清洗主要依靠化学药品或其他溶剂对污染物进行浸泡或喷淋,进而产生化学反应分解污染物,或利用化学试剂与表面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以达到去除的目的。如用各种无机或有机酸去除物体表面的锈迹、水垢,用氧化剂去除物体表面的色斑,以及对垢层的酸洗、碱洗等。为使基材在化学清洗中不受腐蚀或将腐蚀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通常要在化学清洗液中加入适量的缓蚀剂和起活化、渗透、润湿作用的添加剂。
  2.电解清洗技术
  电解清洗技术利用电解技术将金属表面的污染物去除。包括电解脱脂和电解研磨除锈,前者可将金属表面的油污等脂类污染物去除,后者则可将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去除。电解脱脂是把欲清洗的金属材料与电极相连,放入电解槽中,通过电解,金属表面产生细小的氢气或氧气气泡,其采用的电解液是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碱性水溶液。电解研磨除锈则是将欲清洗的金属浸在酸性或碱性电解液中,金属作为阳极,通入电流,对金属进行研磨,使金属表面有微小凸起的部分先得到研磨,而后电解腐蚀,直到*后获得平滑光泽的表面。这种方法使用的范围比较小。
  3.生物清洗技术
  微生物中会存在和清洗有关酶类催化剂,其中主要的四类是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酶。这些酶实际上是具有特殊清洗功能的催化洗涤剂。一般地,它们的催化反应比非酶催化剂的反应速度快106~1012倍。
  生物清洗是利用微生物内细胞产生的这些酶,对基底表面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使之转化为无毒无害的水溶性物质。
  洗衣粉和牙膏中都有微生物酶。在生产和生活中,如管道清洗,污染物中有剩饭剩菜等植物残渣,或者油垢泥渣等堵塞的成分,往往在清洗剂中加入生物酶,清洗效果会表现得更好。棉布、人造棉、黏胶纤维、丝绸、混纺织物等服装和布料,特别是不能用碱清洗的丝绸和化纤混纺衣服,用微生物进行清洗,则效果很好,具有手感柔软、光洁度强的特点。
1.2.2物理清洗技术
  物理清洗是利用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原理,依靠外来的能量作用,如机械摩擦、加热、超声波、高压、冲击、紫外线、蒸气等去除物体表面上的污染物,清洗过程中没有(或者可以忽略)化学反应和化学污染。常用的物理清洗技术有水汽清洗技术、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电脉冲清洗技术、超声波清洗技术、喷丸清洗技术、机械刮削清洗技术等。
  物理清洗技术具有效率较高、腐蚀少、相对比较安全等优点。其清洗成本较低,除了设备和操作人员以外,其他成本支出较少,而且设备可多次连续使用。该技术不改变基底材料的化学组分,对清洗物基体基本没有腐蚀破坏作用。不过它也存在缺点:当需要清洗的设备内部结构复杂时,外力驱动的物理清洗介质有时候难以到达所有部位而出现“死角”;对于黏附力强的硬垢和腐蚀产物,物理清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物理清洗法会产生噪声和粉尘污染(如喷砂清洗法),或者造成二次污染(如高压水射流清洗,使用后的水如直接排放,就会造**的污染)。
  在工业生产中,物理清洗技术多种多样,常用的物理清洗技术包括喷砂清洗、高压水射流清洗、干冰清洗、超声波清洗等技术。下面对这几种技术予以简单介绍[1]。
  1.喷砂清洗技术
  喷砂清洗又称为喷丸清洗,是目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机械清洗技术。通过真空压力泵将高浓度的研磨材料(如细小的铁丸、砂子)高速喷射至欲清洗材料表面,欲清洗材料表面受到高速度大动能磨料小丸的冲击和摩擦作用,可以将基底材料表面的油漆、氧化皮、油污等多种表面污染物去除。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可以同时清洗多种污染物,能够获得粗糙度合适的表面,以便于后期实施涂漆等工序。其缺点是:耗电量大,工作室噪声大,灰尘多,不利于操作工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
  2.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
