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傅汉思(HansHermannFr?nkel),德裔美国汉学家,民国才女张充和之夫,生前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傅汉思中文名原为“傅汉斯”,由好友陈世骧所起,张充和将其改为“汉朝的汉,思想的思”。傅汉思一生共发表著作4本,论文30篇,译作近300篇,序言2篇,书评26篇,其代表作《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TheFloweringPlumandthePalaceLady:InterpretationsofChinesePoetry,1976)被誉为中国文学领域的“正典”。
傅汉思是“一位同时精通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文学的杰出教师”,拥有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双重学术背景,这是他与传统汉学家的不同之处。1916年,他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裔西方古典学和语文学世家,父亲赫尔曼·费迪南德·弗兰克尔(HermannFerdinandFrankel)是20世纪希腊文学研究的杰出学者。1935年,傅汉思随父母移民美国加州,后继承家学,分别于1937年、1938年和1942年取得斯坦福大学古典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班牙语硕士和伯克利罗曼语文学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5年,傅汉思辗转旧金山、纽约和华盛顿,凭借杰出的多语言优势,先后在美国陆军情报所和战略情报局从事无线电监听员兼翻译、海岸警卫队后备队成员、作战新闻处外地代表及战略服务处传记分析员等工作。战时在美国国防语言学院外国语言中心学习汉语,战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西班牙语讲师。1947年,应时任北大校长胡适的邀请,傅汉思前往北京大学西语系担任副教授,讲授拉丁语、德语和西方文学,其间邂逅其终身伴侣张充和。返美后,傅汉思的学术兴趣由中国历史转向中国文学,以临时教职身份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从加州伯克利辗转至斯坦福大学,并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副教授终身教职,1967年晋升教授,1987年以“荣誉教授”身份退休。其间,他深入开展中国古诗的译介与研究,成为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领袖。2003年8月26日病逝。
傅汉思集中国古诗研究专家、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和中美文化交流先行者三重身份于一身,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美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做纯文学研究的第一人”a,傅汉思的古诗研究“融合了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学术传统”b。他是美国首批致力于中国古诗译介的专业汉学家之一,其译诗在保持自身诗性的前提下注重再现原诗的诗性。除古诗译研外,他还积极投身其妻子、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海外文化事业中,在推广昆剧、书法和沈从文小说方面贡献巨大。
傅汉思的中国古诗研究既博又专,不仅关注中国古诗的普遍规律,广涉不同诗体,而且聚焦特定诗体和诗人。其代表作《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类似中国诗话,主要以文学主题为纲分为13章,囊括乐府、宋词、古体诗、元曲、绝句、律诗、诗经体、赋8种诗体,其中对平行与对偶的探讨在西方汉学界无出其右。傅汉思的专长在于汉魏六朝诗歌,特别是乐府诗。他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中独辟一章讨论“叙事歌谣”,另著有多篇乐府研究专论,其中收入《中国文学体裁研究》(StudiesinChineseLiteraryGenres,1974)一书中的《乐府诗歌》(“Yueh-fuPoety”),堪称西方学界对乐府诗最为系统翔实的介绍。傅汉思在研究曹植、蔡琰和李白方面建树颇高,他对曹植诗文学性的探讨打破了美国的中国文学批评固有的“传记假设”,他对这三位诗人身份的研究处于欧美领先水平。
傅汉思的古诗研究特色在于其鲜明的比较文学视角及对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他的比较视野源于其多语优势和深厚的西学功底。傅汉思分析古诗时引入了母题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口头程式、人格面具和新批评理论。其中,母题研究代表作为《中国诗歌中的梅树》(“ThePlumTreeinChinesePoetry”)。《中国民谣〈孔雀东南飞〉中的程式化语》(“TheFormulaicLanguageoftheChineseBallad‘SoutheastFlythePeacocks’”)综合运用了口头程式理论和定量研究方法。口头程式理论是傅汉思乐府诗研究的最大创新之处。他将汉代无名氏乐府置于口头传统的视域考察,与西方民谣互相参照以总结口头叙事诗的共性,并运用派瑞—洛德理论(Parry-LordTheoryofOralComposition),关注套语和程式化表达的使用。他在《蔡琰和被认为由她创作的诗歌》(“CaiYanandthePoemsAttributedtoHer”)中运用人格面具理论探讨作者身份,在《曹植诗十五首:一种新方法的尝试》(“FifteenPoemsbyTs’aoChih:AnAttemptataNewApproach”)中借助新批评理论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傅汉思的古诗研究对后辈汉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康达维(DavidR.Knechtges)表示,《中国诗歌中的梅树》为其在植物名称英译上带来深刻启发,《曹植诗十五首》是其古诗研究起步阶段的模范。毕嘉珍(MaggieBickford)继承傅汉思的梅花诗研究,成为北美墨梅研究的权威。安妮·白丽儿(AnneBirrell)受傅汉思乐府研究的影响,亦成为北美乐府译研的专家。
