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清洗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活动,激光清洗则是一种高新技术。本章*先介绍清洗的概念及其意义,常用的清洗技术,接着介绍激光清洗技术、所用设备、分类和应用。
1.1清洗的概念及其意义
1.1.1清洗的概念
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物体(主要是固体,也有液体)受到环境影响,会在其表面黏附或生成一些附着物或污染物,如衣服上的灰尘、半导体基片上的微粒、工件上的油垢、模具上的橡胶、铁板上的锈蚀、油画上的污渍、水面上的油污等。为了工作和防护的需要,人们会在固态物体表面添加或加工形成保护层或防护性附着物,如金属表面的钝化层、材料上的油漆等。
对于这些污染物或附着物,无论是自然和被动形成的,还是人为主动添加的,在一定情况下都需要清除,以恢复物体的原貌和功能。利用某种清洗媒介以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式将这些污染物或附着物从物体表面去除,以恢复物体原貌的过程称为清洗。
在日常生活中,清洗家具、厨具、服装等,可以提高物体外观感觉上的价值,提高物品的卫生标准,有利于人体健康,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工业生产中,清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常用的清洗作业有:清除厂房、建筑物、运输工具内外表面的污垢;定期清洗生产设备,以避免腐蚀;清除原材料表面污垢,保持材料的表面性质,保证后续生产工序的实施。比如,对金属表面进行镀膜、喷漆和电镀前,需要先对金属表面进行清洗处理,去除污垢以增强加工后的效果;又比如,清洗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工业生产设备和工业元器件,可以提高生产效能,防止锈蚀。
总之,在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清洗工作。清洗已经发展成一门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
1.1.2清洗四要素
对于清洗过程,存在四个要素[1]:
(1)清洗基底材料:待清洗物体一般是固态物,如半导体线路板、桥梁、机器、零件、钢板等。
(2)清洗污染物:因为物理作用、生化反应等多种因素,在基底材料表面上附着的油污、铁锈、灰尘,或者为了保护材料在其表面人为喷涂的油漆等保护层,称为污染物或附着物。这些污染物或附着物就是需要清洗去除的目标物。为了方便起见,本书中统一称为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或有机无机混合物,有颗粒状污染(附着)层,也有连续污染(附着)层。将附着有清洗目标物的基底材料称为清洗对象。
(3)清洗介质:清洗介质即在清洗过程中使用的物质,通过物理作用、生化反应,将目标物从清洗对象的表面剥离去除。常见的清洗介质包括水、化学试剂、铁砂、激光、电磁波、干冰、超声波等。
(4)清洗力:利用清洗介质进行清洗时,在清洗对象、清洗介质、目标物之间存在着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可以实现清洗。在不同的清洗技术中,作用力也不同,主要包括物理力、吸附力、酶力、溶解力、表面活性力、化学反应力等。
1.1.3基底材料和污染物的种类
基底材料和污染物有很多种类别,不同的类别,优先采用的清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1.基底材料类别
基底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如钢铁、铝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如橡胶、塑料等)以及复合材料。
2.污染物类别
污染物按照形状来分,可以分为颗粒状污染物、连续膜状污染物;按照成分来分,可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混合污染物;按油水亲疏性来分,可分为亲水性污染物和亲油性污染物,前者有可溶于水的食盐等无机物和蔗糖等有机物,后者有油脂、矿物油、树脂等有机物;按照材料来分,可分为基底氧化形成的氧化膜、外加的油漆等覆盖涂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半导体或金属微粒等。
1.1.4基底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
污染物之所以能够吸附在基底材料上,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作用力。主要的作用力和污染物吸附形式有如下几种。
(1)因为重力作用在物体表面沉降而堆积的污染物,如较薄的灰尘;
(2)靠分子之间吸附作用结合于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如油污;