  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到了21世纪初开始得到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以水作为介质,通过高压技术,产生高压水,从喷嘴高速喷射出来的水流具有很大的动能,当其射向被清洗物表面时,利用其冲力和磨削作用,使得基底材料表面的污染物被清洗掉。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去除掉多种污染物,相对于喷砂清洗而言,其噪声相对较低,也没有弥漫的灰尘。其不足在于:高压水射流设备成本较高,掺有污染物的水需要二次处理,提高了成本;很多基底材料是钢铁和金属,高压水清洗后,水分子会渗透到材料中,容易产生新的腐蚀现象,不利于后续使用和加工。
  3.干冰清洗技术
  干冰清洗技术也称干冰冷喷射清洗技术。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将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干冰造粒机可以制成固态的干冰小球。使用时,外接压缩空气,使得干冰小球随高速运动的气流被加速到接近声速,喷射出去,撞击待清洗物体的表面,基底表面上的污染物会因为突然的撞击,以及接触干冰后导致温度骤降而发生脆化,或收缩后产生裂缝,进而这些温度极低的干冰小球或气体(部分小球已经气化)进入出现裂缝的污物内,干冰小球迅速升华为气体,在这个过程中污染物的体积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膨胀数百倍,使得污染物碎裂,从而从基底表面剥离。干冰清洗技术常常使用在一些特定场合,如轮胎模具的小范围清洗。对于大规模清洗,其成本高,效率低,因而难以广泛使用。
  4.超声波清洗技术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超声波清洗技术是利用超声换能器向清洗液中辐射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对浸在液体中的零部件进行清洗。超声波清洗效率高、效果好,对于一些其他清洗方法难以奏效的情况,如疏通细小孔洞、异形物件以及物件隐蔽处的清洗,超声波更是*具优势。超声波清洗还能达到杀灭细菌、溶解有机污染物、防止过腐蚀等目的。目前已应用在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化工、航天、核工业等领域。但是超声波的穿透力非常强,对人体有一定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清洗的概念及其意义 1
1.1.1 清洗的概念 1
1.1.2 清洗四要素 1
1.1.3 基底材料和污染物的种类 2
1.1.4 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 2
1.2 常用的清洗技术 3
1.2.1 化学清洗技术 3
1.2.2 物理清洗技术 4
1.2.3 等离子体清洗技术 6
1.3 激光清洗简介 7
1.3.1 激光清洗的概念 7
1.3.2 激光清洗的主要作用机制 8
1.3.3 激光清洗的特点 10
1.4 激光清洗设备 11
1.4.1 激光清洗中使用的激光器 12
1.4.2 激光清洗机的主要构成 13
1.4.3 激光清洗作业流程 15
1.5 激光清洗的分类 16
1.5.1 干式激光清洗 17
1.5.2 湿式激光清洗 17
1.5.3 干式和湿式激光清洗的比较 18
1.5.4 间接激光清洗 18
1.6 激光清洗应用简介 19
1.6.1 微电子行业的激光清洗 19
1.6.2 交通行业的激光清洗 20
1.6.3 激光清洗模具 24
1.6.4 激光清洗文物 25
1.6.5 激光清洗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9
参考文献 31
第2章 激光清洗研究发展动态 38
2.1 激光清洗的起源 38
2.1.1 激光清洗的早期尝试 38
2.1.2 激光清洗电子掩模版的早期研究 39
2.2 20世纪90年代激光清洗的研究 41
2.2.1 激光清洗电子元器件(硅、锗等基底)上的污染物 41
2.2.2 激光清洗文物 45
2.2.3 激光清洗其他物质 45
2.3 21世纪初激光清洗的研究 47
2.3.1 文物类物品的激光清洗 47
2.3.2 激光清洗半导体材料 54
2.3.3 激光除锈脱漆 56
2.3.4 其他清洗研究和应用 58
2.4 近十余年激光清洗的研究 59