傅汉思的译作总数在300篇以上,以古诗为主,其他文学体裁为辅。前者包括《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中的古诗、学术论文中的古诗、《玉骨冰魂:中国艺术中的梅花》(BonesofJade,SoulofIce:TheFloweringPluminChineseArt,1985)中的梅花诗,选入《葵晔集:历代诗词曲选集》(SunflowerSplendor:ThreeThousandYearsofChinesePoetry,1975)的古诗及其妻张充和的诗集《桃花鱼》(PeachBlossomFish,SelectedPoemsComposedandCalligraphybyChangCh’ungho,1999),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乐府诗,包括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TheChineseBallad‘SoutheastFlythePeacocks’”)和《木兰诗》(“TheBalladofMulan”)。后者包括与张充和合译的书论《书谱两种》(TwoChineseTreatisesonCalligraphy,1999),传记《孟浩然传》(BiographiesofMengHao-Jan,1952),《梅妃传》(BiographyoftheFlowering-PlumConsort),昆曲唱词《思凡》(Ssūfán—ABuddhistNunLongingfortheWorld)、《游园》(TranslationofAriasin‘AStrollintheGarden’byT’angHsien-tsu)、《扫花》(SweepingFlowers),书信《戒兄子严敦书》(MaYuan:LetterstoHisNephewsMaYanandMaDun)等。
傅汉思的中国古典文学译介体裁广,首译多,注重译释结合。体裁方面,不仅诗体多,而且文体多。他的译注繁简得当,或通过对表达化用的揭示勾勒汉诗发展延承的肌理,或借助对文化负载词的阐释宣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傅汉思的古诗翻译颇具特色。一方面,他强调在译文中再现汉诗的诗学要素,倾向于能体现原诗文体特点的要素。另一方面,他在翻译时兼顾中英诗学要素,注重在传达中国古诗诗学要素的同时保持英诗的诗性。除翻译实践外,他还涉足翻译批评,论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古诗英译的问题与成就》(EnglishTranslationsofClassicalChinesePoetrysincethe1950’s—ProblemsandAchievements)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古诗英译史的缩影。
傅汉思还在推动中国文化在北美的传播中做出了贡献。1980年10月27日至1981年2月15日,他负责安排沈从文的美国之行,成为全美“沈从文热”的助推者。他还为再版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英译集《中国土地》(TheChineseEarth:StoriesbyShenTseng-wen,1947,1982)撰写作者简介,翻译沈从文的再版序言。1953年至1986年,傅汉思与张充和先后在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在内的北美24所高校宣介和表演昆曲,直接促成了后期昆曲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留下的昆曲宣介材料包括195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古典舞》讲稿、海外昆曲社官网“昆曲”简介,以及上文提到的三首昆曲唱词。他不仅宣介和研究昆曲,而且还在张充和表演时负责打鼓。
傅汉思是美国中国古诗翻译与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翻译让诸多古诗首次进入西方世界,向英语读者展现了古诗的诗性。他的研究融合了中西学术传统,将中国文学提升到世界文学的视域。他的文化推广事业助推中国非遗和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了重要启示。
近年来,国内对张充和的研究热度持续高涨。然而由于文献的匮乏,对傅汉思的认知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旨在全面系统、真实客观地展现傅汉思的汉学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贡献。全书共分六章,每章选取2篇至3篇傅汉思作品,作品类型包括论文、译文、序言、悼词,每篇作品之前设有“导读”栏目,之后设有“点评”栏目,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傅汉思作品的背景、特色、价值和意义。第一章“西方文论探索东方诗韵”聚焦傅汉思的古诗研究,第二章“世界视野诠释乐府文心”聚焦乐府研究,第三章“推陈出新传译诗彩华章”聚焦古诗英译及其批评,第四章“凤鸾和鸣共奏昆曲佳音”聚焦昆剧推广,第五章“中美联璧弘扬汉墨珠玑”聚焦书法和沈从文文学推广,第六章“慈父良师彰显家风学养”聚焦亲友评价。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管宇主编。编者郑晨为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副译审、马来亚大学语言与语言学学院博士生,编者魏远东为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深入研究傅汉思的汉学生涯、学人交往、学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有助于充实中国古诗英译史、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史乃至世界汉学史的素材,加深我们对中美文化交流史的认识,为中国典籍外译理论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提炼出指导当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宝贵经验。希望读者朋友借由此书开启一段美妙的文化之旅。
展开
黄友义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译审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
傅汉思是其同时代中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军学者之一。他对中国历史也有浓厚兴趣,并向其妻子张充和学习了有关中国艺术、音乐和戏剧的丰富知识。管宇教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傅汉思的学术作品,其中大多数尚未被译为中文。该书准确地译介了傅汉思在诸多主题上的大量文章,贡献卓著。
康达维(DavidR.Knechtges)
华盛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
傅汉思是美国最早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成就卓著但一直不为国内学界所了解。本书全面展示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多个领域的学术贡献,为中美人文交流谱写了新的华章。
顾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