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工程伦理概述
1.1工程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自20世纪中叶起,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着规模巨大的工程建设。工程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大量的伪劣工程、工程事故、工程与社会和文化不和谐现象,促使学术界将目光投放在工程伦理的研究上。同时,国外工程伦理的成熟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程伦理的相关研究,关于工程伦理的探讨己经成为工程界和哲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社会。了解工程伦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工程伦理的内涵、工程伦理问题的特点及工程伦理的应用。
1.1.1工程伦理的历史演进
1.工程伦理的发展历史
工程伦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工程伦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工程伦理时期
1900年以前,没有工程伦理的研究与应用,*早的工程师是建造和操作攻城器械等战争设备(防御工事)的人,他们*主要的责任是服从命令。在中国古代,工程师叫“百工”在当时只是一种职业而己,比如工匠、木匠、石匠、铁匠等,他们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建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等任务,主要从事金、石、竹、漆、土、木和纺织等行业。早在西周时期的《尚书?康诰》中就记载有“百工”一词,指从事各种手工业的工奴。“工程师”一词在西方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用来称呼诸如攻城锤、石弩和其他军械的制造者和操作者。也就是说,*早被称为工程师的人是军人或工兵。**批工程教育机构由政府创建,为军事服务,比如1818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ICE)创立,这是**个官方承认的职业工程师组织,在差不多的时期,美国、法国、德国等纷纷成立类似组织,这标志着工程师职业正式出现。
2)工程伦理孕育期
20世纪初至70年代,工程需求增加,工程师地位提高,工程伦理问题也开始凸显,工程师和行业协会数量猛增,工程伦理章程逐步完善和统一。如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meric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AIIE)在1918年重新定义“工程”概念时,将伦理观念的实践看作是一个工程师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从1922年始,加拿大七所工程学院萌生把戒指设计成被扭*的钢条形状,象征魁北克大桥坍塌的残骸,用以提醒毕业生要汲取桥梁坍塌事故上血的教训,这就是闻名工程界的“工程师之戒”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学者唐?帕克收集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高科技犯罪和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案例,为国际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起草计算机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美国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也把工程伦理写入其章程中。
3)工程伦理的建制化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工程伦理的研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且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走进高校,并实现建制化。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立的课程纳入美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麻省理工学院、伦斯勒理工学院等工程院校,将工程伦理学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80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的EC2000工程标准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院校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对于工程师自身而言,须通过由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认证的工科院校的课程并获得学位后,才有资格获得工程师注册资格。到了90年代,美国位列前十的工程院校以不同的方式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本科教育体系中。日本模仿美国模式建立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pan AccreditationBoar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JABEE),来探索研究工程伦理与本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式,进而形成与本国国情相符的工程伦理规范。进入21世纪,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积攒了成熟的教育实践经验。
2.工程师协会和章程的发展与完善
工程师协会作为一种由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团体组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关键时期,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担当,需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要,汇集专家智慧,采用创新理念,推动我国向现代化、产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工程师协会发展,完善工程师协会章程,需了解工程师协会和有关章程的发展历程。*早的工程师协会是由工程师约翰?斯米顿(设计斯米顿塔)于1771年在英国创立的非正式的土木工程师协会,后更名斯米顿协会。随后,在1818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创立,这是世界上**个官方承认的职业工程师组织。1852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ASCE)成立。此后,法国、德国等纷纷成立类似组织,标志着工程师职业正式出现。我国*早的工程师职业团体是1913年詹天佑等发起成立的中华工程师会,后迁至台湾。
工程师伦理章程与工程师的发展相辅相成,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在现代工程和工程师诞生初期,工程伦理处于酝酿阶段,各个工程师团体并没有将之以文字形式明确下来,伦理准则以口耳相传和师徒相传的形式传播。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开始有了明文规定,成为推动职业发展和提高职业声望的重要手段。世界上**个现代意义的工程师职业操作规范是由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于1910年推出的。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前身电气工程师协会(1912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1914年)制定了伦理规范。到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的美国工程职业都制定了本职业的伦理规范。而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于1933年参照他国经验,借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伦理规范制定了工程师信条。
1.1.2工程伦理核心理念的演进