(3)因静电吸引力附着在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如线路板上的微小硅粒;
(4)因化学键而紧密结合的污染物,如铁锈;
(5)因为水汽而产生的毛细力,如潮湿环境下粘在物体表面的微粒;
(6)其他作用力。
当然,以上这些吸引力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比如微粒线度达到微米或更小时,重力就不是主要因素了,而分子之间的吸附力(范德瓦耳斯力)则成为主要的了;又比如,在潮湿环境下,污染物与基底之间的毛细力就变成很重要的吸附力了。
1.2常用的清洗技术
针对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选择不同的清洗方法。概括起来,清洗可以分成化学清洗法、物理清洗法两大类,对应着化学清洗技术和物理清洗技术。生物清洗法可以算单*的一类或归于化学清洗法(因为有生化反应)[1,2]。很多清洗方法综合了物理清洗法和化学清洗法。每一类清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待清洗产品、污染物、污染物与基底结合机制的特点和清洗要求,选择合适的清洗技术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和经济的清洗效果。
由于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有很好的互补性,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清洗效果。其实,在很多清洗技术中,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是同时存在的,比如超声波清洗中,使用的液体往往是化学试剂;热能清洗技术中,会同时利用物理和化学变化;等离子体清洗中兼有物理和化学过程。
1.2.1化学清洗技术
化学清洗技术有很多优点:清洗时间较短,效率高;使用成本较低;可以去除多数物理清洗技术不易去除的硬垢和腐蚀产物;对设备内间隙小的部位也能进行清洗;有些化学清洗可以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化学清洗技术也存在诸多缺点:化学溶剂有可能对基底造成损伤,而且残留的化学试剂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变性引发危险;化学清洗时处理不当或缓蚀剂使用不当,会引起设备腐蚀;清洗后的废液需要进行处理,而废液的处理目前来说是一大难题,处理不当会对河流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危害环境;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清洗时,操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清洗技术[3]。
1.化学试剂清洗技术
化学清洗主要依靠化学药品或其他溶剂对污染物进行浸泡或喷淋,进而产生化学反应分解污染物,或利用化学试剂与表面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以达到去除的目的。如用各种无机或有机酸去除物体表面的锈迹、水垢,用氧化剂去除物体表面的色斑,以及对垢层的酸洗、碱洗等。为使基材在化学清洗中不受腐蚀或将腐蚀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通常要在化学清洗液中加入适量的缓蚀剂和起活化、渗透、润湿作用的添加剂。
2.电解清洗技术
电解清洗技术利用电解技术将金属表面的污染物去除。包括电解脱脂和电解研磨除锈,前者可将金属表面的油污等脂类污染物去除,后者则可将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去除。电解脱脂是把欲清洗的金属材料与电极相连,放入电解槽中,通过电解,金属表面产生细小的氢气或氧气气泡,其采用的电解液是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碱性水溶液。电解研磨除锈则是将欲清洗的金属浸在酸性或碱性电解液中,金属作为阳极,通入电流,对金属进行研磨,使金属表面有微小凸起的部分先得到研磨,而后电解腐蚀,直到*后获得平滑光泽的表面。这种方法使用的范围比较小。
3.生物清洗技术
微生物中会存在和清洗有关酶类催化剂,其中主要的四类是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酶。这些酶实际上是具有特殊清洗功能的催化洗涤剂。一般地,它们的催化反应比非酶催化剂的反应速度快106~1012倍。
生物清洗是利用微生物内细胞产生的这些酶,对基底表面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使之转化为无毒无害的水溶性物质。