2.4.1 文物清洗 60
2.4.2 微粒清洗 61
2.4.3 激光除漆 63
2.4.4 锈蚀 67
2.4.5 其他材料和部件 69
2.5 激光清洗的监控 72
2.5.1 线下监测 73
2.5.2 在线实时监测 76
2.5.3 激光清洗的智能控制 77
参考文献 79
第3章 基底与污染物的附着力 96
3.1 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 97
3.1.1 范德瓦耳斯力 97
3.1.2 毛细力 98
3.1.3 静电力 98
3.1.4 黏附力与重力的比较 99
3.1.5 化学键 99
3.2 范德瓦耳斯力的哈马克模型 100
3.2.1 哈马克模型 100
3.2.2 卡斯米尔力 107
3.2.3 栗弗席兹理论与哈马克常数 107
3.3 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赫兹接触模型 109
3.3.1 赫兹接触模型的假设 109
3.3.2 压力作用下的接触半径和形变量 110
3.3.3 数值模拟 113
3.4 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JKR接触模型 114
3.4.1 JKR接触模型假设 114
3.4.2 系统的总能量 115
3.5 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DMT接触模型 118
3.5.1 DMT接触模型假设 118
3.5.2 法向压力下的形变 119
3.6 三种接触模型的讨论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4章 激光清洗机制 127
4.1 激光简述 127
4.1.1 激光的特点 127
4.1.2 激光的基本参数 129
4.1.3 激光器的分类与举例 132
4.2 激光清洗过程中的辐照效应 137
4.2.1 材料对激光的反射和散射 137
4.2.2 材料对激光的选择性吸收 139
4.2.3 激光清洗过程中的光热力转换 142
4.3 激光清洗机制研究概述 144
4.3.1 微粒的干式激光清洗 145
4.3.2 微粒的湿式激光清洗 147
4.3.3 连续污染物的干式激光清洗 148
4.3.4 激光清洗机制小结 149
4.4 激光清洗的主要机制 150
4.4.1 烧蚀机制 150
4.4.2 振动机制 151
4.4.3 等离子体冲击波机制 153
4.4.4 微粒引起的近场效应 155
4.4.5 湿式激光清洗机制 156
4.4.6 激光清洗多种机制协同作用 158
4.5 激光清洗中的温度场分布 159
4.5.1 热传导方程与边界条件 159
4.5.2 求解热传导方程得到激光清洗时的温度场 160
4.6 激光清洗中的重要参数和指标 162
4.6.1 激光清洗阈值和损伤阈值 162
4.6.2 清洗率 164
4.6.3 清洗效率 165
参考文献 165
第5章 激光清洗微粒污染物 171
5.1 激光清洗微粒污染物的方法 171
5.1.1 清洗对象 172
5.1.2 激光清洗微粒的方法分类 172
5.2 激光清洗微粒机理和模型研究 174
5.3 干式激光清洗去除微粒的烧蚀模型 176
5.3.1 激光导致的温度上升 176
5.3.2 污染物的熔点、沸点 177
5.3.3 光分解作用 177
5.4 干式激光清洗的热振动模型 178
5.4.1 微粒或基底吸收激光 178
5.4.2 微粒与基底同时强吸收激光时的耦合模型 181
5.5 干式激光清洗微粒时的影响因素 183
5.5.1 微粒与基底材料的影响 184
5.5.2 微粒的近场增强效应 185
5.5.3 激光入射角度的影响 188
5.5.4 环境因素对激光清洗的影响 191
5.6 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清洗去除微粒 193
5.6.1 干式激光清洗中的冲击波效应 193
5.6.2 湿式激光清洗中的冲击波效应 194
5.6.3 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清洗原理 195
5.6.4 影响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清洗微粒的主要因素 203
5.7 湿式激光清洗去除微粒物理模型 209
5.7.1 湿式激光清洗的三种情形 209
5.7.2 湿式激光清洗中的模型建立 212
5.7.3 湿式激光清洗去除微粒的机理研究 215
参考文献 220
第6章 激光清洗金属表面涂层 225
