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与实践(精)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3717
  • 作      者:
    作者:孙旭东//张博//彭苏萍|责编:郝悦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与实践》专注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非常规油气、储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能源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界定了绿色低碳产业的范围,并对2012~2021年国内外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追踪分析。此外,《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与实践》构建了绿色低碳产业的技术体系,绘制了我国典型绿色低碳产业的图谱,提出了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并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低碳产业进行了评价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绿色低碳产业范畴
  1.1我国绿色低碳研究现状
  1.1.1文献发文量分析
  为了界定绿色低碳产业范畴,本书分析了相关文献关于绿色低碳的研究现状,利用CkeSpace软件对绿色低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主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检索了2007~2022年的相关研究论文,共计9683篇,具体发表情况详见图1-1。国内关于绿色低碳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以2010年为研究的起始年份,自该年起,研究开始聚焦于绿色主题,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百篇级别;第二阶段以2021年为重要节点,这一时期国家提出了“双碳”目标,低碳与绿色并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截至2022年,相关论文发表量达到1828篇,几乎是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前的5.5倍。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发展的研究历程从单一关注“绿色”阶段,逐步过渡到同时强调“低碳”的“绿色低碳”阶段,反映出随着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均在积极地推进绿色低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1]。
  1.1.2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为揭示绿色低碳领域核心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性,本书对相关发文作者及其合作模式进行了深人分析,并绘制了作者共引聚类知识图谱。图1-2中,节点的数目与大小象征着核心作者群体的共现频次,而线条的数量与粗细则映射了作者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及合作强度。在图1-2中,共计600个节点和105个链接,网络密度为0.0006。观察共现频次,陈伟和陈向国两位作者分别以11次和10次居前两位;紧随其后的李琪、周宏春、靳惠怡、庄贵阳、叶祖达、隋明和解振华等,共现频次均超过6次。从合作网络的视角分析,绿色低碳研究呈现出小范围集中、大范围分散的特点,表明绿色低碳研究领域已形成核心研究团队。鉴于发文作者间学科差异显著,联系强度相对较弱,这反映出绿色低碳研究领域亟须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根据发文量统计,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有2人,发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学者共有15人,这些作者构成了绿色低碳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为该领域学术基础的奠定者,同时也是推动绿色低碳研究与学术进展的关键力量。
  图1-22007~2022年绿色低碳研究高产作者合作网络
  1.1.3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为识别绿色低碳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及其合作网络,本书绘制了相关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详见图1-3。图谱显示,我国绿色低碳研究已初步构建起一个核心合作网络,该网络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机构为核心合作单位。观察
  合作强度,核心合作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然而这些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尚显孤立,这种状况若长期持续,将不利于绿色低碳研究的持续发展。在发文数量方面,中国工程院居*位,作为国家权威智库,其在推动我国绿色低碳领域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国家隶属的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是关键研究单位,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
  图1-32007~2022年绿色低碳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1.1.4研究热点演变
  根据词频统计分析,本书提取了绿色低碳领域前30个关键术语(详见表1-1),以对绿色低碳研究的热点议题进行深人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如绿色低碳、低碳经济、碳中和、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等术语的出现频次居于前列。观察这些高频术语*次出现的年份可以发现,碳中和、低碳转型、低碳、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绿色建筑、绿色信贷、低碳环保、碳减排、绿色出行、碳达峰、绿色物流和碳排放等术语的*次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这表明它们是近年来绿色低碳研究领域的新焦点。
  在构建热点网络图谱的基础上,本书提炼并总结出研究主题,以直观方式揭示了绿色低碳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其核心原理在于运用谱聚类算法生成知识聚类(图1-4),并利用算法提取标签主题词,以体现对应的研究前沿。本书采用对数似然率(log-likelihood rate,LLR)作为数据分析方法,以提取聚类标签,并将所有文献划分为10个聚类单元,包括低碳(#0)、低碳发展(#1)、绿色能源(#2)、碳中和(#3)、低碳经济(#4)、低碳理念(#5)、建材行业(#6)、绿色经济(#7)、低碳绿色(#8)和低碳农业(#9)。各聚类单元所包含的关键词汇详见表1-2。观察图1-4可知,低碳发展研究覆盖的领域较为广泛,聚类单元间的联系程度各异。低碳(#0)、低碳发展(#1)与低碳绿色(#8)研究之间的重叠性较高,热点词汇间的联系尤为紧密,显示出这三个聚类单元之间存在普遍的共引现象。低碳、低碳发展、低碳绿色这三个关键词紧密相连,其中低碳涉及减少碳排放和节能降耗的行为,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础;低碳发展则以低碳经济为核心,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低碳绿色则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碳中和(#3)与绿色经济(#7)之间的联系亦十分紧密,研究重叠度高。碳中和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关键手段之一。绿色经济以资源效率、环境保护和创新为基础,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碳中和提供了技术、产业和政策支持;碳中和则指在一定时期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零并维持在该水平,需要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源效率的提升、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加强以及低碳产业的发展等多方面措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碳中和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和实践行动,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绿色经济与碳中和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性术语,可以用于探析绿色低碳的研究前沿动态,突现词分析结果见表1-3。研究特征或目标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显著差异,2007~2010年,绿色低碳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引发了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因其在减排、节能和环保方面的多重优势,吸引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自2009年起,多地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如欧盟发布的《欧洲2020战略》,以及美国、印度等国公布的2020年、2030年减排目标。这些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低碳经济的全球关注度,并极大地推进了相关研究的热度。2010~2020年,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低碳政策,如中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等,这些政策的推广使得低碳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循环、环境会计、绿色发展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正致力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低碳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循环、环境会计、绿色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此外,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相契合,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2020~2022年,随着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低碳成为研究热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重视,“绿色低碳”整体研究热度显著提升。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绿色低碳产业范畴 1
1.1 我国绿色低碳研究现状 1
1.2 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分析 8
1.3 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范畴与产业体系 30
参考文献 33
第2章 全球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34
2.1 传统能源领域新兴产业 34
2.2 新能源领域新兴产业 41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我国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63
3.1 传统能源领域新兴产业 63
3.2 新能源领域新兴产业 71
参考文献 93
第4章 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与产业图谱 94
4.1 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 94
4.2 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发展路线 105
4.3 我国典型绿色低碳产业图谱 115
参考文献 126
第5章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理论方法 128
5.1 基于技术产品发展的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 128
5.2 基于绿色低碳特征的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 135
5.3 基于数据驱动的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 146
参考文献 155
第6章 我国典型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应用 156
6.1 我国页岩气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1.0版应用 156
6.2 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2.0版应用 158
6.3 我国风力发电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3.0版应用 164
参考文献 195
附件1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196
附件2 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 204
附件3 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及公共机构能效**者评价标准 2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