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并且呈现出复杂性、连带性、整体性的特征。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的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不断促使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演化前进。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工程伦理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图1-2)。
图1-2工程伦理演化的五个阶段
第1阶段:在现代工程和工程师诞生初期,工程伦理处于酝酿阶段,伦理准则以口耳相传和师徒相传的形式传播,其中*重要的观念是对忠诚或服从权威的强调。第2阶段:**次工业革命期间,民用工程大量兴起,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开始有了明文规定,工程师的义务主要是忠诚于雇主、职业共同体、顾客和上司。第3阶段:工程师的需求急剧增加,工程师在企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工程师要求扩大的“普遍责任”认为:工程师的责任不仅是忠诚于雇主,在企业中实现技术效率,他们还能担负起对企业、国家的管理和领导职能,可以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4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与此同时,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却越来越突出和严重:资源短缺、自然景观消失、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工程师们开始对自己在工程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产生疑问,他们逐渐意识到工程的重大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社会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Engineers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CPD)制定的伦理章程突出强调工程师要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第5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环境问题的凸显,工程师伦理规范增加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关注全球视野中的工程活动、文化冲突等内容。特别是进入21世纪,工程伦理的社会参与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的参与伦理则强调社会公众对工程实践中的有关伦理问题发表意见,工程师不再是工程的*立决策者,而是在参与式民主治理平台或框架中参与对话和调控的贡献者之一。
1.1.3工程伦理教育的演进
工程伦理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国。由于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核威胁等问题,以及频发的工程事故,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工程实践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如何平衡工程活动与工程伦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升工程师的道德素质和伦理意识,缓解工程师面临的伦理困境迫在眉睫。此外,随着对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工程伦理学作为一个*立的学科得以确立,正以不同的形式在国内外工科教育中逐渐普及,成为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工程伦理教育历经三个时期(图1-3)之后,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图1-3工程伦理教育的演化过程
伦理探索阶段(萌芽期)工程伦理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西方各国的工程团体开始制定较为正式的职业伦理规则,内容主要关注工程师在面对客户或雇主利益时单方面的忠诚,对于工程师的权利和责任很少涉及。相对其他西方国家,系统性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立的学科设定为其重要的标志。到了20世纪中叶,工程伦理教育开始从工程师伦理拓展到社会责任教育,逐渐朝着建制化发展。相对于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注重一般伦理品质的培养,并制定详尽的伦理规范,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侧重则有所不同。比如,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重点关注工程实践中的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注重工程师继续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日本的工程伦理教育是基于*初引进美国先进的方法和模式,结合本土具体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整和改进,形成较为完善的机构机制和教学体系。
体系构建阶段(发展期)伦理问题从古至今一直蕴含于工程实践过程中,相对于工程学教育悠长的历史背景,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立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作为系统工程伦理教育的起源地,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己经将工程伦理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进行了推广。到了70年代后期,譬如伦斯勒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工程院校开设了并非由哲学家主讲的工程伦理学课程,其中课程种类高达1000多种,这标志着工程伦理学作为新的科学领域的开端。此外,工程教育和国家基金的项目资助成为美国工程伦理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种助力。为推动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教学素材编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罗伯特_鲍姆承担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和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NEH)资助的“哲学与工程伦理”研究项目,奠定了工程伦理学涉及哲学、工程学、法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的跨学科的基础。1992年,“在工科学生必修课中融入工程伦理案例研究”和“讲授工程伦理:案例研究法”两项由NSF资助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又进一步凸显出政府基金对工程伦理研究的支持,这无疑从制度上肯定了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推动了工程伦理教学和理论研究,带动了社会其他群体对工程伦理的关注。
体系评估阶段(成熟期)进入21世纪,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形成了教学内容相对系统、教学方式较为先进的发展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众多工程伦理教育指导机构通过组织相关实践和学术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美国国家工程院通过组织研讨会、教育活动、出版资料、举办伦理视频比赛等方式,推动教学方式的改进,增加工程伦理教学的趣味性。此外,大量关于工程伦理的核心期刊文章和教材著作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如迈克_M.马丁与罗兰?辛津格合著的《工程伦理学》(Et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