6.1 涂装和清洗 225
6.1.1 涂料 226
6.1.2 涂装 226
6.1.3 涂料的清洗 227
6.2 激光除漆及其机制研究概述 227
6.2.1 激光除漆研究简述 227
6.2.2 激光除漆机制研究 228
6.3 激光除漆原理 230
6.3.1 油漆与基底的黏附力 231
6.3.2 激光除漆时的清洗力 231
6.4 调Q脉冲激光除漆的热应力模型 232
6.4.1 纳秒激光除漆的一维温度模型 232
6.4.2 激光除漆模型及阈值计算 235
6.4.3 金属基底上脉冲激光除漆实验研究 238
6.4.4 短脉冲激光除漆的模拟计算 242
6.4.5 短脉冲激光除漆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 245
6.5 干式脉冲激光除漆双层热弹性振动模型 246
6.5.1 模型建立时的合理假设 246
6.5.2 温度分布模型 247
6.5.3 热弹性振动模型 249
6.5.4 干式激光除漆模拟结果 254
6.5.5 基底与油漆对激光除漆的影响 261
6.5.6 长激光脉冲清洗时的烧蚀机制 263
6.5.7 干式激光清洗中选择激光参数的基本原则 265
6.6 干式激光除漆的三层吸收清洗模型 265
6.6.1 模型简介 266
6.6.2 三层吸收清洗模型的理论分析 267
6.6.3 三层吸收清洗模型激光除漆过程分析 271
6.7 扫描搭接量对除漆效果的影响 274
6.7.1 搭接量的计算 274
6.7.2 搭接量与清洗效果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7章 激光清洗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涂层 280
7.1 碳纤维复合材料 280
7.2 CFRP表面涂层激光清洗研究进展和机制研究 281
7.2.1 CFRP表面涂层激光清洗研究进展 282
7.2.2 复合材料表面激光作用的机理和模型研究进展 282
7.3 CFRP的干式激光清洗模型 283
7.3.1 CFRP样品 283
7.3.2 激光清洗实验 285
7.3.3 CFRP表面激光清洗的物理模型 287
7.3.4 数值模拟结果 288
7.3.5 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对比分析 290
7.4 激光选择性干式清洗CFRP表面涂层的物理模型 293
7.4.1 有限元模型 293
7.4.2 单脉冲激光作用后的温度分布 294
7.4.3 多脉冲连续扫描的影响 296
7.4.4 结论 300
7.5 CFRP的间接激光清洗模型 301
7.5.1 间接激光清洗技术介绍 301
7.5.2 间接激光清洗的数值模拟 302
7.5.3 间接激光除漆实验 305
7.5.4 间接激光除漆的温度监控 309
7.5.5 间接激光除漆的优缺点分析 310
参考文献 310
第8章 激光清洗金属表面锈蚀 313
8.1 铁锈的产生 314
8.1.1 铁锈的种类和形成 314
8.1.2 铁在空气中的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式 318
8.1.3 铁锈的去除 319
8.2 激光除锈及其机制研究概述 321
8.2.1 激光除锈研究 322
8.2.2 激光除锈机制研究 323
8.3 激光除锈机制 324
8.3.1 烧蚀机制 324
8.3.2 热应力机制 325
8.3.3 膜层屈* 327
8.3.4 相爆炸 328
8.4 激光去除浮锈的双层模型 328
8.4.1 激光除锈实验 329
8.4.2 激光去除浮锈的双层模型理论分析 332
8.4.3 激光除锈模拟结果与分析 334
8.5 激光除锈的多层模型 336
8.5.1 多层激光除锈模型的建立 336
8.5.2 **、二层的去除机制 337
8.5.3 近基底层锈蚀的激光清洗机制 339
8.5.4 激光清洗锈蚀多层模型小结 342
8.6 激光清洗与钝化 342
8.6.1 激光清洗与钝化模型计算 343
8.6.2 除锈且实现钝化的实验 343
8.6.3 激光清洗后的黄化与黑化 344
参考文献 346
第9章 激光清洗中的激光技术 351
9.1 激光清洗中的关键技术概述 351
9.2 常用激光技术 354
9.2.1 激光振荡技术 354
9.2.2 激光选模技术 355
9.2.3 激光放大技术 356
9.2.4 激光调Q技术 358
9.2.5 激光锁模技术 360
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