洗衣粉和牙膏中都有微生物酶。在生产和生活中,如管道清洗,污染物中有剩饭剩菜等植物残渣,或者油垢泥渣等堵塞的成分,往往在清洗剂中加入生物酶,清洗效果会表现得更好。棉布、人造棉、黏胶纤维、丝绸、混纺织物等服装和布料,特别是不能用碱清洗的丝绸和化纤混纺衣服,用微生物进行清洗,则效果很好,具有手感柔软、光洁度强的特点。
1.2.2物理清洗技术
物理清洗是利用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原理,依靠外来的能量作用,如机械摩擦、加热、超声波、高压、冲击、紫外线、蒸气等去除物体表面上的污染物,清洗过程中没有(或者可以忽略)化学反应和化学污染。常用的物理清洗技术有水汽清洗技术、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电脉冲清洗技术、超声波清洗技术、喷丸清洗技术、机械刮削清洗技术等。
物理清洗技术具有效率较高、腐蚀少、相对比较安全等优点。其清洗成本较低,除了设备和操作人员以外,其他成本支出较少,而且设备可多次连续使用。该技术不改变基底材料的化学组分,对清洗物基体基本没有腐蚀破坏作用。不过它也存在缺点:当需要清洗的设备内部结构复杂时,外力驱动的物理清洗介质有时候难以到达所有部位而出现“死角”;对于黏附力强的硬垢和腐蚀产物,物理清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物理清洗法会产生噪声和粉尘污染(如喷砂清洗法),或者造成二次污染(如高压水射流清洗,使用后的水如直接排放,就会造**的污染)。
在工业生产中,物理清洗技术多种多样,常用的物理清洗技术包括喷砂清洗、高压水射流清洗、干冰清洗、超声波清洗等技术。下面对这几种技术予以简单介绍[1]。
1.喷砂清洗技术
喷砂清洗又称为喷丸清洗,是目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机械清洗技术。通过真空压力泵将高浓度的研磨材料(如细小的铁丸、砂子)高速喷射至欲清洗材料表面,欲清洗材料表面受到高速度大动能磨料小丸的冲击和摩擦作用,可以将基底材料表面的油漆、氧化皮、油污等多种表面污染物去除。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可以同时清洗多种污染物,能够获得粗糙度合适的表面,以便于后期实施涂漆等工序。其缺点是:耗电量大,工作室噪声大,灰尘多,不利于操作工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
2.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
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到了21世纪初开始得到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以水作为介质,通过高压技术,产生高压水,从喷嘴高速喷射出来的水流具有很大的动能,当其射向被清洗物表面时,利用其冲力和磨削作用,使得基底材料表面的污染物被清洗掉。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去除掉多种污染物,相对于喷砂清洗而言,其噪声相对较低,也没有弥漫的灰尘。其不足在于:高压水射流设备成本较高,掺有污染物的水需要二次处理,提高了成本;很多基底材料是钢铁和金属,高压水清洗后,水分子会渗透到材料中,容易产生新的腐蚀现象,不利于后续使用和加工。
3.干冰清洗技术
干冰清洗技术也称干冰冷喷射清洗技术。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将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干冰造粒机可以制成固态的干冰小球。使用时,外接压缩空气,使得干冰小球随高速运动的气流被加速到接近声速,喷射出去,撞击待清洗物体的表面,基底表面上的污染物会因为突然的撞击,以及接触干冰后导致温度骤降而发生脆化,或收缩后产生裂缝,进而这些温度极低的干冰小球或气体(部分小球已经气化)进入出现裂缝的污物内,干冰小球迅速升华为气体,在这个过程中污染物的体积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膨胀数百倍,使得污染物碎裂,从而从基底表面剥离。干冰清洗技术常常使用在一些特定场合,如轮胎模具的小范围清洗。对于大规模清洗,其成本高,效率低,因而难以广泛使用。
4.超声波清洗技术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超声波清洗技术是利用超声换能器向清洗液中辐射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对浸在液体中的零部件进行清洗。超声波清洗效率高、效果好,对于一些其他清洗方法难以奏效的情况,如疏通细小孔洞、异形物件以及物件隐蔽处的清洗,超声波更是*具优势。超声波清洗还能达到杀灭细菌、溶解有机污染物、防止过腐蚀等目的。目前已应用在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化工、航天、核工业等领域。但是超声波的穿透力非常强,对人体有一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